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東

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組織者和精神引領者,班級能否走向班集體,班主任起到了關鍵作用。我們通常將班級管理的過程簡稱為“帶班”,它關系到班主任的諸多技能,包括思維定位、活動設計、主題班會召開、干部培養、班級文化建設,等等。作為班主任,掌握這些技能,并在班級管理中有效發揮,就是班集體的形成過程。
在班級管理中,我們需要明白“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樣”。這是認識概念的核心邏輯。其中最關鍵的是“怎么做”,很多班主任都困惑于此。大多數班主任遇見問題,通常只會想“是什么”,但實踐卻更需要“怎么做”,這才是班級管理的技能。
班級管理的主要技能有以下12項:思維構建、邏輯對話、體驗活動、干部培養、文化建設、集體影響、個別案例、目標定位、主題班會、家校攜手、課程作用和表格管理。
班級管理技能培養的核心意義是什么呢?從源頭看,班主任的專業成長分為3個層次,一是技能的提升,二是價值的探尋,三是藝術的融合。其中,最關鍵的是技能的提升,當一個班主任在基本技能上獲得提升的時候,他將看到技能背后的行為價值。最終,也將為教育藝術奠定基礎。
今年,我們將會圍繞“班級管理技能”這一主題,從各個角度探尋班級管理技能的核心意義和提升方法。
很多人對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做法堅信不疑,即使教育出現了問題,他也會認為是學生的問題、家庭的問題。這其實就是一種思維的缺失。
在班主任工作中,站得有多高看得就有多清楚。我們之所以在一些事情上固執,是因為自己站得太低,看不清問題,所以才會判斷錯誤。
思維構建就是對問題的邏輯分解,具體表現為思考問題的模式。一般說來,班主任思維是為了尋找現象背后的“為什么”,看清推進問題的動力,為解決問題找到有效的方法。
班主任面對問題,需要構建多樣化的思維,如核心思維、逆向思維、系統思維、比較思維、創新思維等。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思維形式。但是,過多的思維方式也會使工作方式變得雜亂。另外,并不是找到問題背后的“為什么”,就一定可以解決問題。有很多時候,問題分析了,但還是無法解決問題,原因在于分析的時候,原因并不一定是決定因素。
在現實中,我們一般重視3種思維:結構思維、因果思維、邏輯思維。結構思維是以分類思維看見解決問題的方式的不同。因果思維是尋找事物和事物之間的聯系,并看見事物相互之間的影響。邏輯思維是針對事物內容的分析和綜合,從抽象的設計到具體的手段。現實中,這3種思維對班主任的工作影響很大。
結構思維:我和誰站在一起
教育中的問題主要有3個組成因素:教師、學生和問題。把誰和誰放在一起,決定著不同的教育效果。
很多班主任遇見問題的時候,總是會找到孩子,問他為什么會這樣,問題到底在哪里,我們要怎么解決。這種方式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有時候還會讓問題惡化。
人的結構思維的具體表現為我和誰站在一起。也就是說,到底是和問題站在一起面對學生,還是和學生站在一起面對問題呢?看起來很簡單,卻決定了不同的結果。
和問題站在一起面對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滿眼都是學生的問題。此時,我們看到的都是學生的不好,學生所有的努力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而被忽視。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有努力也有失誤。我們如果將注意力放在失誤上,就會忽視努力,就會忘記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做了什么,只關注他的失敗。譬如,在一次拓展活動“人體浮橋”中,孩子們要從同學肩膀上扛的木條組成的“浮橋”上爬過。如果一個孩子因為不小心晃了一下受到了嚴厲的批評,那這就是典型的老師和問題站在一起,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看到孩子的努力,沒有人看到孩子的付出和幾乎支撐不住的堅持。僅僅是因為晃了一下,就否定了所有的努力,也否定了這個孩子的未來。
