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軍 劉玉琴
談到自己帶的班和班上的孩子,鄭曉菲的言語和神情中都是掩飾不住的喜愛和自豪。
“我班上的孩子從來不怕困難,他們更愿意主動挑戰困難!”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他們很明白,要釋放和張揚自己的個性,同時又要讓別人認可。”
“越到高年級我越省心。學生不僅不需要我操心,還反過來處處關心我!”
……
這樣的孩子,這樣的班級,是“好運氣”三個字就能解釋的嗎?顯然不是。采訪中,記者從各種細節中感受到了鄭曉菲對班級和學生的情感,以及她沉淀已久的育人智慧。她的班級管理方式,可以用4個字概括:自治班級。
將“自治”進行到底
作為一位有著二十多年帶班經驗的班主任,鄭曉菲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的班級管理策略。但回顧多年的帶班經歷,她仍頗多感慨。
剛走上講臺時,鄭曉菲才19歲,所有家長都不相信這么一個黃毛丫頭能把孩子帶好,紛紛找關系給孩子轉班。開學沒幾天,班上的學生就明顯少了一批。
鄭曉菲有個“不服周”的性子,第一次家長會,她放出“狠話”:“雖然我年紀小,但我不信邪!我一定把學生帶好,讓那些轉走的人都后悔!”
鄭曉菲當時的想法在現在看來有些幼稚:既然比學生大不了太多,那就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弟弟妹妹來帶,總能把他們帶好。
才一個學期,學生的行為習慣就“上道了”,不管是上課聽講、課后交作業,還是課間列隊做操、放學做衛生,都明顯好于同年級其他班。
班級帶好了,家長的信任也有了,但到底一個好班主任應該是怎樣的?又該把學生變成什么樣的人?鄭曉菲依然不明晰,用她的話來說,就是:“最初的堅持,都是因為我真的很愛孩子?!?/p>
頓悟源于意外。
工作第二年,學校召開全校家長會,家長都集中坐在操場上。鄭曉菲沒提任何要求,班上的家長就自覺坐成了筆直的兩隊,在拉拉雜雜的家長隊伍中尤其顯眼。校長專門提出表揚:“鄭曉菲老師帶的班,不僅學生很聽話,連家長都很聽話?!币痪湓挵汛蠹叶级盒α耍嗌弦晃患议L卻說了一句至今讓鄭曉菲記憶深刻的話:“不是我們很聽話,而是我們素質很高。”第一次,鄭曉菲接觸到“素質”這個詞。
因為“素質”一詞,鄭曉菲想了很多:班級管理成功的體現,就是孩子們的素質提高了。所以,不是我要把學生變成什么樣的人,而是學生應該成長為什么樣的人。孩子被培養成“學霸”,但過得不快樂,長大后體會不到幸福,這樣的成長有意義嗎?鄭曉菲希望自己的學生不僅會玩、會學,而且自信陽光,以后走出校門、走向社會,依然充滿正能量。
2014年,鄭曉菲做了學校甚至整個江漢區“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成立自治班級。
在鄭曉菲的設想中,要把自治班級做好,就要把“自治”二字貫徹到底——能交給班級自主管理的事務,全都由班主任和學生自主決定。
反復思考后,鄭曉菲提出了自治班級的奮斗目標:培養“自信自強,心智陽光”的學生。循著這一目標,她將著力點放在自主設置班級特色課程和自主開展學生活動上。后來,她又向學校提出要求:自治班級能否根據自己的班級目標自主聘任需要的教師,包括聘請外面的“編外老師”?學校給予了充分支持。
鄭曉菲向學校要來這些班級自主管理的權限,歸根結底是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放開手腳的她,開始帶著自治班走上不一樣的班級建設之路。
起步“日行一善”,成長水到渠成
首屆自治班級的目標是培養“自信自強,心智陽光”的學生,要實現這個總體目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尤其是剛成立自治班級的時候,學生才上二年級,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如何理解“自信自強,心智陽光”這8個字呢?
