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金超
摘要:民間資本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必要、可行,但其當前缺少參與的積極性,原因在于民間資本投融資的環境不良、保障不足、引導不夠。構建民間資本參與鄉村振興戰略政策機制,就要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服務水平;促進產業融合,打造投資前景;優化政策環境,提升保障能力;創新政府管理,激發投資活力;加強制度建設,保障合法權益;拓寬工作視野,提供模式選擇。
關鍵詞:民間資本 鄉村振興 參與機制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0年度河南省重點研發與推廣專項(軟科學研究)支持項目(編號:202400410245)。
實施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戰略之一,持續性投資需求強烈,任何工作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僅靠政府有限單一的投資無法為繼。以少而精的財政資金為引領,使大量民間資本參與鄉村振興,推動投資主體、融資渠道的多元化和投資方式的多樣化十分迫切、非常必要。
一、民間資本相關理論概述
(一)民間資本
民間資本又稱為“社會資本”或“非政府資本”,是一個國家或區域中由民營企業和公民所擁有或掌握的實物資本、人力資本和關系資本的總和。
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民間資本積累總量為12萬億元,首次超越國有資產(11萬億元)。近年來全國民間資本對GDP的貢獻超過60%,對技術創新貢獻超過65%,民間資本參辦企業數量超過70%,創造了85%的新增就業崗位,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大活力。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長期巨大的系統工程,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促進城鄉深度融合,離不開巨量資金的支撐,必須創新鄉村振興戰略的資金來源,盤活閑置民間資本,建立一個穩定可靠的資金籌集投入運行機制,增強資金來源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二)民間資本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理論基礎
1.公共選擇理論和金融自由化理論。公共選擇理論認為,人是具有理性的“經濟人”,和政府一樣都有自己的私利。政府的龐大權力會使其在尋租、腐敗中生產出低效率的公共產品,導致政府失靈。由公民來提供公共服務能夠優化政府職能,推動政府與市場有效合作,促進公共服務經濟外部性的內在化,大幅提升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品質。
金融自由化理論指出,實現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金融資源的高效利用,就要避開政府過度干預,讓資本流動趨于市場化,讓金融競爭回歸自由化,使民間資本擁有較高的自由度和收益回報率,實現保值增值。
2.風險投資理論、項目區分和融資理論。風險投資理論指出,風險投資家往往對技術優勢明顯的小微企業保持青睞,擁有對其進行投資的動機、愿望和沖動,既讓民間資本實現增值,又服務企業助其成長,大幅降低企業的道德風險,避免逆向選擇。
項目區分和融資理論認為,實施投資就要以資產未來獲益的評估量為標準,對項目進行細致劃分,以此為基礎確定投資主體、暢通資金來源、謀劃運作形式、實施利潤分配,進而設立項目公司、承擔發放貸款。
二、河南鄉村振興戰略投融資現狀和原因分析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河南省委、省政府未雨綢繆、積極響應,努力爭取政策、項目和資金,營造寬松良好氛圍,打造便利投資環境。但作為一項戰略工程,鄉村振興戰略并非一朝之功、一蹴而就,在投融資方面還存在一定問題。
(一)鄉村振興投融資現狀
1.財政投入不足。鄉村振興是功在當今、利在千秋的重大惠民戰略,需要巨額資金支持。由于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影響,河南省調結構轉方式的壓力大,財政收入增長的幅度被連年加大的財政支出所抵消,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逐年趨穩。2019年《河南統計年鑒》顯示,河南省2017年和2018年的財政收入分別為5238.35億元、5875.82億元,財政支出分別為8215.52億元、9217.73億元,農林水事務支出分別為916.91億元和1001.08億元。河南省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長率從2017年的30.14%降到2018年的18.5%,2018年農林牧漁業的投資只占全部投資的4.8%。2019年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該年財政總收入6187.2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176.26億元,增長10.4%,而農林牧漁業的投資增長率降低了10.9%。鄉村振興戰略直接涉及到固定資產的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這兩項投資近年來的逐漸趨穩以及財政支出的連年增加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帶來的資金壓力不可小視。
