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群義
摘要:本文總結了鹽城市經營土地發展集體經濟的主要形式和取得的成效,對進一步做活土地文章、發展集體經濟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承包經營權 經營土地 村集體經濟
近年來,江蘇省鹽城市圍繞搞活土地承包經營權,采取多種形式發展以經營土地資源為主的新型集體經濟,既完善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又增加了集體收入,促進了農民共同致富,探索出一條經濟欠發達地區強村富民的新路子。
一、鹽城市經營土地發展集體經濟的主要形式
(一)開展土地流轉服務,增加集體資源收入
鹽城市村集體組織受農戶委托統一大規模集中流轉土地,經土地整治后,發包給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工商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村集體通過開展土地流轉服務,可為集體增加兩方面收入:一是增加小田變大田、農田整治剩溢土地帶來的流轉費收入;二是增加土地流轉管理服務費收入。
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規定:“土地流轉給非本村(組)集體成員或村(組)集體受農戶委托統一組織流轉并利用集體資金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可向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流入方收取基礎設施使用費和土地流轉管理服務費,用于農田基本建設或其他公益性支出。”新修訂的《農村土地承包法》也規定:“工商企業等社會資本通過流轉取得土地經營權的,本集體經濟組織可以收取適量管理費用”。
以射陽縣為例。該縣興橋鎮西移村近年來對外流轉土地4500多畝,通過土地規模集中流轉,集體新增剩溢土地300多畝,每年增加集體土地出租收入24多萬元;向承租者收取土地流轉服務費每畝50元,每年增加集體服務收入22多萬元,僅通過土地流轉服務一年就增加集體收入46多萬元。
(二)發展集體農場,增加集體經營收入
如射陽縣新坍鎮新集村,2015年以前集體負債100多萬元,為省定經濟薄弱村。為解決村集體經濟達標脫貧問題,2016年在省財政50萬元資金的幫助下,村流轉農戶土地200多畝興辦了集體農場,在召開的村民代表大會上,村書記、主任、會計“三大員”干部向群眾立下“軍令狀”,集體農場如發生虧損,由村書記、主任、會計個人按5:3:2的比例承擔賠償責任。農場當年實現的純收入,在保證流轉土地農戶每畝每年850元的基礎上,20%對農戶實行二次分配,30%作為村干部的管理報酬,50%為村集體收入,用于農場發展和公益開支。經過兩年多發展,新集村集體農場由200多畝增加到1000多畝,2017年和2018年集體農場實現凈收益分別達11.5萬元和35萬元,向農民二次分配分別達2.3萬元和7萬元,村集體增加經營性收入分別達5.75萬元和17.5萬元。2017年,該村用省扶持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資金,新上了糧食烘干及倉儲項目,通過稻麥兩季糧食烘干,錯開高峰低價收購期,經延期高價上市,兩季為集體農場凈增價格收益10多萬元。
(三)興辦農地股份合作社,增加集體分紅收入
如阜寧縣東溝鎮丁橫村,利用省扶持經濟薄弱村200萬元發展集體經濟的機遇,成立了稻麥種植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入股農戶304戶,流轉入股土地782畝,由村集體自主經營,村組干部分塊包干,入社農戶參與管理。
1.實行土地股份合作。合作社入社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每畝為1股,折算782股;村集體以省級財政扶持資金200萬元作為入股資金,每股800元,折算集體股2500股。
2.明確經營管理模式。合作社采取“自主經營、分塊包干、責任到人、利益聯結”的生產管理模式,由5名村組干部擔任農田管理員,明確責任到人,強化利益聯結。合作社給予管理人員每畝每年90元管理費,明確小麥年畝產650斤,稻谷年畝產1150斤,減產產量管理人員與合作社按3:7分擔,超產部分合作社與管理人員按4:6分成。
3.確定利益分配方案。合作社對農戶入股土地采取“保底收益+二次分紅”方式,其中保底收益給入股農戶按每股800元進行保底兌現,除去入股農戶保底收益為當年盈余。當年盈余提取40%作為公積公益金,主要用于合作社持續發展,剩余部分作為入股土地農戶和村集體資金股按股分紅,對低收入農戶在村集體股權收益中再拿出15%進行分紅,確保按期脫貧。
