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斜塘學校成立于2011年11月,因前身為鄉鎮學校,通過達標升級創建成為區直屬學校,因此,學校與同類型的學校也被稱為“達標升級學校”,學生來源主要是斜塘地區的動遷居民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長以工人、個體經商及無固定職業居多,多數家長忙于生計,對孩子的學習、生活缺少關心。
2015年5月,區教育局出臺《蘇州工業園區小學生學業質量監測方案(試行稿)》。由區教師發展中心教研員組成團隊,自主研制小學各學科學生核心素養監測要點,開展樣本監測,出臺監測分析報告,為學校改進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在區教師發展中心的引領下,學校用心解讀每一次區學科質量監測結果分析報告,立足實證數據,在區級層面、同類型學校之間以及同年級各班之間,逐級分析,挖掘優勢,尋找不足,思考對策。
例如,2015年6月四年級語文學科質量監測結果顯示,我校各項監測指標均低于全區或“達標升級學校”水平,通過對各級監測維度的分析,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四年級樣本學生對基礎知識點僅偏重于識記,在語境或實踐中的運用能力比較低;閱讀部分整體獲取信息能力較弱,提取文本隱含信息進行聯系思考的能力較弱;習作“語言表達”方面也明顯低于全區平均水平,多數學生語言敘述平淡,不夠生動。
再如,根據2015年6月六年級數學學科質量監測結果,我們通過對典型題目的分析比對,發現樣本學生在“圖形與幾何”領域失分比較多,整體得分情況不容樂觀。其整體顯示學生思考方法零散,思維能力不高,學生的空間概念和空間想象能力等有待進一步提高。
針對歷次監測結果分析中發現的問題,學校及時啟動跟進式案例研究,分學科確立《落實語言文字運用,構建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關注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圖形與幾何教學實效提升策略研究》《小學中高段英語寫作指導策略的實踐研究》等跟進式案例的選題,深入開展實踐研究。
在整體分析、發現問題的基礎上,我們也重視分析平行班級之間存在的差異。例如,2015年6月四年級語文學科監測中,四(1)班及四(5)班教師任教的班級在習作方面表現突出。在學科質量分析中,兩位教師分享了經驗,他們的優勢得益于平時注重閱讀積累,教學中注重單元主題式的讀寫結合訓練,注重習作的講評與修改。在思維交流與碰撞中,誕生了江蘇省教科院“十三五”立項課題《小學習作教學“主題牽引、三維互動”的實踐研究》,一批在習作教學中勇于探究的教師迎難而上,開啟了我校習作教學研究的新征程。
每學期在拿到區學業質量監測數據及報告的第一時間,我們都會自上而下,從學校教學管理層面,到年級組及教研組,再到每一位班主任、任課教師;從學校整體教學策略的宏觀層面,到班級班風、學風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等微觀層面,用數據說話,細致分析,共商策略,逐漸形成了“逐級分析—團隊分享—問題驅動—科研引領—課堂實踐—成果推廣”的高效流程,從而實現有效應用學科“質量提升”監測結果的初步模式。
區監測分析報告中除所測學科質量分析外,還創新地進行了教學管理相關因素監測及分析。根據“學習環境”“課程建設”“學生成長”“教師發展”這四個監測維度上的表現,我們努力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地克服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響,以期獲取更大的教育增量。
1.加強文化建設,創設學習氛圍
區學業質量監測對學生的家庭環境和學校文化環境都進行了數據監測和分析。數據顯示,“達標升級學校”學生家庭的藏書量及父母學歷普遍低于開發區學校,而我校這兩項指標在同類型學校中處于中等偏下水平。但監測數據也顯示,在個別學校高學歷和高藏書量的情況下,學生的學業水平并不占優勢。這一數據給我們的啟示是,藏書量多和父母學歷高,并不等同于學生就愛閱讀、會閱讀、善閱讀。相比于家庭,學校、班級和教師三者的閱讀文化環境對學生的閱讀興趣、方法和習慣的培養影響更大。對此,我們針對閱讀問題及生源特點,踐行“用閱讀來擦亮學生生命的底色”的理念,將課外閱讀納入校本課程建設之中。低年級的繪本閱讀課程,在愉快的“讀寫繪說”活動中,為學生從小播下閱讀的種子;中高年級的“整本書閱讀”課程,引導學生讀“整本書”,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掌握閱讀技巧。學校還以評選“蘇州市最美圖書館”為契機,加強學校圖書館的硬件設施及環境建設,開展“閱讀節”“寒暑假親子閱讀推廣”“最美圖書角評選”“最美小書桌評選”等活動,以閱讀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素養,使其樹立“為終身閱讀奠基、為準確表達啟航”的價值追求。
