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心理學者,應用心理學研究員,知名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心理健康專委會委員,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總課題組專家委員,全國網上家長學校特聘心理健康專家,CCTV等多家電視臺心理節目特邀專家,著有《怎樣做學校心理咨詢》《做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等著作40余部。
我們先來看一位班主任的一段工作經歷。
今年,我擔任八(1)班的班主任,班上有59名學生。由于我是年級組長,家長紛紛托人將孩子送到我這個班。另外,從外面轉學來的學生也被塞進來。由于這些原因,這個班行為習慣差、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比較多。
作為班主任,我的課堂上基本沒什么問題。但有一天,快上課了,我正準備走進任課的八(2)班,八(1)班的班長卻來找我了。原來上數學課了,班上還有幾個學生沒到,數學老師讓我去看看。我忙趕到自己班,守在教室門口,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陸續的“報告”聲和不斷的開門聲中,遲到的學生總算都到了。我讓他們都站好了,掃視了一遍,發現就是平時那幾個“頑固分子”。就因為這些學生,老師每節課要強調紀律七八次,最多的一次,一個學生被提醒了3次。午自習紀律也比較差,一星期下來,學生會送來了5張扣分通知單。這讓我很有壓力。但同時我也發現了積極的一面,班里不僅有十幾個學生學習好,行為表現突出,而且有幾個男生工作能力強,威信也高。
通過多方位觀察和冷靜分析,我發現班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有3個。一是缺乏規范的養成,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生自由散漫,有些違規違紀行為已“習慣成自然”了。二是班級缺乏正確的輿論導向,正氣不足,凝聚力不強,班干部起不到“領頭羊”的作用。三是“頑固分子”多,相互影響,學習氛圍不好。
根據這些情況,我制訂了“著眼整體,帶動個體”的班級管理計劃。首先學規范,抓習慣,從儀表儀容開始,形成良好的班級規范。其次樹立班級正氣,培養班級各方面標兵,以點帶面,營造整體積極氛圍。最后,搭建平臺,通過班級活動增強凝聚力,以先進帶后進,促進良好班風形成。
這位班主任的做法好在哪里?好在能從班級群體角度來審視和展開自己的班級管理工作。這位班主任眼里不僅有樹木,更有森林。就是說,這位班主任眼里,不僅有學生個體,更有學生群體。
從本期開始,我們就來探討群體心理學視野下的班級管理問題。
班級群體建設與發展的階段
群體是兩個以上的人為了達到共同目標,以一定方式聯系起來進行活動,彼此有相互依存心理關系并形成群體心理的人群集合體。
不言而喻,班級群體是最基本的學生群體。
班級群體是按教學班構成的,圍繞教育教學目標共同活動的,為滿足學生成長需要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以學生為主要成員的集合體。
日常用語中,我們習慣說“班集體”。其實,不是任何班級都能稱為班集體。班級群體有一個建設過程,有其自身發展的階段性。只有班級群體發展到了一定階段,才能說是形成了真正的班集體。基于這樣的理解,在后面的討論中,一般情況下,我們不說班集體,而統稱為班級群體。
那么,班級群體建設和發展有哪些階段?
一是松散期。這個時期,班級剛剛組建,成員剛剛匯聚到一起,大部分學生相互還不認識,還不了解,還沒多少思想交流和情感聯系。因此,成員之間還談不上什么凝聚力。學生盡管在形式上同屬于一個班級群體,但實際上還是一個個孤立的個體。這個階段,班級內部的一切基本上是聽從班主任指揮。
二是同化期。這個時期,班級成員之間開始逐漸熟悉,由于地理位置或興趣愛好等因素的影響,個別同學之間開始頻繁交往,結成伙伴,逐步相互了解。這為班級群體核心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心理基礎。這一時期,教育要求對班級群體來說還是外部的,班級群體還不能發揮自身的整體教育功能。這個階段,是班主任組織班級、提出要求、選拔班級群體積極分子和骨干的階段。
三是凝聚期。這個時期,在班主任的指導和培養下,積極分子在各種班級活動中表現出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信任,形成了一批骨干力量,開始形成了班級群體的核心,班級群體心理有了雛形,開始形成凝聚力,發揮整體教育功能。這個階段,是班級群體發生重大變化的轉折階段。
四是形成期。這個時期,班級結構已經完善,班級核心已經形成。在班主任的指導下,學生干部各司其職,開始帶領學生展開各方面的工作。通過班級的各種有意義的活動,群體目標、群體規范、群體輿論等群體心理已經形成并鮮明地表現出來。這個階段,是班級真正成為成熟的、健康的群體的階段。
五是發展期。這個時期,班級群體已經成為教育的主體。學生干部帶領全體學生共同努力,為共同目標而齊心協力。每個學生已經無需外來的監督就能對自己提出要求,并認真履行。同學之間團結一致,相互關心,相互尊重,形成了良好的班風,形成了有特色的良好的班級群體。這樣的班級群體進一步發展,才可以說成了良好的班集體。
雖然不是每個班級群體都能發展成班集體,但是,把班級群體建設成為良好的班集體,應該是每位班主任的期望。
群體心理對班級及學生的影響
群體一經形成,就會對個體產生影響,影響個體的行為方式,影響個體的活動效率,影響個體的心理發展,影響個體的言行舉止、思想感情,影響個體的人生走向等。這種影響非常強大,甚至強大到不可思議的程度。
于是,就有了研究群體心理的科學——群體心理學。
所謂群體心理學,就是研究人的群體心理現象和規律的科學。群體心理學屬于社會心理學范疇,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群體心理學與管理心理學也密切相關。
前面談到,班級群體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會表現出紛繁復雜甚至莫名其妙的班級群體心理現象。比如,班級中的群體規范,班級中的群體氛圍,班級中的從眾心理效應,班級中的社會助長效應,等等。這些班級群體心理現象,我們在以后的話題中將逐一詳盡討論。