4.帶動集體和農戶增收。在村集體增收方面,合作社通過規模經營田塊平整,溢出土地近50畝,每年可增加集體收入4萬元。村集體先后購買大型農機具8臺,在為合作社服務的同時,利用空隙時間為周邊農戶提供服務,每年耕作面積2500多畝,增加集體收入12.5萬元。村集體通過資金入股,每畝每年凈收益400元,按股分紅可得15萬元。在帶動農戶增收方面,實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紅”,同時解決本村80多人進合作社務工,每人每年增加收入5000多元,帶動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2019年,阜寧縣羊寨鎮后沙崗村集體領辦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實施258畝稻蝦合混養項目,可為集體增收16萬元。
(四)建設農民合作社綜合社,增加集體服務收入
鹽城市成立以村干部牽頭領辦的農民合作社綜合社,依托綜合社,引導村社區內農戶聚焦土地增效、農民增收,調整農田產業結構,發展“一村一品”;村綜合社通過提供“農業生產資料購銷服務+農機作業服務+農產品加工流通服務”三項基本實體服務,增加村集體收入。
如濱海縣濱海港鎮木樓村,2011年成立蔬菜綜合服務合作社,入社農戶1040戶,占總農戶的86%。綜合社為江蘇海大食品公司組織農戶訂單生產四青蔬菜,按兩年五茬種植模式,引導農民種植刀豆、青毛豆、黃秋葵、荷仁豆、薺菜等2000畝,種植山芋500畝,四青蔬菜畝效益達8000多元,為以前種糧的5-6倍。綜合社先后投入160多萬元,新購青毛豆剝殼機和刀豆加工設備,興辦山芋粉加工廠,對四青蔬菜進行初加工。全村農民從四青蔬菜種植中,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蔬菜采摘加工旺季,100多人參與打工,增加農民勞務報酬40多萬元;村干部人均獲得勞務報酬5000元,綜合社每年獲得凈收入16萬元以上,累計增加積累100多萬元。
(五)推進退宅還耕試點,增加集體補償收入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民購建住房的愿望日益強烈,農民進城鎮入社區購建住房越來越多,農村“空關房”也越來越多。為更好地滿足農民改善住房的向往,鹽城市一些地方以推進農村集中居住為抓手,積極開展退宅還耕試點,讓住房宅基地退還復墾為耕地。一方面,可直接增加村集體經營土地,用于發包增加集體收入;另一方面,可用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置換成資金,拿出其中一部分直接補償給所在村用于發展集體經濟。
如鹽都區鼓勵農民集中居住和退宅還耕,將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等形成的建設用地指標,眾籌投入鹽城高新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由鹽城高新投資有限公司按眾籌投資額的5%—10%分紅到村。2018年,全區有33個村眾籌退宅還耕指標93畝,增加土地資源性資產收益297.6萬元;2019年,全區有27個村眾籌退宅還耕指標77.25畝,有效解決了經濟薄弱村脫貧達標難題。
二、鹽城市經營土地發展集體經濟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了土地規模經營效益,促進了集體農戶雙贏
鹽城市通過土地集中連片流轉,不僅可以經大田整治增加面積5%左右,間接增加集體經營土地收入,而且經集體統一種地直接增加集體收入。正常年景下,每畝可獲得純收入300元以上,無論是發展集體農場,還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都能為集體帶來一筆穩定的收入。同時,農戶還可得到每畝800元左右的土地流轉費,進一步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民既增加了土地租金和股金分紅收入,又增加了打工收入,實現了財產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雙增。
(二)推進了農地經營方式創新,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
鹽城市創新農村土地經營方式,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增加了集體經營和合作經營新的經營方式,為農地經營注入新的活力。經營土地發展集體經濟,有實力的村集體不再局限于種糧,有的還發展水稻綜合種養,實行鴨稻共作、稻田養蝦,發展果蔬等高效經濟作物,發展農產品初加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做給農民看、帶領農民干、幫助農民賺,對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了示范帶動效應。
(三)增強了村集體發展活力,促進了鄉村振興