2.民間資本參與度不高。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不是政府的獨角戲,需要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吸引民間資本積極參與。近年來,河南省為了大力推進美鄉村振興戰略,在引進各種民間資本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積極創造健康有序的營商環境,但所籌資金很少。據《河南工人日報》2018年11月19日報道,民間資本全年投到農業農村領域的資金不足60億元,遠遠低于城市建設領域的1300多億。鄉村振興所需資金缺口仍然很大,無法滿足實際需要。
(二)原因分析
1.政府財力有限,融資杠桿作用不大。近年來,受世界經濟形勢和國內環保政策、產業政策和自身經濟結構的影響,河南經濟增長仍有上升空間,每年增長的財政收入大部分用來改善民生、治理環境,從中央財政爭取的專項資金數量較少,財政資金用于鄉村振興的部分總量不足、增長緩慢,政府無法發揮良好融資杠桿的作用。
2.投入渠道單一,金融創新不足。當前,河南用于鄉村振興的絕大多數資金均來自于各級財政和各種類型的轉移支付。銀行類金融機構考慮到鄉村振興的投資周期過長,不愿進行授信。加之當前我國金融業發展不夠成熟,缺乏足夠數量、具有較高靈活性的金融工具,無法擴展融資工具,無法提高鄉村振興的融資信用和流動性,融資方法落后,融資方式傳統,融資效率低下,金融創新不足,很難籌集到足夠的資金。
3.民資投融資合理引導不夠。政府和有關部門未能說明民間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渠道和方式,沒有交代清楚投融資的準入條件、規章制度、合同規則等,導致不少游離的民間資本不想、不敢也不能有效地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
4.收益前景認識模糊,民間資本缺乏積極性。鄉村振興的性質和內容決定了其首要工作是對鄉村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其最大特點是投資周期長,回報見效慢,收益效率低,很難使民間資本持有者看到希望,進而放棄投資,轉向它投,加重資本市場發展的滯后性、融資渠道的有限性,大大影響政府的融資能力。
5.政策環境不良,法制保障不足。當前,國內不少民間資本常通過民間借貸的形式運行,容易形成一種階梯式的利率并發展成為非法的高利貸,導致資金鏈斷鏈,集資者走投無路,嚴重破壞經濟秩序和金融秩序,引發巨大社會風險,無法保障民間資本投融資的安全,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和積極性。
三、民間資本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民間資本參與河南鄉村振興的可能性和現實性
2017年,河南民營企業實現利潤10494.97億元。2019年,河南境內住戶存款40513.55億元。民間資本是民間資金的擁有者實施投資后形成的資本,通常以居民儲蓄存款和流動性金融資產兩大形式進行供給,但后者的供給能力非常有限,可不予重點關注。經濟統計學顯示,在居民儲蓄存款中,約25%用來買房、買車、上學等日常消費,約43%用來投資盈利,約32%為活期存款。
統計數據證明,現實的民間資本由居民儲蓄存款中的投資部分與民營企業利潤的60%的總和構成,潛在的民間資本是有可能用來投資的資本部分,一般由活期存款與用來日常消費資金的15%的總和構成。據此,當前河南現實民間資本供應量至少為40513.55×43%+10494.97×60%= 23717.81億元。河南潛在民間資本供應量至少為40513.55×32%+ 40513.55×15% =19041.37億元。河南省2020年的民間資本總量為現實民間資本供應量與潛在民間資本供應量之和:23717.81 + 19041.37=42759.18億元。
由上可見,河南民間有較大規模的積累,存量大,供給優勢強,易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穩定格局。不少民間資本由于缺乏安全、合理的投資渠道而長期處于休眠或半休眠狀態,投資的潛力尚未完全挖掘出來,急需新的投資渠道和機會。民間資本融資特點與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相匹配,鄉村振興戰線長、資金需求總量大,但其不少項目小而散,吸引力強,適合小股資金靈活投放,投資基礎性項目后短期內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推動民間資本周以較快的速度進行周轉,具有較低的經濟風險和較為穩定的投資回報率,投資效益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加之當前河南較好的營商環境,能夠吸引龐大的域外民間資本前來運營,擴大和拓寬投資規模和領域的彈性較大。
