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飛 張正好 徐悅
RESEARCH ON THE SIGNIFICANCE OF MODULAR DESIGN IN COMMERCIAL EXHIBITIONSPACE
摘要:為將模塊化設計引入商業展示空間中,營造出靈活多變的空間,證實模塊化設計對商業展示空間的重要性。對模塊與模塊化設計進行概述,闡釋模塊化設計在各方面的應用。分析商業展示空間的發展概況,并結合相關的設計實例對商業展示空間中模塊化設計運用的意義進行研究。同時對未來商業展示空間中模塊化運用的趨勢做了展望。模塊化設計方法可以提升商業展示空間的靈活度,賦予其高度的彈性,對商業展示空間有著重要的意義。模塊化設計在商業展示空間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運用會越來越成熟。
關鍵詞:模塊化 模塊化設計 商業展示空間 設計研究 商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3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0)11-0096-03
一、模塊與模塊化設計概述
(一)模塊與模塊化的概念
模塊是按一定標準設計制造的硬部件或軟件包,它在系統中易于代換并使系統容易擴充。在20世紀初期的建筑設計中,將建筑內的不同功能進行區分,每個功能區作為一個模塊進行組合,模塊的概念初具雛形。當模塊被引入到其他各個行業后,模塊有了其他的功能定義??偟膩碚f,模塊具有三個基本屬性:可重用性、可重構性和可擴充性,即RSS特性[1]。
當前學術界對模塊化內涵與外延沒有完全同一的認識,“模塊化”可以理解為在解決復雜問題時,自上向下逐層把系統劃分為若干模塊的過程。模塊化理論的研究源自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西蒙闡述了模塊化對于管理復雜系統的重要性,認為模塊化是一種能夠促進復雜系統向新的均衡演進的具體結構。隨后模塊化作為解決復雜問題的一種方法得到日益廣泛的研究[2]。
(二)模塊化設計的概念與特點
模塊化設計指的是設計的主體將客體劃分為不同的模塊,在這些不同的模塊中加入不同的設計元素,再把這些模塊組合成具有相同或者不同功能的產品來滿足市場需求的一種設計方法。模塊化設計把總體的設計任務劃分成了不同的模塊,模塊內部相互關聯又相互獨立。模塊化設計可以縮短空間建造的周期,滿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同時還符合綠色設計的“3R”原則,即減少原料,重新利用和物品回收。
模塊化設計有延展性、獨立性和動態性的特點。延展性是指模塊化設計可以通過對子模塊進行改進擴充,來完善或者擴充模塊的使用功能。獨立性是指模塊化設計中的各個模塊都是相對獨立的,可以對其中一個模塊單獨進行修改,來適應或者改變整個設計。動態性是模塊化設計的重要特點。模塊化系統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模式,新材料的出現、新技術的使用以及新理論的指導,加速了模塊化系統中部分模塊的升級換代,不斷補充的最新模塊使得整個模塊化系統充滿生機[3]。這種靈活多變的設計方法有著很強的更新適應能力,在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中,可以滿足顧客的不同需求。
二、模塊化設計的應用
反觀現有的種種設計理論,很明顯的可以看到模塊化設計思想的影子,各個領域的設計師對于模塊化設計的應用也已純熟。
(一)模塊化設計在工業設計中的應用
在工業設計中,設計師根據市場需求、產品功能和后期生產加工的便利,對產品進行劃分,將一個復雜的產品系統分為多個模塊進行設計,經過設計的子模塊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產品,每個模塊又保證了自己的獨立性,可以方便的進行更換升級。工業設計中的插排、餐椅、柜子和汽車等的設計融入模塊化設計的思想而變得更加實用和人性化,滿足了不同用戶的多種需求。對于制造商來說,同一產品內不同模塊的生產可以同時進行,也可以批量化生產,這樣既降低了生產制造的難度又縮短了生產制造的速度。如圖1中來自Les AteliersTristan& Sagitta設計的模塊化會議桌,在這個案例中,客戶要求會議桌需要臨時變為培訓桌、餐桌等。根據客戶的需求,設計師對桌子進行劃分,每個“L”型的單體桌子作為一個模塊存在,這些模塊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具有高度的靈活性,滿足客戶對于桌子功能多變的需求。