另外一種是和學生站在一起面對問題。在遇見問題的時候,和學生站在一起解決問題。在實踐中表現為:出現問題的時候,老師先穩定學生的情緒,然后對學生說:沒關系,我們一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當我們以這樣的方式解決問題時,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經歷上,我們會看見學生的行動,看見學生的努力,分析學生為什么會失敗,到底有多少種原因?這時,思維的重點不一樣了,從原來單一地看問題,到現在綜合認識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認識問題的方式,更是思維的直接表現。
所以,結構思維主要表現為,在出現問題的時候,老師和誰站在一起,這也決定了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是否能夠合理有效地抓住問題核心。
因果思維:我站在問題的哪個方位
看一個問題有3個角度:問題本身、內在原因和外在表現。問題本身是“是什么”,是問題的內容;內在原因是“為什么”,是問題的形成原因;外在表現是“怎么辦”,是問題的解決辦法。
影響問題的主要是“為什么”和“怎么辦”。班主任站在哪個角度,就代表了自己的思維重點。“為什么”和“怎么辦”在實踐中表現出來的就是因果思維,“為什么”是“因”,“怎么辦”是“果”,站在誰的角度,代表了重點在何處。從邏輯上來說,“因”決定了“果”,“果”反映了“因”。解決問題從“因”入手,才能看見“果”。
但很多老師遇見問題第一反應就是“怎么辦”?這就是站在“果”的角度,想要獲得問題的解決辦法。但是,這個世界上沒有萬能鑰匙,總是站在“果”的角度,是因為班主任的功利心和對問題的認識偏差。
換個角度,如果我們立于“因”,遇見問題的第一反應是“為什么”,那么處理問題的第一步就是:到底有多少因素導致問題產生?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它是否決定了整個問題的發展?這個原因反映主體的正向動機是什么?根據這樣的動機,我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方法?這個推理過程,讓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原因,更是在此基礎上的方法。這樣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就是因材施教。站在“因”的角度,我們會看見問題的根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因果思維中,重視“因”,就會分析問題的原因,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找到合理解決問題的方式;重視“果”,就會只想看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因果思維中,立足于“因”還是“果”,直接影響了問題的解決效果。
邏輯思維:我要抓住哪一品質
我們期待一個孩子是完美的,于是我們基于完美,著手于每一個角度。但是,這樣往往會適得其反,不僅沒有達成目標,反而讓過程更忙亂。
原因有二:第一,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綜合過程,是各種品質的組合,但是各品質之間有聯系和影響,哪一種品質是核心品質,就起決定作用。第二,不是所有的品質都是在教育實踐中才能培養的,有很多的品質在成長中因為各種因素影響而生成。所以,確定品質體系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品質是教育有效的關鍵。
邏輯思維就是判斷教育過程中現象和結論之間是否吻合,結論的得出是不是立足于對現象的分析和認同。當現象能夠與人的年齡和個性特征吻合,能夠立足于學生的身心特點,能夠呈現學生喜歡的方式的時候,結論就得到了學生的認同,這就是邏輯。
教育的邏輯分成3個部分:一是我們要知道培養哪個方面;二是要知道培養的立足點是學生的成長品質;三是用合理的方式引導學生體驗和感悟。
譬如,培養孩子的八大品質:反思、目標、計劃、專注、幫助、自信、主動、堅持。真正的邏輯思維就是在品質培養中,基于3個步驟:第一,確定八大品質的邏輯關系。這可以分成兩個維度,一是行動,二是態度。目標、計劃、反思、幫助屬于行動。主動、堅持、專注、自信屬于態度。在行動中,目標是關鍵;在態度中,主動是核心。第二,建立品質之間的邏輯。我們鎖定了主動和目標,那么在實現目標計劃的過程中的幫助和后期的反思就確定了,在主動的態度下,專注和堅持將會推動學生走向成功,并建立自信。第三,確定目標和建立主動態度,二者中,態度是成功的關鍵。
3個步驟環環相扣,這就是邏輯。邏輯思維將會使教育過程最優化,提升教育過程的效度。
在思維中,重視邏輯,就是尋找教育中各個因素的關系,整合因素之間的邏輯關系,期待教育的發生。邏輯思維不僅僅是教育本身的邏輯性,更是教育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