(二)民間資本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必要性
1.鄉村振興戰略規模日趨擴大。當前,河南的鄉村振興戰略已拉開帷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要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推進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和組織振興,促進城鄉融合,搞好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工程龐大、規模巨大、任務艱巨、責無旁貸。
2.資本市場發育欠成熟下融資存在著瓶頸。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發育整體滯后,民營企業融資難度仍然很大,小微企業融資更是難上加難。需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整頓和規范金融秩序,創新金融產品。
3.鄉村振興戰略缺乏民間資本的參與和支持。鄉村振興起步后,財政資金投入有限且效率不高,民間資本進入該領域的意識和力度亟待提高。民間資本參與鄉村振興,能夠提高投資效率,實現保值增值,增加民眾收入,緩解資金缺口,擺脫融資困境,優化資源配置,引入競爭機制,增加有效供給、改善公共服務、降低服務、產品和要素的價格,帶動政府職能轉變和資本市場優化,提高鄉村振興提高國民經濟的市場化程度。
四、構建民間資本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機制
(一)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服務水平
1.運用各種方式、通過各種途徑吸引民間資本參與鄉村振興。政府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和歷史前進的方向,重視民間資本、信任民間資本、善待民間資本,將民間資本置于“國民待遇”的地位,用開放的態度和包容的思維引導和規范民間資本,把經濟效益比較好的項目提供給民營企業,提高投資預期收益,改善鄉村振興投資回報率,為民間資本參與鄉村振興提供各種有利條件。
2.做好科學規劃和決策。政府要通盤考慮,堅持從全局出發,合理布局規劃,科學規范決策,搞好整體設計,恪守合同規則,保持政策的統一性、穩定性和連續性。
3.切實為民間資本的健康運行和發展搞好服務。政府要端正態度,轉變角色,從責任主體轉變為政策激勵主體。一是建立健全民間資本的擔保機構,為民間資本進入鄉村振興領域創造安全、便捷和良好的融資渠道。二是努力改善民間資本的投融資環境,拓寬民間資本投資和融資渠道。鼓勵商業銀行和民營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為民間資本參與鄉村振興提供品種多樣的金融服務,為民間資本的投資主體提供再貸款和再貼現等比較優惠的貨幣政策。
(二)促進產業融合,打造投資前景
1.強化鄉村振興與鄉村旅游的融合。要加強生態人居建設、生態環境提升、生態經濟推進以及生態文化培育,將鄉村旅游資源開發與鄉村振興同規劃、同部署,彰顯農耕文化,展示風土鄉情,推進城鄉融合。堅持以科技引領,文化支撐,因勢利導,提升鄉村振興和旅游開發的文化軟實力、科技硬實力,將分散的文化元素轉化為休閑娛樂產品,貫穿于鄉村建設和旅游活動的全程,打造自然與人文和諧發展的格局。
2.促進鄉村振興與其他相關產業的融合。一是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培育主導產業,變傳統耕種農業為高附加值的現代農業、觀光農業發展,帶動休閑鄉村經濟發展。二是進行資源整合。整合文化資源,提升文化品牌,融合資金、土地資源,建設大型文化園區和重要文化基礎設施,培育文化產業龍頭企業,構建特色鮮明、多點支撐的文化產業體系,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推動產業融合。大力加強農、林、牧、漁、水等相關產業和行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促進紅色旅游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推進鄉村旅游與文化產業、體育產業、影視產業、生態農業、輕加工業、房地產業等行業的最佳結合。鄉村振興只有同鄉村旅游結合起來,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才能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支撐,使民間資本看到希望,發現商機,增強信心,得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