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膽子150克,敲開取仁,研成泥狀,加水10毫升,調成糊狀。根據鵝掌風皮損角化的范圍,將其外涂于患處,保留半小時,再用棉球擦去藥物,用清水輕輕洗凈。每日外敷1次,10日為1療程,一般經2個療程治療后,皮膚角化組織可以完全消失。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鵝掌風(手癬)屬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主要表現為:手掌局部紅斑脫屑,紅斑邊界明顯,皮膚干燥,嚴重時手掌皮膚肥厚、脫屑,甚至會皸裂。中醫認為,本病多因熱毒蘊積皮膚,或血虛風燥所致,治療多以祛風殺蟲、解毒止癢類中藥為主。
鴉膽子為苦本科植物鴉膽子的果實,主產于廣東、廣西等地,其味苦性寒,有小毒,具有清熱解毒、截瘧止痢、殺蟲、腐蝕贅疣等功效。鴉膽子可治阿米巴痢疾、瘧疾、多種腫瘤(如食管癌、賁門癌、腸癌、宮頸癌、皮膚癌)等,可內服和外用,因本品極苦,口服宜作膠囊或榨油服用,不宜入湯劑煎服。鴉膽子外用較多,鴉膽子油對正常細胞有刺激作用,外敷治乳頭狀瘤、尋常疣、雞眼、梅毒等,都有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鴉膽子對手足癬常見癬菌如紅色毛癬菌等,均有良好抑制作用。其用以治癬已有報道,比如:有人將鴉膽子打碎,與生百部一同用醋酒浸泡,取藥液泡手或涂擦,以治手癬;鴉膽子、黃柏等份,共研細末,用凡士林調和敷治手足癬、體癬,效果也不錯。所以,上方鴉膽子治手癬有據可循。需注意的是,鴉膽子有毒,生用有刺激性,建議患者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桂圓核12粒,胡椒50粒,一同研成細末,混合均勻,用水調成糊狀,于每晚睡前將藥糊外敷在腋窩處,用紗布包扎,膠布固定,次日早上將藥糊揭去,并洗凈腋窩處。每日用藥1次,7天為1療程,連續用藥3~5個療程即可痊愈。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腋臭(狐臭)是汗液排不出去導致細菌增生引起的,汗液、細菌是腋臭產生的罪魁禍首,此病多有遺傳性。中醫治狐臭以外治為主,多選用芳香逐穢、散風除濕、止汗除臭等藥物為主。
桂圓核即龍眼核,可入藥,其性澀而微苦,有止血、定痛、理氣、化濕等功效,可治創傷、疝氣、疥癬、燒傷、濕瘡等。研究表明,桂圓核有止血、抑菌、鎮痛、消炎功效,故桂圓核用于外科皮膚感染性疾病較多,如《本草再新》云:“桂圓核治瘰疬,消腫排膿拔毒”。《便易經驗集》載:“龍眼核……研極細,摻瘡口即定痛止血”。胡椒是一種香料,其性溫,有下氣、消炎、解毒等功效,外用能殺蟲、祛濕、止癢,可治寒痰食積、脘腹冷痛、反胃、泄瀉、冷痢、皮膚瘙癢等。研究表明,胡椒有解毒、抑菌、防腐作用,它強烈的芳香味還能起除臭效果。所以,桂圓核、胡椒研末合用,有芳香逐穢、除濕斂汗、抗菌止癢作用,用于腋臭有一定效果。
白術100克,研成細粉,每次取藥粉10克,加入黃酒適量,調成糊狀,攤在紗布上,外敷于疼痛的關節處,用醫用膠布固定。3日換藥1次,3次為1個療程,連續外敷3個療程,適用于頸、腰關節的骨刺。或白術30克,加水2000毫升,煎煮半小時,去渣取藥液,候溫,用紗布蘸藥液熏洗患處,每日1次,每次15分鐘,10日為1個療程,連續熏洗3個療程。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骨刺又稱骨質增生,中老年人易患之,多發于膝部、足跟、頸椎、腰椎等處。中醫稱本病為“骨痹”,認為主要是老年肝腎不足、氣血虛少引起筋脈失養,或血淤脈阻所致。
白術味甘性溫,主要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等功效。宋代《雞峰備急方》曾記載一病例:“察見牙齒日長,減至難食,名曰髓溢病。用白術煎湯,漱服即愈”。從中醫角度看,此處所言的“髓溢病”,與骨刺同屬骨組織的病理性增生。腎主骨,五行屬水,脾屬土,能克水,腎水外溢與脾土有
關,土虛不能克水使然,故用白術能補土以制水。受此啟示,現在有醫生采用單味白術敷治或熏洗骨刺,證明白術對骨刺(尤其是跟骨刺)確有良效。現代研究表明,白術成分有鎮痛、抗炎、免疫調節等作用;黃酒能活血化淤、溫通經絡;白術細粉以黃酒調敷或熏洗,有助藥物滲透骨質增生部位或抵達病變的肌肉、關節、骨膜,能促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病變部骨膜組織的營養,清除炎癥性物質。故本方對骨刺能起消炎、止痛、消腫、通絡作用,但用于治療足跟、頸椎骨刺效果優于腰椎骨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