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SED ON “INTERNET+”ERA, COMPARATIVE STUDY ONTHE METHOD AND MODES OF ART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DOMESTIC AND ABROAD
摘要:基于“互聯網+”時代,對國內外高校藝術教育手段和模式現狀作對比分析。對比分析了國內外高校信息化建設背景,從藝術教育的培養目標、教學手段和藝術教育模式以及相關政策的角度,分析了國內外典型高校藝術教育的特點。國外高校信息化校園建設智能化和融合度較高,國內的移動互聯網+藝術教育方式更靈活多變,國內與國外的藝術教育培養目標、教學方法和教育模式有很大不同。新時代下藝術教育內容、方法、理念和模式正經歷著新的變革,該對比分析對國內高校藝術教育的“互聯網+”意識、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有所借鑒和啟發。
關鍵詞:互聯網+ 藝術教育 專業藝術教育 通識藝術教育 體驗式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0)12-0032-04
前言
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行動綱領[1],要求推動互聯網與各行業、各領域深度融合,不斷探索和完善“互聯網+傳統行業”,它標志著我國“互聯網+”時代的真正來臨。近幾年來,基于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平臺,國內涌現出大批“互聯網+”新產業模式,如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網絡課程等。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加入到互聯網平臺的爭奪中,教育也不例外,“互聯網+藝術教育”是互聯網時代下藝術教育的新形態。
“互聯網十藝術教育”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對藝術教育進行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創新教育生態模式。西歐、北美以及日本的互聯網技術起步較早,藝術教育的互聯網滲透更深入和寬廣,作為后起之秀,我國的互聯網+藝術教育也取得持續和長久的進步。由于各國國情不同,基于互聯網的藝術教育也呈現出差異化來。文章以國內典型高校與英、美、日等國具有代表性的綜合類大學和藝術高校作為對比,分析在“互聯網+”時代下藝術教育的手段和人才培養模式異同點。本研究對國內高校貫徹落實“互聯網+”指導思想,主動適應“互聯網+教育”新常態,提升藝術教育學科建設水平和培養高素質、創新性人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啟發意義。
一、背景分析
在21世紀初,國外各發達國家基本完成了對高校教育系統的網絡化布局,互聯網技術在各國高校中已經深入到教學過程和教學管理的各個領域。以英、美、日三國為例,自1998年始,英國政府及教育與技術部就將信息交互技術ICT (Information and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規劃為英國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并在該項目持續投入直到高校信息化校園整體建設完畢[2]。1990年,美國克萊蒙大學凱尼斯·格林教授首次提出“信息化校園”(ICP,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3],并著手每年跟蹤調查各校信息建設情況,直至2004年各高校的現代化網絡布局基本形成。1997年,與中國有相似傳統文化背景的日本文部省制定《教育改革計劃》,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信息化校園網絡,至2005年基本建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IT國家之一。
與國外高校信息化建設相比,我國高校起步較晚,發展速度較慢。2003年開始,教育部啟動《2003-2007教育振興行動計劃》[4],明確強調加強高校校園網建設,建立高校師生信息管理服務體系。2005年,國家信息化委員會通過了《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2006-2020)》,成為我國首個較全面的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強調建立全國教育及科研網絡平臺,促進資源共享,至今基本完成整體建設階段。本文從各國互聯網及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推進路徑,將其分為“互聯網普及一開始布局一應用平臺一整體建設一智慧校園”等階段,比較各國的信息化校園建設階段性背景,如表l所示。 整體上而言,各發達國家英、美、日在校園信息布局上步伐基本一致,起步早、步子快,在我國“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已經全部完成信息化校園布局;我國高校的信息化建設目前基本完成應用平臺建設階段,半個步子已經邁入校園信息化的整體架構階段,但在應用上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在“智慧化校園”、IT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上嚴重不足。不過,在當下移動互聯網特別是5G時代到來之際,我國高校信息化教育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起色,“互聯網+藝術教育”的嶄新面貌仍然可圈可點。