(二)模塊化設計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
視覺傳達設計的任務是將復雜的視覺元素轉換成人們易于識別的視覺元素,從而清晰地傳遞出這些信息。由于模塊化設計就是要降低事物的復雜程度,使設計、維護和更新等操作標準化、簡單化,所以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引入模塊化設計的思想可以很好的完成其任務。在設計中將冗雜的視覺元素看為一個整體,對其進行提煉分解,同時采用模塊化的柵格系統,將視覺元素合理的排布到頁面中,根據需要傳達的信息可以自由地選擇合適的大小作為模塊,輕松的確定各元素之間的位置,加快工作效率的同時也提升了工作質量。
(三)模塊化設計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模塊化設計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較為廣泛。工業化進程的提速推動了建筑設計的發展,建筑設計中經常出現房屋布局不合理,施工周期長、難度高和資源配比失衡的問題,隨著模塊化設計被應用到建筑產業中,這些問題得到了很有效的解決。運用模塊化設計對建筑進行設計時,劃分建筑的功能,對劃分出的模塊進行設計,最后將這些模塊排列組合,構成一棟建筑。當今建筑設計領域中的模塊化設計結合高新科學技術,創造著一個又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筑。如圖2中的“達·芬奇塔”運用了模塊化的處理手法建造,將大樓內部的功能區域進行了劃分,并統一對這些模塊進行生產。大樓90%的模塊硬裝部分都將在別處生產,然后由船運輸過來,極大地縮短了建造和運輸的時間。運用新技術中的風能和太陽能進行發電,采用綠色資源。模塊化設計的手法結合綠色能源和高新科學技術,改變了人們對建筑的固有認知。
(四)模塊化設計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室內設計中模塊化設計的應用體現在空間的各個方面。例如,在裝修空間界面時,運用模塊化設計的手法,按照實際尺寸對界面進行模塊化的分割,將所需的設計元素放入模塊中,采用模塊墻和模塊吊頂等,在工廠制作好后直接運輸到空間中直接安裝,極大地減少了裝修的時間;在家具和陳設中,通過模塊化靈活多變、易于拼裝的特點,根據空間的大小定制模塊化的家具,像是儲物的柜體,組合沙發等,既可保證居住者正在使用的功能區面積足夠大,同時讓有限的室內空間發揮無限的可能性。
從工業設計到室內設計,從簡單的桌椅設計到復雜的汽車甚至建筑的設計組裝,模塊化設計的影響無處不在。標準化的接口,建筑上裸露的墻磚,整飭的布局和空間設計等,都可以作為模塊化的視覺元素。在使用模塊化設計時需要注意的是要考慮到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關系,以及連接的選擇和處理問題,是否能夠在滿足各方面的需求同時為整體的設計增彩。
三、模塊化設計應用于商業展示空間中的意義
商業展示空間設計所創造的環境,諸如商場、超市、專賣店、咖啡廳、商務休閑酒吧等,從單純給人們提供商品交換的空間,逐漸轉化為供人娛樂休閑的空間。伴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商業展示空間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現有的商業展示空間中常常出現展示形式單一,難以形成有個性和藝術性的商業展示空間,讓消費者駐足停留。同時商業展示空間的不斷裝修更新,導致大量建筑垃圾的產生、資源配比失衡。因此,在現代商業展示空間在設計時,不僅僅要滿足商業空間所基礎的商品售賣功能,還要進行一些藝術化,個性化和合理化的處理,使得空間“留住”顧客,從而促進消費。將模塊化設計應用到商業展示空間中,可以使得商業展示空間的功能具有靈動性,界面具有獨特性,形態具有藝術性和資源配置具有合理性。