鹽城市經營土地發展集體經濟,投入少、風險小、收入穩、可復制,開辟了一條適合經濟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新路,為經濟薄弱村發展帶來了源頭活水。不少村通過這種途徑擺脫了貧困,增強了集體經濟實力,走上了村強民富的小康之路,為發展村內公共事業、促進鄉村振興奠定了經濟基礎,為促進“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提供了必要的經濟保障。
三、鹽城市經營土地發展集體經濟的建議
(一)把握機遇,把經營土地發展集體經濟作為經濟薄弱村脫貧的重要途徑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民逐漸從農業中退出,農村大量土地需要集中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這為村經營土地發展集體經濟帶來了難得的機遇,村集體完全可以和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樣,參與土地經營權流轉,參與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從服務和直接經營土地經營權中增加集體收入。村干部牽頭經營土地發展集體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現在的種田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成本可控、效益可期,與改革開放前大集體種田不可同日而語。有田種、會種田、有收益、能管好,經營土地發展集體經濟不失為經濟薄弱村脫貧的重要途徑。因此,扶持經濟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首先應從支持經營土地項目做起,從集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開始。
(二)完善機制,把經營土地發展集體經濟的文章做活做穩做實
經營土地發展集體經濟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集體經濟的一種創新,決不能重蹈過去那種“大集體、大呼隆”的老路,要創新經營機制,強化規范管理,使經營土地發展集體經濟行穩致遠。
1.健全運行制衡機制。有條件的要參照農民合作社運行模式,建立健全“三會”制度,成立村民代表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重大事項交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實行民主管理,尊重理事會和理事長的經營管理權,強化監事會對財務等事項的監督權,形成簡捷管用的內部運行機制。
2.落實管理責任機制。對集體直接經營的土地要規模適度、集約經營,以村干部經營為主,實行法人代表負責制,村集體經濟組織要與法人代表簽訂經營責任狀,明確責權利。對大田管理建立“分塊包干、責任到人、利益掛釣”的內部責任制度,定管理事項、定包干費用。
3.完善利益分配機制。經營土地發展集體經濟要正確處理好集體、農民和村干部的三者利益關系,合理兼顧各方面利益,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對農民流轉入股的土地可實行“保底收益+二次分配”,集體股金要同樣參與分紅,盈余的大部分應提為公積金作為村集體收入,剩余部分在農民二次分配和參與經營的村干部之間合理分配,確保集體得大頭,保障集體共同利益。
(三)加大扶持,把經營土地發展集體經濟的內在動力充分釋放出來
1.加大資金幫扶力度。省、市、縣(市、區)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專項資金,應重點向經營土地發展集體經濟的經濟薄弱村傾斜,有效整合相關支農項目資金優先支持村經營土地發展集體經濟項目。對經營土地發展集體經濟達到一定規模效益的村,實行資金獎補政策。
2.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支持力度。要引導經營土地發展集體經濟的村加大農業結構調整,逐步擺脫單一種糧模式,支持發展有機稻、富硒稻項目、糧經輪作項目、稻田綜合種養項目、設施農業項目等,不斷提高土地經營效益,增加集體收入。
3.加大考核激勵力度。要將村干部的經濟待遇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績效掛鉤,在當年新增的集體收入中拿出一定的比例,作為村干部集體經濟發展創收獎勵,調動村干部經營土地發展集體經濟的內在積極性、創造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農業農村局)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