二、國內外高校藝術教育手段和模式對比分析
(一)培養目標分析
在“互聯網+”時代下,國內藝術教育是以市場應用為導向的培養目標。1999年,國家教育部出臺《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計劃》[8],大力推行大學生擴招計劃,致力于解決經濟發展和就業問題。在這股潮流下,大量的學生投身于藝術設計行業。此后,在國家“緊缺型人才”政策的吸引下,各綜合高校也如雨后春筍般開設了藝術專業和相應課程。據統計,全國2000多所高校中,有800多所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其中在上海64所高校中,36所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其中5所為專業藝術院校)。由技術創新帶來的產業優化升級促使高校藝術教育做出相應的調整,2014年3月中國教育部改革方向明確提出,全國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學校中,將有600多所逐步向應用型大學轉變[9],未來將以職業技能培養來主導藝術教育模式,以培養應用藝術人才為主。在國內,人們越來越多地將藝術教育的技能提高與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直接掛鉤,藝術教育呈現為技能化、職業化、產業模式化特征。
英、美、日等國的藝術教育培養目標提倡多元融合、以人為本的藝術教育,在專業藝術教育的同時,注重通識藝術教育的培養。藝術教育在美國的課程中是國家八大核心課程之一,藝術作為通識教育在小學階段就成為綜合教育的核心部分。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中指出,“在各門藝術之間以及在藝術與其他學科之間尋求合理的聯系”的要求,如伊利諾伊州立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在基礎課程里設置了Arts And Society:VisuaIArts(藝術與社會:視覺藝術)[10],研究藝術與社會的關系;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開設了Art Therapy(藝術治療)學科,專注于藝術與心理學、醫學的跨界融合。在20世紀60年代,日本的專家學者就提出要將藝術教育與科學教育等同視之,“科學教育重在培養人的邏輯思維和客觀判斷力;與之相對,藝術教育是培養人具有主體性、獨創性和美的價值判斷力”,強調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從人格主體塑造與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藝術教育的不可或缺性。以早稻田大學為例,大學通過開設藝術理論、哲學等人文藝術類課程,培養學生的思辨,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以達到綜合教育的目的[11]。
(二)教學方式與手段分析
國內教學手段由傳統單一向信息化、數字化過渡階段,借助移動互聯網實現“互聯網+藝術教育”的“彎道超車”。互聯網時代,傳統的“說教”方式越來越行不通,國內專業藝術班平均每班大于30人,教學效果難保證,教學體驗令人擔憂。目前這一現狀正在改變。全球化的優質課程資源垂手可得,大型開放的優質在線教學課程慕課(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使學習者足不出戶就可以學到國內外最好大學課程。據統計,我國目前已有超過500所高校建設并上線達到5000門慕課,國內利用慕課學習的人數已經突破7000萬人次,其中人文藝術類課程占據近3成[12]。借助慕課資源,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了“翻轉課堂”教學,或通過微課來輔助教學,微課的主要載體是短視頻,短視頻本身就是一門視聽藝術,好的微課能讓學習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藝術的熏陶。“互聯網+”時代以來,國家大力發展移動互聯網經濟,教學手段越來越輕便化和智能化,藝術教育有了全新的面貌和教學體驗,如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正在推進建設的“學習通”APP輔助教學工具,教師可以在課前將教學文檔上傳至“學習通”,學生通過手機端可隨時閱讀和學習教師上傳的資料;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學習通”設置簽到、調查、搶答、提問等互動活動;課后,學生可以通過上傳文件、圖片、視頻等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等。“學習通”APP還可以通過“課堂報告”、“學情統計”和“成績統計”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監測。如圖l所示。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各高校藝術教育類學科已經建設了超過400門人文藝術類的“學習通”移動端課程。