(一)商業展示空間的功能具有靈動性
模塊化設計運用于商業展示空間中,可以按照商業活動的需要對整個空間進行重新組織分配,讓店內更多可能服務到顧客的功能區出現。在體驗經濟大力發展的時代,商業展示空間加入了更多的體驗區,模塊化的功能區設計可以靈活的按照商品的旺季和淡季,適當調整商品體驗區與商品展示售賣區之間的面積比例,讓有限的商業展示空間發揮其最大的使用價值。在商業展示空間的入口處,需要注意展示的商品以及商品展示的形式是否能夠吸引客戶眼球,抓住消費者的心理。這就要求商家根據商品的特殊分類和主題事件,更換展示道具來營造不同商品銷售區的特定場景氣氛,以主題化的面貌來提升消費者的參與感和保持消費者的新鮮感,同時注重各模塊化之間細節的完善。
商業展示空間中模塊化設計可以將空間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給顧客,使得空間的功能具有靈動性。例如,模塊化設計的隔斷展柜,既能夠展示商品,滿足商品展示售賣的需要,又能重新分化空間,增加空間的舒適感,并且在空間劃分之后又有一定的連通,不阻隔消費者的視線,提升空間的通透感,兩個空間互相滲透,展現出空間的層次變化,從而推動實體貿易,提升顧客對品牌忠誠度。
(二)商業展示空間的界面具有獨特性
商業展示空間的界面融入模塊化設計,能夠創造出一個靈活獨特的售賣及展示場所。將商業展示空間的界面進行模塊化的處理,除了空間的構架是以不同的形式組合成新的模塊,圍合空間的基本界面,頂面和立面的模塊都可以用于展示銷售,頂面和地面模塊的升降形式,以及立面模塊的推拉形式都可以用作為展示商品的承載方式。如圖3的Editor品牌買手店,其設計重點就在店鋪內部的一面墻上,與以往的商業展示空間不同,店內的墻壁采用相同的模塊進行設計,以相同的方形為一個模塊,將商業展示空間所需要的功能進行了分類規整,形成了13個可以活動的不同大小的方格,通過方格的放取,推拉,折疊,打開和關閉來完成商品的展示,收銀,活動拍照等商業展示空間所需要的基本功能。商業展示空間的界面設計以一種全新的,富有個性的方式出現在我們眼前,吸引消費者的到來,促進消費行為產生。
(三)商業展示空間的形態具有藝術性
模塊化設計應用于商業展示空間中,可以模擬出有意義的抽象化形態,例如采用三維的,類似俄羅斯方塊堆積的方式來實現空間形態的展示。使用模塊化設計的手法,將空間的形態與商業展示空間營銷的某種主題或形象相呼應,寄情于商業展示空間的景里,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讓消費者對品牌傳達出的訊息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顧客的藝術認知,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欲,增加品牌的影響力。如圖4中,日本當代設計中的匠心為主題的《大調匠心美學展》,2017年11月在北京朝陽大悅城的6層悅界空間開幕,展覽空間面積為100m2。展陳的裝置采用了標準的模塊化進行設計,將富土山的形象進行藝術化的處理,與主題“日本當代設計中的匠心”相呼應,利用模塊化、單元化的拼裝系統組合出空間的形態。同時這些獨立的模塊又可以作為展臺,對商品進行展示。商業展示空間形態通過堆積、錯落和重復等設計手法,按照商業展示空間的主題,將模塊進行排列,使得空間具有藝術性。
(四)商業展示空間的資源配置具有合理性
隨著人們審美更新速度的不斷變快,商業展示空間需要不斷地更新換代來緊跟潮流,這就需要將舊的商業展示空間進行拆除,建造新的商業展示空間。這個過程就會造成建筑垃圾的產生,木板和鋼釘等拆除無法回收利用,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因此,商業展示空間的變動商業展示空間在設計之初應當制定一個可持續,可循環發展的設計策略,減少因各種情況變動而造成的資源浪費等情況,合理的配置現有的資源。圖5中,檗達建筑為“爪哇”品牌設計的臨時商店,需要滿足不同商品的展示和擺放,因為這是一個臨時商店,僅在商場中展示6個月,為了避免后期造成資源浪費,采用了易于制作,運送和回收的模塊化設計方法。整個商店采用了2000個模數相同的木盒,根據不同店鋪的需求以及展品的需要,進行簡易的拼接。在臨時商店從商場搬離時,可以將這些模塊進行回收,改進,用到以后設計的店鋪中去,形成一個循環系統,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使得資源配置更加的合理。
