王金龍
(環科院環境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江蘇 南京 210036)
聲環境功能區劃及噪聲環境監測管理工作可直接或間接保證人在睡眠、思考、交流等狀態下不會受到有聲環境的明顯影響,將人的生活狀態轉換為區域及敏感目標等要求。根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人在睡眠狀態下對聲環境的理想要求在30 dB(A)以內,在思考狀態下要求聲環境為40 dB(A)以內。通過聲環境功能區劃,并且綜合分析居民生活狀態與區域經濟社會功能等因素,將各處區域劃分為不同類型等級,不同等級區域的噪聲標準及要求也有所不同,以此來保護人們的生活、工作及學習狀態不受干擾。此外,為科學劃分聲環境功能區域,減小人為主觀因素所造成的影響,需要嚴格遵循相關的規范標準,如《聲環境功能區劃分技術規范》、《聲環境質量標準》[1]。
在劃分聲環境功能區時,為保證劃分方案合理可行,需要遵循以下原則:(1)功能主導:在規劃聲環境功能區時,需要重點考慮區域用地現狀及使用功能,在不影響區域經濟社會功能的前提下,規劃聲環境功能。(2)統籌規劃:聲環境功能區劃涉及到諸多領域,如果沒有從全局統籌的角度出發,聲環境功能區劃方案會與總體規劃方案產生沖突,導致方案缺乏實際操作的可能性。因此,我們需要遵循統籌規劃原則,避免與城市發展產生沖突。
在聲環境功能區劃時,工作人員需要采取以下劃分方法:(1)將單獨聲環境功能區面積控制在0.5 km2以內,當面對特殊地形時,可以適當調整聲環境功能區面積。(2)工業區內生活區與生產現場保持著一定的間隔距離,噪聲在傳播過程中持續衰減,實際噪聲影響的程度有限。因此,需要將工業區內的生活區規劃為獨立的聲環境功能區。(3)由于交通樞紐站與港口站等區域發揮著交通接駁與客流量集散的特殊功能,需要將這類區域劃分為4a與4b類聲環境功能區。(4)綜合分析未建成區域規劃性質與未來發展情況等因素,以此作為聲環境功能區劃分的依據。(5)明確設定不同類型聲環境功能區的間隔距離,如將1類與4類聲環境功能區間距保持在50 m左右,將4類與2類聲環境功能區間距保持在35 m左右,聲環境功能區分類表如圖1所示。

圖1 聲環境功能區分類表
1.4.1 環境管理可操作性分析
現階段,多數城市區域之間相互交織,同時具有居民住宅、文化教育、商業金融與醫療衛生等多種使用功能,且不同功能區域之間缺乏明確的界限[2]。因此,在規劃聲環境功能區域時,需要著重考慮后續環境噪聲監測及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例如,可以考慮將城市中的混合用地區域分為3類聲環境功能區。其中,1類功能區是以居民住宅、文化教育及醫療衛生功能為主的混合用地區域,要求保持安靜區域的占地率為70%以上。2類功能區是以集市貿易與商業金融為主要功能的混雜區域。3類功能區是以工業生產及物流運輸功能為主的混合用地區域,這類區域的噪聲標準較低,要求將會對周邊環境產生嚴重噪音影響的區域占地率控制在70%以上。如此,可以明確劃分不同聲環境功能區的噪聲監測管理標準,便于后續工作的開展。
1.4.2 與城市總體規劃的協調性分析
在聲環境功能區規劃完畢后,基于城市總體規劃方案,我們要結合城市用地現狀與各區域發展情況來定位聲環境功能區,并觀察二者是否存在偏差。具體來講,要將聲環境功能區劃圖作為底圖,在底圖中導入城市總體規劃布局方案,以此來審核聲環境功能區劃方案是否緊扣城市發展規劃、標注與城市總體發展規劃是否相符以及未滿足發展要求的部分,并在此基礎上再次對聲環境功能區劃方案進行優化和調整。
1.4.3 區劃與現狀功能吻合性分析
為保證聲環境功能區劃方案切實可行,未對城市發展規劃造成明顯影響,我們需要開展現狀功能吻合性分析的工作,判斷各個聲環境功能區定位與環境用地狀況、所發揮功能作用是否相互吻合。例如,如果將以工業生產與物流運輸為主要功能的區域劃分為1類聲環境功能區,則該聲環境功能區定位與用地現狀會產生沖突,與實際使用功能不符,這會導致聲環境功能區劃方案不具備可操作性。