英、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校園網絡系統很早就實現了師生“一號通”,“一卡通”,學生可以憑一個賬號或一張卡無阻通行校園的圖書館、公共電腦以及工作室門禁等。集成的網絡系統為教學提供了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等多樣化保障。以美國西佛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West Verginia)的Digital Storytelling(數碼故事)課程為例,學生使用一號通登錄校園網后,可同時登錄集成的Ecampus(電子校園),加入Digital Storytelling課堂,參與線上課程互動[13]。
即使建有完善的信息化教學系統,國外各高校更崇尚于真實的教學體驗和教學互動。溫切斯特藝術學院大多采取“主題一項目式教學”,以真實的課題項目來訓練學生的專業素養。學院建立真實的情景實訓室,學生在學校就可以體驗到真實的一線企業的設計環境。美國的專業藝術教育秉持小班制教學,伊利諾伊州立大學視覺藝術學院的Expanded Media(媒體拓展)課程,每學期人數在10人左右,課程由“分享一討論一創作”三部份組成,教師的角色更像一位導演,這種體驗式的藝術教育,學生的共情能力和獲得的專業教育的影響更加深遠;Graphics Design(圖形設計)課程在講解文字排版設計時,借助H5網站,學生可在線練習文字的字距、行距、方向、位置,完成后點擊“計算分數”,就可以查看練習結果,極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度與參與度;Intern in Design(設計實習)課程不僅實行“項目式”的工作室化教學,工作室還在Facebook上建立了課程小組,成員可隨時將設計作品上傳至社交媒體的小組群內,實時更新動態,供大家點評和建議。日本高校也善于利用網絡平臺,將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技術進行信息化和社交化,鼓勵學生將作品上傳至社交媒體上進行交流,如圖2所示。其中,Studyplus是日本非常流行的學習社交平臺,它不僅可以圖表化地記錄學習數據,系統還會根據大數據的計算引導用戶添加與自己學習相同內容的人為好友,并可在TimeLine上看到好友的學習動態。
(三)傳統與現代藝術教育理念分析
我國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目前正處于技術革新和產業優化升級的典型階段,國內藝術教育體現為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理念的交融并行的局面。2018年,國家首次提出文化自信,倡導工匠精神,主張“國潮”的文藝復興,實現“中國制造2025”[14]。全國各地高校根據自身的特點發展地方特色專業,利用互聯網技術結合當地的傳統資源優勢進行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如湖南工藝美術學院開設的湘繡專業,江西景德鎮陶瓷大學的陶瓷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現代陶藝創作;又如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則借助地域優勢,使用科技手段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的融合的數字媒體藝術。2016年起,由上海市教委主辦的大學生文化創意設計比賽一匯創青春,掀起了非遺文化和海派文化設計高潮,設計比賽中涌現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作品,展現了校園創新面貌,如圖3所示。改革開放30年來,藝術教育大力推行現代主義設計,學習和借鑒西方的現代主義設計方法,利用現代化材料和先進的制造技術對傳統藝術進行融合,為我國的傳統藝術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英、美是現代藝術教育主要發源地,也是現代藝術教育理念的貫徹者和代表者,西方各國培育了豐富的現代藝術教學理念,也有著基于人本主義的現代藝術教育哲學,從英國工藝美術創始人威廉·莫里斯的“設計師應該身負社會責任感”到美國工業設計師亨利·德芙萊斯的“為人的設計”,從馬克·扎克伯格的互聯網商業帝國facebook到史蒂文·喬布斯暢銷全球的蘋果手機設計,足以說明西方藝術教育的影響力。日本的傳統文化與中國有相似之處,在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化設計以及國際化設計的融合度來講,日本貫徹得更徹底。1879年,日本頒布《教育令》,要求日本的教育模仿美國的教育模式,學生接受豐富全面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同時擁有各自細分的專長。在開放融合、以人為本的教育模式下,逐漸形成西方的現代教育觀念與本土傳統文化并存的藝術教育面貌。位居日本排名前十的國立綜合大學一筑波大學仿效美國藝術類高校的學科設置,設立了專業藝術群,包括四個藝術專業、十五個專業方向。專業群的設立基于“以人為本、細化專業、培養技能”的現代教育理念,同時強化日本傳統工藝與現代工業的結合。從筑波大學的藝術專業群的教學實踐來看,日本形成的西方現代教育觀念與日本傳統文化并存的藝術教育面貌,為日本成為全世界制造強國,乃至其電子設計、動漫設計占全球70%市場份額不無關系。