四、模塊化設計在商業展示空間中運用的新趨勢
模塊化設計在融入商業展示空間中,為提升顧客的體驗感和增加互動性,模塊化設計應與現今智能科技進行結合,這是模塊化設計在商業展示空間中運用的新趨勢。將模塊化設計與智能科技結合起來,可以應用在與消費者進行二次互動的體驗行為上來。消費者處于模塊化的商業展示空間中給予裝置的信息,經過智能的設備處理后,再次以圖像的形式或是“可視化”的聲光形式反饋給消費者。在與消費者的互動過程中,模塊化的互動裝置能夠盡可能的收集客戶的喜好,優先推送消費者感興趣的商品選購方向,并記錄其大致的消費特征,形成一個客戶專有的個人信息存儲系統,這樣在消費者下次進店后可以對其進行更優質和貼心的服務。商業展示空間中這種嶄新模塊化的運用,讓顧客在購物的過程中不僅是與銷售人員交流溝通,還可以與智能模塊化的裝置有一個二次交流互動的體驗過程,提升消費的品質。
現如今,無人零售行業逐漸興起,這會是模塊化設計與智能科技結合運用的前沿陣地。無人零售行業面臨著造價,維修升級,無人看管結賬等問題,模塊化設計與智能科技的結合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使用模塊化設計,無人零售的便利店可以進入任何小區和商圈等場所,不會對現有的場地進行大的改動和破壞,極大的降低了運輸以及施工的難度。同時,模塊化設計也對未來的硬件升級打下了基礎。與無人零售搭配的另一個重點就是智能科技。在這些模塊化設計的“方盒子”中,增加圖像識別輔以結算,增加動態貨架實時觀測貨品情況以及對貨品標價進行調整,同時還增加人工智能的后臺服務系統在遇到問題是可以遠程進行指導操控。模塊化設計的運行模式具備低造價、易組裝,更具落地推廣性的特點,打造良好的硬件;智能科技具有出錯率低、解放勞動力和功能性強的特點,創造良好的軟件。將兩者合理的結合運用起來,對推動無人零售行業的長遠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結語
商業展示空間不僅要滿足商品展銷的需求,同時還要具有獨特性、藝術性、互動性和可循環性等特點。模塊化設計在商業展示空間中的應用,使得商業展示空間更具有吸引力,增強了空間的互動性,符合可循環設計的原則。伴隨著智能科技的發展,模塊化設計在商業展示空間中能融合更多特有的元素,展示出一個美麗動人的場景,讓顧客在購物的同時可以有精神的愉悅享受,并且愿意在閑時與身邊的親朋好友在此空間里分享這一切。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以及模塊化理論完善的同時,模塊化設計在商業展示空間中的應用會越來越成熟,同時也會在商業展示空間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海蓉.模塊化生產與產業升級[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7.
[2]閏星字,李曉慧.模塊化設計、生產與組織:一個綜述[J].產業經濟研究,2007(04):69-78.
[3]袁金城.專賣店室內設施模塊化設計的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4.
[4]陳巖,岳美含,晏偉.砣模塊化設計在室內環境中的應用[J].設計, 2018(12):136-138.
[5]徐悅,黨成強.當代設計下商業空間中裝置藝術的個性化研究[J].設計,2018(20):140-142.
[6]曾一芳.空間靈動性設計的特點與方法[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4(01):80-81.
[7]孫哲,肖小英,陳美玲.現代商業空間展示設計的信息構建[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3(11):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