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霞
【摘要】在新課改環境下,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是小學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學習主動性是指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而不是被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將數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能夠提高學生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數學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主動性學習興趣數學學習主動性主要表現在學生參與數學教學活動的活躍性,對數學問題的主動思考和研究以及對數學思維的培養。小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數學中思維邏輯性強的概念和問題的理解模糊。因此,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教授學生數學知識,還要注重培養小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一、運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小學生思維跳躍性強,對數學的學習具有強烈的表達欲望和學習欲望。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不僅是傳授知識的教學者,同時也是學生的朋友和為學生解惑的引導者。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去探討問題和思考問題,主動與學生做朋友,并且鼓勵學生積極討論與數學相關的問題。通過轉換課堂角色,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僅能得到學生的尊重,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課堂角色轉換,學生能夠很好的發散數學思維,主動思考問題,也能夠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喜歡上數學。在課堂活動中,學生之間主動探討問題,主動發表自己觀點,向老師發出問題,配合教師教學。這樣也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促進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的發展。相反,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是課堂中的主導者,難以發揮和開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甚至會僵化學生的思想。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正式講課之前,老師可以通過一些小游戲來引出今天授課的內容。課程從一開始就讓小學生產生興趣,避免學生上課開小差,牢牢地掌握這節課的知識點。另外,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并對其問題進行理解闡述,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從而引起學生對數學的高度重視,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成績。例如,在能夠被“3或5”整除的學習中,教師讓其中一個學生舉出一個能被“3或5”整除的數,教師快速地判斷出是否正確,正確給予鼓勵,不正確,讓其他學生進行舉例。隨著舉例的數量越來越多,學生的思維反應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對于其他同學的答案也能夠正確判斷對錯。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學習的知識上,并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氛圍活躍,學生積極性高,教師的教學效率高。
三、聯系生活實際,引導主動學習
在新課程的要求下,數學更加注重與現實生活問題的聯系,強調學生將自己所掌握的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結合起來,認識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數學給生活帶來的便捷。比如,在《認識人民幣》課程教學中,在開始教學之前,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平時在日常生活中用到人民幣的地方,并且自己用人民幣買到了哪些東西;買東西時,使用人民幣需要注意哪些事情。還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對人民幣的感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討論人民幣的數值有哪些,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就慢慢的了解和掌握到一元、五元、一百元等數值的人民幣。并以一元為標準,進行人民幣換算,比如五元可以換5個一元,一元可以換2個五角,一元可以換10個一角等。這樣學生就學會了元與元,元與角之間的換算。并且還可以將人民幣換算與實際生活聯系,如糖果五角一個,一元可以換幾個糖果,五元可以換幾個糖果等,將數學問題聯系到實際生活當中。
四、培養自評能力,促進學生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學生分析辨別錯誤的能力,可以適當地給學生一些看似正確但實際是錯誤的問題,鼓勵學生質疑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對這類問題的思考,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辨別能力。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反思,找出自己存在的問題,這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主動性的重要措施,如對自己的課后作業進行錯題分析。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課堂或是課后作業進行批改,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作業中經常出現的問題一般直接給出這類問題的正確方法。然而,我們會發現,學生經常會在同樣的題型、同樣的問題中出現同樣的錯誤。出現這種現象,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教師將自己的解題思維強行施加給學生,沒有給學生時間和空間去自己的思維進行分析和思考。學生學習數學如果只是簡單的對教師講解的思路進行了解,而沒有對自己的數學思維進行發散和思考,就難以形成數學學習框架和數學思維,造成數學學習“死胡同”現象。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己作業錯誤的地方進行思考和分析,增加對數學問題的思考。
五、注重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會發現,普遍小學生認為數學的學習很困難,看見數學就頭疼,甚至是對數學產生厭煩的心理,不愿意去面對數學中的問題,得過且過。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關注這一問題的存在,幫助學生克服這種懼怕心理。教師可以通過采用新穎的題型,培養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分析數學問題的能力,發揮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避免學生一遇到難題或是新題型就緊張,不敢動筆。小學數學老師在講課時要重點講述課本上的題型,因為教材中的題型都十分的典型,對這些例題深入分析講解,使學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數學解題思路,引導學生找出解題關鍵點,養成良好的認真分析習慣,提高學生分析和思考能力。很多數學的突破口都藏在問題當中,需要仔細去挖掘題中所給的條件,因此,在解決這類問題時,老師要把解決問題的技巧教會學生,把關鍵的突破點抓住,幫助學生順利地解答出問題,并且保證正確率。學生還可以通過將自己的錯題記錄下來,做成一個錯題本,方便學生中日后的學習和復習中,找出自己常出的錯誤,總結問題,從而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還要注意,在解題過程中,學生要根題目已給出的條件分析出是否存在隱含的條件和解題關鍵點,提高學生問題分析能力。
六、動手操作,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動手操作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主動性的重要活動之一。小學生的數學思維簡單且活躍,容易分散注意力,難以集中注意力,完全的掌握數學知識難度大且慢。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結合考慮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和他們這一年齡階段的性格特征,設置情景對話,讓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當學生的邏輯思維達到一定程度時,學生的創造思維也相應的發展。所以,在培養邏輯思維的同時還要注重創造思維的培養。換言之,就是邏輯思維和創造思維是相互作用的。邏輯思維是創造思維的基礎,在邏輯思維的基礎上發展創造思維,創造思維的發展也促進邏輯思維的發展和成熟。因此,培養邏輯思維的首要目標就是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邏輯思維,然后在逐漸發展。更需要注重的是,在邏輯思維初步形成的過程中,要對思維進行加強鞏固,注重創造思維的發展,使教學效率和成果更加明顯。
七、結束語
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增加學習數學的趣味性和形象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方案的科學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當中,提高動手能力,活躍思維。教師應把教學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教師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幫助者,靈活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和自主學習的空間,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黃麗芬.小學數學優質課堂的建設[J].江西教育,2018,(33) :64.
[2]閆文娟.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研究[J].才智,2018,(32) :102.
[3]殷曉格.談小學數學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8,(34)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