目光放長遠,但腳步要穩健。
鄭曉菲將班級總目標分解為切實可行的學期子目標,學期子目標又被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小目標,如此,就形成了完整的培養目標系統。在這樣持續不斷的強化引導中,有步驟、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各種核心素養和思想道德品質。
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最重要的還是養成教育。低年級學生的養成教育往往是一些看似簡單卻內涵豐富的要求,如愛護公物、文明禮貌等。直接對孩子提這樣的要求是不切實際的,他們既不明白,也不知道如何去做。鄭曉菲的做法是,將養成教育目標細分,再和班級“日行一善”的具體要求結合起來。
“日行一善”并非要求學生每天都做一件好事,而是重在“行”,每天從小事做起,和學期子目標一致即可。
比如,要培養學生愛護公物的意識,鄭曉菲就將小目標定為“愛護課桌椅,我們在行動”。在這期間,學生知道了要愛護自己的桌椅,發現桌椅放歪了就及時扶正。漸漸地,學生不僅能保護自己班上的課桌椅,校園公共區域的小凳子倒了,他們也會把它扶好放回原位;別的小朋友玩鬧的時候撞到了校園的物品,他們會上前提醒;走在外面看到共享單車倒在路邊,他們會叫上家長一起把車扶起來……一學期下來,孩子們不僅養成了愛護公物的好習慣,更形成了社會責任意識和規則意識。
小孩子天性愛玩,課間總忍不住追跑打鬧,怎樣讓孩子在玩鬧的時候也能注意安全?鄭曉菲提出了“教學樓內靠右走,輕言慢行”的小目標。一方面,她通過給孩子們示范導行,讓每個孩子清楚知道上下樓梯輕聲慢步靠右行的具體行為細節;另一方面,她用游戲的方式讓孩子體會輕言慢行的好處,孩子們在“小花貓,喵喵喵,走起路來靜悄悄”的兒歌中自然而然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言行。
“靠右走”這個要求雖然很簡單,但折射出的卻是講文明懂禮儀的良好品質。課間活動結束,要回教室上課了,鄭曉菲班上的孩子在上樓的時候,總是能排隊靠右走。如果碰上其他班學生搶著上樓,領隊的小朋友馬上會做一個手勢,全班同學都停下來,等這些學生從隊伍前面走過去。孩子們還會有禮貌地說:“哥哥請往旁邊走,謝謝哥哥!”這時,其他學生回頭一看,就覺得很不好意思,也規規矩矩地上樓了。
有一次,鄭曉菲故意裝作很生氣的樣子問:“馬上要上課了,你們為什么要等一等?。俊?/p>
“鄭老師,上下樓梯要靠右行,我們不應該禮讓嗎?”孩子們有些疑惑。
“你們做得好!”鄭曉菲馬上豎起大拇指?!拔矣X得你們能夠學以致用,很不錯!”聽了她的話,孩子們又開開心心唱著歌兒上樓了。
看似簡單的小目標,持之以恒堅持下來,效果特別顯著。在學生身上,我們就能看到很多意料之外的美好品質。
孩子們的這些表現,都是從一個個小目標里逐漸培養起來的好習慣。整個低年級的養成教育實施過程中,孩子們在一個個小目標的設定和達成過程中得到了鍛煉。
到了高年級,“日行一善”就會升級為“讓善成為班級文化的底色”。這時,“善”不僅僅是一個個好的行為習慣,更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堅持了3年的“日行一善”活動,從低年級的幫助他人、與人為善,到高年級的聚焦社會、思考人生,孩子們再也不是為老師的表揚而行動了,更多時候是身心合一的自然成長。
自由的特色課程,自由的本色成長