由于各國教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同,在推進互聯網+藝術教育的模式和方式也不一樣。如美國,由聯邦政府負責教育信息化整體規劃和領導,各州和學區承當具體的教育責任;英、日屬于集權與分權相結合類型的教育管理體系,一般由政府統一發布政策,地方、學校、和社會協調推進。這樣既有多方力量支持參與,也能體現教育方式的靈活性、個性化需求和多元化。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相關政策法規制定主要以教育行政部門主導,研究學者與專家也參與制定并提供建議,由下級或者各地區高校統一貫徹落實。技術形態和意識形態決定了藝術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同。綜上,比較各國教育特點如表2所示。
三、對國內藝術教育的借鑒和啟發
“互聯網+藝術教育”模式,對知識的重組、融合、跨界、創新驅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為我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了解國內外新時代下的藝術教育,取長補短,對我國的藝術教育有長遠的意義:
(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
重視通識藝術教育對人格的培養。在西方國家,藝術教育的國家標準是“缺乏基本的藝術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這里不僅有對專業藝術教育的要求也有對通識藝術教育的要求。專業藝術教育能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同時培育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技巧和藝術鑒賞能力;通識藝術教育能引導一個人自覺地完善人格與情感培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人生觀,并能最大程度地發展創造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專業藝術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高校為社會建設輸送了大量藝術設計人才,但通識藝術教育在我國的發展仍然不夠重視,國內的藝術教育現狀形成一定失衡狀態。我國藝術教育片面強調藝術教育的專業化,而忽略了通識藝術教育的普適性和對人格重建的作用,造成了部分民眾會欣賞、懂藝術而大部分完全不理解藝術為何物,從而導致民眾情感的缺失、人格的缺陷和內心的迷茫。因此,在互聯網大時代下,藝術教育應當樹立科學育人的教育觀念,加強藝術教育的專業性及其通識性的融合,建立藝術教育和通識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
(二)完善校園網絡一體化建設
學校信息交互的基礎是校園網絡一體化建設。近年來我國在硬件上的投入逐年加大,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但在軟件技術以及管理人員的培養上尚且不足,缺少互聯網核心技術開發、編程、設計、管理與數據融合,國內的校園信息一體化建設仍處于摸索、借鑒階段。我國高校應在網絡的集成化、系統化、智能化、兼容性等方面與國外逐漸減少差距,這是線上體驗式教學的基礎。重視藝術教育的實踐教學基地,逐步建立物聯網校園,以人為本,優化教學環境.提升師生的教學舒適度,建設信息化的“產、學、研”創意基地和情景實訓中心,為實踐教學提供保障。建立校企合作,打通學校一企業人才輸送渠道,創建創新、創業平臺,創新教學方法,制定適應新時代的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
(三)實現“傳統文化+現代藝術教育”的緊密結合,提升審美力
在“互聯網十商業”模式刺激下,中國各地的本土傳統文化,也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壁壘,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文化突圍。但有相當部分傳統文化或因太過保護或因缺少時代創新性,而鮮有傳頌,甚至瀕臨失傳的境地,究其本質還是在于藝術教育中的審美教育,特別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教育與現代藝術教育相結合所產生的審美偏差的問題。一些創作者在進行中國傳統文化形態的設計過程中,與西方現代設計理念粗暴結合,毫無審美意識,最終設計出洋不洋、土不土的“藝術作品”,令人啼笑皆非。互聯網時代,文化生產朝著產業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在傳統工藝的教育中,我們應在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方面做大膽嘗試;在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中,強化我國傳統工藝與現代工業設計的結合;在教學設計中,發掘地方特色文化,結合區域及民族文化傳統,形成獨具特色、可持續發展的教學體系與教學模式。
(四)提升學生的情感設計能力和創新意識。