在開展功能區聲環境噪聲監測工作時,我們要將GB3096《聲環境質量標準》作為主要依據,結合實際情況與功能區的定位,合理選擇功能區的噪聲監測方法。根據實際開展工作情況來看,常用監測方法包括定點監測法與普查監測法,具體如下。
2.1.1 定點監測法
在各功能區中均設置若干數量的聲環境監測點,以季度或是月度作為間隔周期,定期對各點位所處功能區聲環境持續開展24 h的監測作業,統計各功能區的晝夜間平均等效聲級dB(A)、監測點次、達標點次等信息,計算聲環境達標率。隨后,將GB3096《聲環境質量標準》作為依據,觀察各功能區聲環境晝夜間平均等效聲級是否滿足相應標準限值要求,并根據達標率來評價各功能區的聲環境質量。但是,根據實際監測情況來看,所產生的噪聲在時間與空間層面上具有隨機性,在采取定點監測法時,由于監測時間較短、監測點數量有限,實際監測方位很難完全覆蓋功能區域,導致聲環境監測結果不完整,無法全面掌握功能區噪聲狀況[3]。
2.1.2 普查監測法
將聲環境區劃分為若干正方格,保持各正方格體積大小等同,且網格可以完全覆蓋聲環境監測范圍,將有效網格數量控制在100及以上。在各正方格的中心點設置監測點,保證所有測點具有戶外條件,分別在晝夜間開展聲環境監測作業,測量10 min等效聲級,并記錄噪聲來源。將各處測點所獲取的等效聲級數值導入計算公式,所獲取的平均等效聲級值代表該功能區聲環境的噪聲水平,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還需要對噪聲影響的人口數量進行估算。但是,在采取普查監測法時,部分測點與敏感目標的間隔距離較遠,僅僅能從宏觀角度判斷噪聲水平、了解噪聲時空分布情況,實際的監測精度有待提升。
在開展功能區聲環境監測工作時,受到技術條件的限制,我們僅能從宏觀層面上判斷各功能區的噪聲水平、大體了解噪聲時空分布情況,很難獲取準確的監測數據,如鎖定噪聲污染源具體位置、判斷各處噪聲敏感目標、聲環境質量等,而且所獲取的功能區聲環境監測數據在法律層面上不具備約束力。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彌補聲環境噪聲監測工作的短板,我們需要同步開展噪聲敏感目標監測工作,通過精準設置傳感器等方式,有針對性地監測噪聲敏感目標的現場環境噪聲水平,判斷噪聲水平是否滿足人聲環境高質量標準。這樣可以使噪聲敏感目標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得到保障,在法律層面上也具有約束力,這也是用于解決噪聲擾民糾紛、環境噪聲控制等問題的主要依據。
此外,在開展噪聲敏感目標監測工作時,無需對建筑物外圍區域進行全覆蓋監測,監測重點在于判斷現場噪聲水平是否影響到人的日常生活,我們應考慮到建筑墻體隔音等因素。具體來講,聲環境功能區環境噪聲監測及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判斷外部聲環境質量對居民日常生活是否造成影響,無需對建筑物內部與人們日常活動空間開展相關的環境噪聲監測管理工作。例如,可選擇將敏感目標監測點設置在建筑門窗等噪聲敏感部位的周邊區域,同時還需要考慮到同一幢建筑物分布在不同類型中聲環境功能區交界處的情況,準確判定建筑門窗部位的噪聲使用標準,以此作為監控點執行標準依據。
在開展道路交通噪聲監測作業時,需要在各條交通干線與分支線中設置若干數量的噪聲監測點,采取晝間瞬時采樣方法,將各點位測試時間控制在20 min 左右,同時測量車流量、等效聲級、車輛鳴笛次數等信息。將道路交通的主、支線等效聲級與路段長度等參數導入計算公式,準確計算平均等效聲級值,并遵循《聲環境質量評價方法技術規定》來判斷城市交通環境的噪聲質量,明確劃分噪聲質量等級。
綜上所述,聲環境功能區域與環境噪聲監測工作都是圍繞人群空間而開展的活動,核心目的在于將人作為服務主體,遵循相關環境標準與技術規程來評價并控制聲環境質量。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制定聲環境功能區劃方案,在工作中真正體現對聲環境質量的保護,切實滿足人自身的主客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