鄭曉菲班上學生的學習生活是充實的,這種充實不限于校內的知識獲得和修養提升,還得益于自治班級自主開發的各類特色課程。
有了自治班級這塊“試驗田”,鄭曉菲做了很多以往不敢輕易嘗試的改變。其中最主要的改變,就是開發了豐富多彩的特色課程,培養學生的健康心態和社會責任感,真正讓孩子們自信而又陽光。
學校給了鄭曉菲自主設置班級特色課程、自主聘任班級教師的權限,于是,自治班的特色課程中出現了各種意料之外的面孔。
陳老師是年級組的數學老師,平時孩子們也只是在數學課堂上和她有接觸。但是,鄭曉菲知道她歌聲優美、舞蹈出眾,可謂能歌善舞,就將她請進了自治班的特色課堂中——不是給學生輔導數學功課,而是帶領孩子們自創舞蹈。學校的元宵節活動上,陳老師為孩子們編排的舞蹈獲得了師生的一致喝彩。
孫老師,一位美術老師,也是一位國學愛好者,中國古代詩詞知識豐富,朗誦功底特別扎實。這么一位多才多藝的老師,被鄭曉菲請來做孩子們古詩詞大會的主持人。優美深情的配樂朗誦,美輪美奐的幻燈片,一堂《江南春》,硬是被孫老師變成了一場視聽圣宴。古詩詞大會結束后,孩子們都意猶未盡。
小文媽媽,武漢某商校的餐點制作金牌教師,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陪伴小文,以致小文和她產生了隔閡,在家都不愿意和她說話。在接到小文媽媽傾訴苦惱的電話后,鄭曉菲覺得有必要讓孩子們了解父母,讓他們理解父母的工作。
于是,結合小文媽媽的工作,鄭曉菲專門設計了一節體驗課:孩子們來到商校的披薩制作教室,在小文媽媽的講解和指導下,為自己最愛的人做一份披薩。這節課后,小文理解了媽媽的辛苦,和媽媽相擁和解。不僅如此,孩子們還將自己親手制作的披薩帶回家,讓父母體會他們的愛和感恩之情。學生家長參與到特色課程中,帶給學生的不只是溫情,更有成長。
武漢市首屆環保大使、“綠色江城”負責人柯志強是鄭曉菲往屆學生的家長,如今成了她的好友。在柯志強的大力支持下,自治班的“綠色出行·低碳環保”實踐活動已經延續了11年,“無車日”和“世界水日”系列實踐課程更是連續開展了13年之久。這些課程早已經不單單是學生的活動項目,更讓很多家庭對“社會責任”“珍愛生命”“關注環境”等有了感性的認識。比如,在“無車日”特色課程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父母受孩子影響,愛上了綠色出行,甚至有家長在孩子的督促下賣掉了家里額外添置的一輛小汽車。
如今,鄭曉菲正在規劃“大手牽小手”特色課程,將她教過的已經長大成人,學業、事業有成的學生請回校園,讓他們走進課堂,和弟弟妹妹一起分享成長的酸甜苦辣。比如,學校的特色體育項目是足球,而她的學生里有周柏兆這樣的足球明星,他重返校園給孩子們上足球課,一定會很有吸引力。
跨學科“客串”的老師,現在或往屆學生的家長,已經長大成人的學生,甚至公交車司機等,都能成為鄭曉菲特色課堂上的老師。只要真正有益于孩子,能讓孩子們用眼睛去發現未知、探尋精彩,鄭曉菲就如同施展了魔法一般,將各種各樣的角色融合到課程中、進入到學生生命里。在這樣的課程中,孩子們真正實現了自主體驗,本色成長。
如今,第一屆自治班已經畢業,孩子們的表現有目共睹,“自信自強、心智陽光”成了他們成長最好的詮釋。鄭曉菲的自治班級模式在整個區引起了很大反響,在她的帶動下,自治班級管理經驗輻射到了整個年級,在學校開啟了“全面撒網”模式。自治班級還能怎樣成長?相信在鄭曉菲的不斷探索中,會呈現更豐富、更有價值的答案。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