諸多的班級群體心理影響著學生個體心理。這便是班級群體功能問題。
按照群體心理學的理論,群體具有生產性功能和維持性功能。
所謂班級群體的生產性功能,主要體現為教學功能和教育功能。也就是說,班級群體狀況直接影響到班級的教育教學效果。一個好的班級群體,往往會有良好的教育教學作用。這是不言而喻的。
所謂班級群體的維持性功能,主要體現為凝聚功能,或者叫管理功能,也就是說,班級群體狀況對維持師生特別是學生的凝聚力有重要影響。一個好的班級群體能夠產生很強的凝聚力。這是學校實施管理的重要保證。
對學生個體的心理發展,班級群體還有多方面的心理功能。
一是歸屬功能。人總要歸屬于一定的社會群體,這是人的歸屬需要。學生意識到自己歸屬于一個班級群體,歸屬需要得到了滿足的時候,就會免除孤獨和怯懦,就會感到安全,感到踏實,感到溫暖,甚至為自己是其中的一員感到驕傲和自豪。
二是認同功能。歸屬需要獲得滿足的同時,學生就會認同班級群體規范,就愿意接受班級群體的影響,與班級群體更好地融為一體。這種認同功能不僅能更好地保持班級群體的凝聚力,也能更好地實現班級群體的目標。
三是支持功能。每個學生都需要從班級群體中獲得支持和幫助。當學生的思想行為得到班級群體的肯定和鼓勵時,學生就會從中獲得一種支持的力量,就會迸發努力的信心,增強前進的動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四是塑造功能。歸屬功能、認同功能、支持功能,最后都歸結為一個功能,那就是人格塑造功能。班級群體心理的種種表現,對學生個體心理的種種影響,最終都體現為塑造功能,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品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班級群體的心理功能影響學生個體的心理發展,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影響學生的社會化過程。所謂社會化過程,是指一個人接受社會經驗和道德規范,逐漸養成與社會一致又具有自身特點的行為、習慣、人格,以適應社會要求,成為社會合格成員的過程,也就是一個人由“自然人”成為“社會人”的過程。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一個人真正長大成人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第一要素就是人際交往,就是社會的群體生活。離開群體,離開群體中的人際交往,人是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的。對學生來說,班級群體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群體,對他們的社會化過程有非常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其他群體不能比的。
其次,影響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所謂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身心狀態及自己與客觀世界關系的認識。自我意識是人類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區別于動物心理的一大特征。由此說來,一個人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重要性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對自我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依賴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學生對自我的認識就更依賴班級群體中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了。班級群體中教師以及同學對一個學生的評價,直接關乎這個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
最后,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班級群體狀況對學生的學業有重要影響。一是班級群體中的人際關系是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一個學生在班級群體的人際關系良好,會激發他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二是良好的群體心理氛圍會讓學生保持學習的積極情緒體驗,也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
正確認識班級群體心理與學生個體心理的關系
班級群體心理與學生個體心理的關系,恰如森林與樹木的關系。
我們要看到,一片森林固然是由一棵棵樹木組合而成。沒有樹木,森林無從談起。我們更要看到,森林為樹木的成長提供了生態環境。一片森林所構成的生態環境,會對一棵棵樹木的成長產生強大的影響,甚至是決定性影響。
我們要看到,一個班級群體的心理特征固然是由一個個學生的心理狀況融合而成,沒有學生個體心理,班級群體心理無從談起。我們更要看到,班級群體心理為學生個體心理的發展提供了心理環境。一個班級群體所構成的心理環境會對學生個體的心理發展產生強大的影響,甚至是決定性影響。
由此說來,如果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心理,而忽視了班級的群體心理,可能就會“事倍功半”了。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好班主任眼中應該有“森林”,應該善于關注班級群體心理,應該自覺從群體心理學視野來審視和實施自己的班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