“互聯網+”時代以來,借助于大數據、人工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技能,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改變著傳統的專業藝術設計現狀。在學習能力、存儲能力和計算能力上,人類遠不如機器人。教師應積極變革思維,開展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情感化設計。藝術教育是基于情感的教育,提升學生對作品的感知力和分析能力,學習人,了解人,發掘人類的潛在需求,使藝術作品更貼近人;注重發揚學生的個性和獨立性,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辨能力。設計行業是個表達的行業,提升設計師的表達能力尤其重要一無論是視覺表達能力,還是故事的表達能力。藝術教育不僅要使學習主體去理解、感知浸透了作者情感的藝術作品,而且要動員和推動學生用自己的感情去對藝術作品進行再創造,并激勵學生去想象和創造美好。
經過“十二五”的發展,我國教育信息化推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整體水平已得到較大改善,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和5G技術的發展,大有趕超發達國家的趨勢,為今后“互聯網+藝術教育”鋪平了道路,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教育信息化在深度應用、融合創新方面仍存在差距。“互聯網+”時代就是信息全球化的時代,藝術教育者應樹立科學發展觀,用面向未來、面向全世界的勇氣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藝術教育之路。就如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教師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的求知與求學欲望激發起來。”[15]。“互聯網+藝術教育”不僅僅是“1+1=2”的簡單相加,而是通過藝術教育者的創新和靈活運用,使“互聯網+藝術教育”達成“1+1>2”的效益組合。在“互聯網+”時代下,藝術學科本身的理念與特征也在不斷變化,藝術教育應根據社會的需求和世界未來的需要而與時俱進。藝術不能為人們提供衣食住行等物理需求,但是可以使人的生活更豐富,使人內心充滿感動與幸福,藝術教育對我國人民幸福感、整體素質以及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義。文章基于“互聯網+”發展背景,通過對比各國藝術教育方法、手段和培養模式,分析了國內外的藝術教育現狀和不同點,對我國當代藝術教育有一定啟發和借鑒意義。在對比分析中,由于文章涉及的互聯網技術參數眾多,很難全面地從技術的角度細分各國在“互聯網+”時代下藝術教育的差異,這是今后尚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EB/OL] [2015-7-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 htm
[2]張鐵道等,利用網絡技術改變教育方式英國的經驗極其對我們的啟示,當代教育科學[J],2003 (12):I9-22
[3]李思寰,高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綜述,中國管理信息化[J],2009,12 (24):119-121
[4]《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EB/OL] http: //www.edu.cn/20040325/3102277 shtml
[5]李思寰,高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綜述,中國管理信息化[J],2009,12 (24):119-121
[6]吳砥,余麗芹,李樅樅,尉小榮,發達國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推進路徑及啟示,電化教育研究[J],2017 (9):513
[7]丁春玲,何奎,日本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研究,合作經濟與科技[J],2013 (460):99-101
[8]張情、鄔麗群,基于協同培養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構建,民族高等教育研究[J],2015 (4):30-35
[9]《中國教育報》 2015年4月2日3版
[10]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視覺藝術學院[EB/OL]:htIps://imnolsstale edu/acaderrucs/interest-art8comnumication-media/
[11]韓聃,日本高等藝術教育的特點及啟示,黑龍江高教研究[J],2018,296 (12):87-91
[12]王偉、田長海,我國高校慕課建設現狀研究,北京教育[J],2019 (4):69-72
[13]鐘華勇,美國大學現代化教學技法運用的啟示,教育教學論壇[J],2019,13 (3):38-39
[14]中國制造2025,中國政府網[EB/OL]:http: //www gov.cn/zhuantl/2016/MadeinChina2025-plan/mobile htm
[15]鐘華勇,美國大學現代化教學技法運用的啟示,教育教學論壇[J],2019,(13)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