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延信
我想重點講一講疫情對農產品流通的影響。以海南為例,這次疫情對海南農產品流通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海南出島的農產品運銷不暢的影響。從往年來看,春節期間正是海南大量新鮮農產品往內陸運銷的旺季。2020年春節以前,每天都有很多各地的車輛運銷農產品。但是,春節以后,尤其各地產區加大防控措施以后,沿途道路設卡導致農產品的運銷受到很大的影響。百姓對疫情認識不到位,說不清楚究竟危害有多大,設卡導致很多原先運銷農產品車輛不來了,這就導致海南的豇豆、辣椒、西紅柿難賣,這是一個情況。到了二三月份,情況有所好轉,但主要還是政府有組織的運銷,民間的運銷仍然沒有得到恢復。水果方面,熱帶水果如香蕉、芒果在三月份也下來了。我和批發商聊天,他說往年一天總要發個兩三車,至少有十幾噸的水果,今年二三月份,七八天都不來車。所以疫情對海南三亞一帶的蔬菜水果內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二是海南本地市場消費受到的影響也很大。往年春節期間是海南人流最多的時候,春節前后,既有北方到南方來過冬的候鳥式老人,也有很多來旅游的,再有就是來買房子、看房子的,這幾股人流在這里匯聚,所以三亞北邊的東西環線高速公路是經常堵車的。今年,除非來得早的,很多計劃春節期間想來海南的都沒有成行,這樣一來流動人口減少了,加上后來采取防疫措施,酒店、餐飲業都受到很大影響。往年餐館、酒店是非常火的,直接帶動了農產品的商品性消費,這個量在當地是很大的。今年因為流動人口缺失,好多酒店關門了,幾乎所有的小餐館都關了。當地農產品的商品性消費就沒有了,當地的消費主要是居家消費,導致價格始終上不去。所以疫情對農產品消費和農民收入的影響還是蠻大的。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第一是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對于農產品的流通,越是遇到突發事件的時候,就越要注意發揮市場價格的調節作用。農產品的供求關系決定其市場價格,除非極端的情況下,政府不宜干涉市場價格。越是面臨突發性事件的時候,保供給的重要性就越強。同時,農副產品的運輸成本在增加,風險也在增加。比如這次疫情期間,搞運輸的要搞好防護措施,成本會增加,同時風險加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領導干部和消費者都要轉變一個觀念,就是這個時候價格一定會上漲,不能再持續疫情以前的價格。我們不能用民粹時代的社會道德觀念來質問價格的上漲,要考慮它的成本上去了,風險也上去了。同時,政府要保障農產品運輸渠道的暢通,這個至關重要,你那邊需要再多,但是運輸不暢就麻煩了。
所以越是這種情況,政府的責任就越是要在安全的情況下確保運輸車輛走得起來。我覺得要汲取教訓,不能因為疫情把所有流通渠道都切斷了,如果運輸沒了,所有的經濟活動就停止了。
第二是要全面理解和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復工復產的決策部署。我個人體會,中央講的復工復產是全面的,既包括制造業、基礎建設,還包括第三產業和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從海南這邊觀察,包括看全國的報道,復工復產主要涉及到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大的工程、制造業。但是,對市場、就業影響比較大的第三產業的復工復產沒有實質性地開展,幾乎處在停擺的狀態。比如說海南這邊的旅行團沒有,自駕游沒有,好多酒店隔三差五能來幾個客人,好多小的餐館仍然沒有開業。在這個情況下,政府部門應該有擔當,當疫情到了基本穩定的階段時,不僅要科學防疫,更重要的是開放市場,讓人流動起來,讓旅行團組織起來,自駕游也要動起來,這樣才能帶動更廣泛的就業。因為在第三產業就業中,農民工占大頭,當人流動起來,酒店也活了,餐飲業活了,商品性消費就上去了,就能解決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僅依靠當地人消費,仍然是一種自給自足的消費,對收入不會產生大的影響。所以我覺得要轉變觀念,正確理解中央精神,要全面地復工復產,尤其是第三產業的復工復產。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經濟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