通過監測數據分析,我們也發現了家長學歷與學生的學業成績雖有一定的關聯,但沒有必然關聯,可從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和對學校教師的配合度著手,取得教育增量。針對家長學歷低、缺乏科學的育兒理念與經驗的情況,學校加強家長學校建設,定期開設家長學校課程,聘請校外相關專家及校內優秀教師舉辦講座、沙龍及咨詢活動,推薦家長必讀書目,組辦家長讀書俱樂部,開展“父母百日成長計劃”、家訪月等活動,豐富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方法,以形成家校合力。
2.推進課程建設,踐行學本教育
區監測報告指出,素質教育的要義就在于讓學生獲得更為豐富的自主發展,讓每一個個體都能成為優秀獨特的唯一。這就需要放眼學生的未來成長,圍繞核心素養,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其身心發展的多元課程體系。學校高度重視課程規劃和建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開齊開足國家基礎課程的基礎上,學校以學本課程建設為抓手,結合地方、學校實際,創新開發了結構完備、內容多樣的《蘇式教育背景下的學本課程體系》,設置“基礎課程”“蘇式拓展性課程”和“蘇式探究性課程”三大版塊,下設50 多個特色課程。2018年度,各項特色課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與學本課程相關的論文獲獎或發表超過30 篇;承辦區小學語文繪本閱讀課程觀摩研討活動,充分展示學校課外閱讀課程開發的成效;探究性課程“小荷吳門醫派”項目獲蘇州中小學傳統手工藝作品展特等獎、中外青少年國粹藝術展示獎等,進一步豐富了學校的辦學內涵,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
在推進課程建設進程中,學校堅持以課題研究為統領,成功申報蘇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本課程建設實踐研究》,明確課程實施的目標與路徑,建立豐富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并逐步推動學校課程評價的改革,努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深入推進學本課程建設。
3.切實減負增效,關注學生成長
歷次監測結果顯示,我校學生的學業負擔(包括作業時間、鍛煉時間及學業壓力等)控制較好。我們積極踐行“學本教育”,以學生發展為根本,致力于蘇式教育“學本課堂”的打造,以“聚焦自主學習,追求高效課堂”為總體性教學策略,倡導“少教多學,以學定教”;積極引導全體教師深入貫徹,牢固樹立學本教育理念,“不拋棄、不放棄”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學業負擔,關注學生的學習素養,關注“兩頭學生”,注重學生的全面性評價,讓每位學生快樂地學習和成長。
針對學校外地生源多、家庭教育薄弱的現狀,學校加強家校聯系,形成合力,通過各種方法幫助學困生樹立自信,激發其學習興趣,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充分發掘優秀學生的潛能,提供進一步發展和提升的平臺和空間,抓“兩頭帶中間”,進而促進整個班級乃至整個年級齊步向前走。
4.注重團隊建設,助推教師發展
教學質量與教師的學歷和個人素養也有關聯,但嚴謹的態度、踏實的作風、自身的工作態度和修養、對學生的關愛、對教育的情懷更是提升質量的根本。學校因為前身是鄉鎮學校,一部分教師年紀大,學歷低,民師班出身,但是關愛學生,鉆研教學,對周圍青年教師的凝聚力、號召力很強,成為促進團隊素養提升的有效力量。
學校注重教師團隊建設,有效提升團隊戰斗力。外部的專家引領固然重要,內部的統籌協調、有效整合更不可疏忽。我們將“老、中、青”三代搭配的原則貫穿于每個年級、每個班級乃至每個學科,確保每個板塊均有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掌舵,有業務精湛的骨干教師引領,有敢想敢做的青年教師勇于創新,也有初出茅廬的新手教師勤于實踐,他們形成優勢互補,教學相長,科學合理搭配,以發揮團隊最大的效益。
總之,學業質量監測既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引領風向,也是學校內涵建設的有力依據,更是教育教學評價改革的重要內涵。學校將繼續充分運用區域監測分析報告,積極思考學校內部的教育教學及教學評價改革,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高辦學效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