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
【摘 要】道德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行為標尺,在長期的社會認知中,使人類自發擔任其應盡的社會責任與家庭義務;法制是維護公共環境穩定的閘門,依靠法律的強制性與約束性形成人類活動的硬性規范。道德與法治,二者是推動人類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初中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尚未完全發展,法律意識較為淡薄,如何對其進行法制教育是當下相關教學活動面臨的難題。本文結合當下的人文素養教學,探討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相關教學環節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人文素養
所謂人文素養,指的是人類學習科學知識并踐行道德標準的內在品質。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環節引入人文素養教育,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更要培養其內在的精神品質。本文以備課、授課及課后實踐三個環節為出發點,簡要探討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環節人文素養教育的相關應用。
一、充分備課,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
對初中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相關教育是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約束其日常行為的重要手段。對于處在青春期的初中學生來說,由于青春期的叛逆心理,相較于其他年齡段的學生,其有更大的管理難度。此時,只有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準則與法律意識,才能將“越過雷池”的風險降到最低。但在實際教學環節,一些教師忽視了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認為“道德是存在于日常認知當中的,應該由學生自身學習完成;法治是存在于社會活動當中的,應該由社會制度限定。”在這種“與我無關”的教育思想下,道德與法治教育流于表面,并在教學活動中發生偏頗。在無法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知識儲備的情況下,模糊了道德與法治的邊界線,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個人成長,還會拉低整體教學素質。
教師應對道德與法治教育樹立正確的認知,積極進行課程準備工作,只有端正態度,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成果。在相關教學階段,教師應利用既有材料、教學技術全面豐富課程準備,在引發學生積極性的同時推動課程深入。教師可以將“三個問號”作為課程準備,通過“怎么教”“教什么”“學生學到了什么”三個問題的設立,搜集教材中的人文素材,以七年級階段“少年有夢”的教學為例,該內容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在面對“怎么教”時,教師采取講故事進行課堂引入的教學手段,“教什么”則是要幫助學生培養鴻鵠之志,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學生學到了什么”環節,教師可引導學生發言,鼓勵學生表達想法,形成課堂反饋。在井然有序的教學活動中,利用課本內容與課前準備,發掘學生的人文意識,帶動課堂活動有機整合。
二、高效授課,帶領學生感悟人文情懷
課程內容的開展與學生的課堂表現是評價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手段。為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與法律認知,一些教師趨向于“長篇大論”,認為更長的教學時間有利于課本內容更全面的展開,在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知識吸收的同時可加快促進其素質與法律意識的形成。但在實際教育環節,冗長的教學制度不僅浪費了教學時間與教學資源,還占據了學生的表達機會,導致課程效率降低。要在課堂教學階段實現教育高效化,教師就要改變以往的教學策略,做到有針對性的全面課程改革。
以八年級上冊“走進社會”的教學內容為例,借助對虛擬角色日常活動的描寫,使學生感同身受,聯想到自身與社會的聯系。在已有教學內容鋪墊的情況下,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時,教師無需再度贅述虛擬角色的相關經歷,而應采用簡明的語言進行課程引導——李同學在這一天做了什么事?結合李同學的生活歷程,說說你與社會的聯系是什么?我們與社會之間的定位是怎樣的?依靠循序漸進的引入方式,鼓勵學生發現“我”是社會的組成部分,社會是個人的整體集合。教師應注意對課程時間的把控,結合實際授課內容,提高教育效率。教師既可以利用自身的教學經驗進行課程引導深化,也可以鼓勵學生自行發言烘托課堂氛圍。在相關授課活動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形成對“人文”的感悟,如學習知識、接受幫助、受到獎勵等,營造積極有效的交流氛圍。在后續的教學環節,通過“感受社會生活”“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等章節的學習,加強學生對自身社會價值的認知。
在相關授課活動中,教師還可根據課本內容實現教學活動的有機拓展,幫助學生培養人文情懷,使其形成對道德與法律的認知,如在八年級上冊“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的學習環節,教師可為學生播放雷鋒、劉胡蘭等先烈事跡與相關影片,鼓勵學生在觀看作品的同時進行思考:他們為什么如此受人尊重?他們為社會做了什么?在問題與教學的有機配合中,能促使學生形成愛國意識與奉獻精神,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在授課活動中,教師也可通過為學生播放反面教材,在班級內張貼八榮八恥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榮辱意識,在提升授課效率的前提下,使其感悟到教材中的“人文與道德”與“法治與素養”。
三、開展實踐,組織學生踐行人文理論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是前人對“實踐教學”的要求,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也是如此。縱觀當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開展相應教學任務的學校比比皆是,但能讓學生從中受益,并提升校園風貌與學生精神文明面貌的卻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一些教師過于偏重理論知識在課堂教學環節的占比,導致道德與法治教育發展失重——教師只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灌輸,忽略了對其表達能力與踐行意識的培養,造成課程資源的流失。
要在道德與法治教育環節引入人文素養教育手段,就要加入實踐教學工作,幫助學生切實形成正確觀念,在維持道德意識與法治意識的情況下提升教學水平。以七年級下冊教學內容“法律伴我們成長”為例,在相關教學活動中,一些教師只注重對法律條令的講解,如“做了哪些錯事會受到怎樣的懲罰”“哪些事情是中學生不該做的”等,忽略了教學內容與實際內容的結合,導致學生對當前教學活動不以為意,甚至產生“試試看”的錯誤思想,教師應結合實際教學任務,幫助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的學習環節踐行人文理論。
在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任務中,人文理論的核心內容表現為“知恥”“守法”“友愛”等基本人文素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參觀活動,幫助學生樹立并踐行守法意識。在征求相關部門同意的情況下,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警察局、法院等執法部門的參觀活動,了解法律的威嚴,使學生形成知法、守法、不犯法的正確思想。如果受條件限制,教師可定期組織學生觀看法制節目,使其了解法律在日常活動中的應用,使學生懂得在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利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教師應注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實際參與,結合課程要求開展實踐活動,對于條件較為簡陋的學校,教師可在特定的節日舉行道德與法治紀念參觀活動,如在國慶期間觀看升旗儀式與抗戰電影,使學生形成愛國觀念與榮辱意識;在日常活動中,選擇適當的時間段召開班會,鼓勵學生發現并糾正校園內的不良行為,使其形成道德認知與道德理念。要以人文素養為教育手段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開展相關課程任務,教育工作者與教師都應注重人文素養在相關教育環節的引用——它不是割裂教學活動與實際生活的手段,而是帶動學生形成綜合“人文意識”的良好引導條件。將人文素養教育與教師教學經驗有機配合,可實現課程的拓展與進步,為當下教育加磚添瓦。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并非主流教育科目,但對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樹立明確的法律意識有重要意義,教師在授課階段應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在具有針對性、全面性的教學方針下開展相關教育活動,并利用實際行動使學生了解人文素養,培養其核心精神。
【參考文獻】
[1]朱曉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人文性實現[J].大眾文藝,2019(16):223-224
[2]胡靈芝.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教育的策略[J].中學課程資源,2018(6):49-50
[3]劉雁玲.試論如何有效地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8(14):127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前黃實驗學校,江蘇 常州 2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