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嬿羽
【摘要】幼兒園音樂課程教學中,融合音樂游戲的教學方式,能夠在根本上改善幼兒的學習狀況,促使幼兒能夠加深對音樂知識的理解。
【關鍵詞】幼兒音樂教育音樂游戲教學質量幼兒園音樂課程教學中,融合音樂游戲的教學方式能夠在根本上改善幼兒的學習狀況,促使幼兒能夠加深對音樂知識的理解。準確把握游戲的設計方向,有效激發幼兒對于音樂課程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可以提高幼兒園音樂課程的教學質量。
一、音樂的特征
根據托爾斯泰的說法,“音樂”的原意是體驗自己過去的感受。情感是用各種聲音表達的手段,然后讓聽者感受到同樣的藝術感受。現行模式音樂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人類社會的發展,到了一定階段的文化產品,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音樂的發展可以體現出來。一定時期的社會現象也可以記錄一定時期的歷史文化發展。關于音樂的起源,這個神秘而古老的問題自古以來就被許多音樂史家所研究。研究與推測同時,也總結出了非常不同的觀點,在許多原創主義流派中,對大多數人來說人們接受的是“勞動的起源論”,它認為音樂首先是由人們的勞動來刺激的。發揮人們的勞動積極性,使枯燥乏味的勞動變得生動。
《淮南子》中提到,是為了把木器的節奏統一起來,而節奏則是哼“高溜溜,高溜溜”。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有節奏的統一口號演變成“勞動口號”。人類歷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遷,人們的工作方式和內容越來越多樣化和復雜化。五花八門的勞動、裝卸兒、劃船兒、搬運兒、拉纖維兒、搗碎兒諸若此類。
二、幼兒心理發展與音樂游戲
幼兒心理發展的特征,從意義上講是幼兒心理發展的不同階段形成或表現的心理特征,這些特征都是一般的、典型的、穩定的、可變的特征。兒童心理素質的發展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不同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及其獨特的心理表現,這些特征隨兒童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們強調,兒童接受早期教育,對他們未來的心理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近年來,成人的心理模式是在5歲前形成的。應重視早期教育,3~6歲兒童的心理發展,“我們經常關注祖先的經歷和成人生活的經歷,完全忽視童年經驗的重要性;事實上,童年經歷更重要,因為它們發生在兒童完全發展之前,并且更有可能產生重要的結果。”因此,在學校教育不應過分壓抑和束縛,兒童的游戲、各種活動應適合兒童的特點,為孩子們提供了發泄情緒的出口,引導他們將壓抑的欲望和消極的能量轉移到身體和心靈上,嘗試從事有益于兒童心理發展的有趣、積極的活動,特別是游戲,給予團隊積極的指導。弗洛伊德的思想促使我們關注幼兒的心理發展、幼兒心理健康治療的最主要方法。
三、音樂游戲有助提升幼兒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1.培養幼兒身體協調能力
在幼兒園階段,音樂傳統課程開展中,校園教師一般都是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也就是一味地向幼兒“硬塞”知識內容,幼兒被動地了解,但是完全沒有深入學習。這樣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幼兒思維的發展,降低了幼兒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但是,把音樂游戲合理有效地與音樂課程相互融合,就能夠在此基礎上借助多種教學方式,幫助幼兒學習樂理知識,也能夠讓幼兒鍛煉自身身體的協調能力,以此激發幼兒在音樂課程學習中的參與積極性,以及音樂參與的實踐能力。
2.培養幼兒集體意識與團結意識
在音樂課程開展中,想要保證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之中,融合游戲的方式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幼兒在參與音樂游戲的階段,幼兒能夠有效地與其他小朋友溝通,同時在游戲開展中,幼兒之間能夠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動關系,以此更好地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實際上形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在音樂游戲活動開展過程中,幼兒之間能夠形成一個統一的目標,之后大家相互幫助,協同發展,積極地交流各自對于游戲開展提出的方式和建議,最終達成協調一致,為目標不懈努力。
3.培養幼兒理解音樂知識的能力
在幼兒發展階段,幼兒對于知識問題的理解,還有分析問題成因的能力相對比較低,所以在音樂課程學習中,很難掌握其中涉及到的知識內容,更無法清晰地了解到樂理的知識。但是,通過音樂游戲的教學,能夠讓幼兒在游戲參與的過程中,有效地掌握和理解音樂知識,這樣能夠促使原本枯燥、乏味的音樂知識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從根本上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甚至也能夠幫助幼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有效提升幼兒的音樂素養。
綜上所述,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逐漸突出,這樣的形式導致人們開始關注到教育工作的進展狀況,同時也更加注重幼兒在課堂中所占有的位置。所以,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被提出,其目的都是為了能夠在根本上激發幼兒對知識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周海如.淺析音樂游戲在幼兒美育中的實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8,(23) :3+5.
[2]李宇桐.聯覺在中班音樂活動中的應用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