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占弟
【摘 要】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尤其是閱讀教學,在新課改、新理念、新課標的指導下,在某種程度上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但也存在一定的缺失和遺憾,許多為“情感”而“情感”,為“興趣”而“興趣”的形式主義課堂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因,是教師沒有抓牢語文學科的性質、目標、任務,這些語文學科的“根”,忽視了語文學習及閱讀教學的規律。而要抓住這條“根”,我們必須從語言文字的積累著手,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著手,從指導學生的閱讀方法著手,從小處著眼,回眸傳統,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語言積累;感受;閱讀方法
目前,隨著新課改扎實有序地推進,新理念、新課標在教學實踐中已落地生根。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較之于傳統,在某種意義上實現了顛覆式的變化。對此,有目共睹,但在成績的背后也隱藏著不少憂患,令人喜憂參半。當前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許多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學生的語言積累不夠扎實
筆者現擔任中學語文課的教學。有一次,在整理復習時,讓學生回憶一下《桃花源記》中描寫桃花源環境之美的句子,他們卻都支支吾吾。當時我內心極為震驚:中國向來是一個詩的國度,對這樣膾炙人口的佳作,學生竟顯得如此陌生。我們要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是否真正落到了實處?沒有語言的積累,情感的涵育、審美的熏陶、思想的砥礪及文化品位的提升,將何以依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同樣,經調查,學生的識字也存在許多問題,書寫不規范、錯別字多、識字量少的現象普遍存在。
對于語文課程而言,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是語文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的性質所在。《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那么,如何教會學生熟練地運用這個工具呢?首先要積累大量的感性語言材料,尤其要熟讀、背會多篇名篇佳作;其次要多說多寫,在實踐中求發展。不積累語言材料,“囊中羞澀”,必然會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尷尬。呂淑湘曾指出,使用語言的技能“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中國古典語文教學傳統,正是抓牢了熟讀、背誦這條語文學習之根,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實績,培養出了許多才華出眾的人才。但他們的教學方法很簡單,主要是“先生讀書,弟子也讀書”,甚至“死記硬背”。這讓現代人嗤之以鼻的拙法,難道真對我們沒有一點啟示嗎?
另外,人文情懷的培養從本質上講,也離不開熟讀、背誦,我們談及杜甫的憂國憂民情懷,自然會聯想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句詩。同樣,桃花源這個理想社會之美,歐陽修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美政理想,全都以那些優美的句子為依托,記住了句子,人文情懷才能永久地沉淀在我們的生命里,根深蒂固,潛移默化地滋養我們的生命。
以上缺失的造成,是教師對本學科性質及特點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同時教學價值取向也仍受應試教育評價體系的支配,急功近利思想仍在主導我們的行為。表現在現實教學中,我們往往花大力氣、變著花樣去打造“精品”課堂,去營造課堂氣氛,為“情感”而“情感”,為“興趣”而“興趣”,對學生熟讀、背誦的督促力度不大,或缺少“回頭看”的方法——課本一學期上完了,沒有要求學生再去讀,再去背。
二、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自我“感受”力度不大
閱讀教學活動是學生與教師、教科書編輯、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往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兩個重要因素:一是文本,二是讀者。文本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便是語言文字。因此,要使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地對話,必須把著力點放在文磚字瓦上,讓他們以多種形式反復讀課文,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可以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讓學生去多讀,可范讀、齊讀、自讀、誦讀、默讀;可自主圈畫勾點、提玄鉤要;可在教師的提示下,帶著問題去讀。這樣讀讀品品、品品讀讀,讓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是很符合語文學習規律的。于吟讀中,他們自然會體驗到字里行間蘊藏的“文脈詩氣”,沉浸在“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物我兩忘的藝術境界中。發揮聯想和想象,于“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舒卷風云之色”,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同時,通過反復感受,學生對課文內容已有了大致了解,能用自己的閱讀能力去發現美、欣賞美,并能找出疑難問題,為理解打好基礎。其深遠的價值意義更指向于學生語感的培養、語言規律的習得、閱讀興趣的培養、細膩的語文習慣的形成這些非智力語文學習因素。而這些閱讀效果的獲得并不是靠教師“講”出來的;也不是通過粗糙地感知課文、把整篇課文拆成問題,然后進入組織形式多樣、異彩紛呈的“熱鬧”課堂所擁有的;也不是完美地完成了教學內容、突出了教學重點所能實現的。因為一篇課文所蘊含的信息量是極為豐富的,它之于每個學生的價值意義遠不止于今天所知所感,更以隱性形式存在于將來。
魏書生教學時“堅決不給孩子答案”,其一層用意在于促使學生多讀,可惜的是,這種樸素的學習方法卻被我們執教者忽視了。許多示范課、觀摩課,教師倒像一位高明的廚師,做好了一桌色香味俱全、引人流涎的大餐,卻忽視了讓學生自己去“做飯”的能力。整齊劃一、“一刀切”的作秀課屢見不鮮。加之多媒體的運用,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電子黑板上,對課本語言文字的熟悉度很低。我曾聽過幾節示范課,發現學生在課本上未做任何圈點,未做任何筆記,即使做筆記,也不過將黑板上的答案抄在筆記本上。這種與語言文字“隔離”的現狀,給人以空落感,真令人堪憂!
三、閱讀方法教學的缺失
毋庸置疑,任何課程的最高價值取向都是“教”是為了“不教”,語文教學也不例外。葉老曾說過,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通過語文教學與訓練,讓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他曾意味深長地強調“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 ? ? ? ? ? ? ? ? ?(下轉第5頁)(上接第3頁)
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技能”。換言之,閱讀教學,教師應結合具體課文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讓他們具備一定的閱讀技能,從而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
這一點很重要。有這樣一個現象,令人反思:學生在課堂上聽得津津有味,表現得非常活躍,但面對閱讀檢測題,卻一臉懵相,不知所措,成了“低能兒”;我們教了一篇又一篇課文,教完上篇,下篇還得從頭教起,學生的自讀能力又到哪兒去了?歸根結底,我們沒有教給學生點鐵成金的“手指”啊!
由于閱讀任務不同,學段不同,閱讀方法也多種多樣。最基本的有結合語境理解詞義;結合主題理解句子的含義、品味句子;依靠閱讀經驗篩選關鍵詞句,然后分析、辯證、概括文章內容及主題;運用由局部到整體的方法,分析、綜合、概括文章內容;根據邏輯或材料性質、順序及提示性語句,去尋找文章的線索、理清寫作思路、劃分結構層次;根據文體特征閱讀文章內容;聯系題目、寫作背景、作者生平資料去理解課文內容、探討課文主題等。
可惜這些方法卻若隱若現地存在于我們的教學活動中,確切地說,像一把神秘的解剖刀,掌握在教師手中,學生只是跟著走,沒有跳出“廬山”,只知道“是這樣”,卻弄不明白“怎樣才這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學生的明天,我們不僅要把目光盯在對課文內容的“巧”教上,更應盯在對方法的“巧”學上,二者較之,方法乃為“熊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2]許嘉璐.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語文卷)[M].沈陽出版社
[3]張彬福,王磊主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分析與實施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王世堪主編.中學語文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5]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8月版
[6]郭紹虞,王文生.中國歷代文論選[M].上海古籍出版社
(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何壩初級中學,甘肅? 隴南? 74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