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曹喆

圖|李冉
春節是傳統文化、傳統節日,但在已歷經改革開放40多年、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人已不斷提升“四個自信”的現代中國,春節早已進入國際化、融入多元化。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伴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游走于世界,中國春節也越來越像是一個世界性的節日。每年春節來臨,從東亞、東南亞到非洲、南美洲,從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到迪拜的哈利法塔,從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到南極的科考基地,中國春節元素隨處可見:吃餃子、貼春聯、放煙花、掛燈籠、送中國結、舞龍舞獅……而具有國際屬性的留學生,也讓春節的傳統習俗融入了現代社會。
思鄉,始終是生長在留學生內心深處那根最敏感的神經,這情結并不因斗轉星移而有絲毫改變,對海外幾百萬中國學子來說如此,對中華大地上的幾十萬來華留學生來說亦如此。
家、親人、美食,只不過是海外中國學子的思鄉日常。春節,則是這一日常思念的集中爆發。他們也許在這樣一個特殊時刻還在顯微鏡下聚精會神,在書海中冥思苦想,在電腦前奮筆疾書,但年的概念卻也無法阻擋地在心中極度膨脹著。好在,祖國的快速發展為他們營造了越來越濃的過年氛圍,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也提供了多元化的表達思念和祈愿的方式。他們歡度春節的同時也傳播著中國文化,他們在海外和故鄉間的往返穿梭把春運帶給了全世界。年味兒,不僅在春晚的銀屏里,在聚會的餐桌上,也在滿是新年祝福和年夜飯圖片的朋友圈兒里,更在自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和責任之中。
來華留學生是國際社會近距離感知中國社會、體驗中國文化的主要載體,春節則是他們認識中國最好的課堂。中國人的家國和親情、民俗和信仰、美食和娛樂、傳說和現實全都放在春節這口大鍋里,等待他們的是仔細的品嘗、良久的回味。他們對春節文化的體驗、認同直到喜愛,也許是始于一紙窗花、一個傳說、一頓家宴、一次廟會之旅,又或是始于他們對家鄉節日氛圍的共鳴。在中國年里,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去融匯來華留學生對家鄉的思念,開啟他們對另一優秀文化認知的渴望,讓東西方文明在這樣一個特殊時刻實現最大化的交流與融合,是一個特別的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的契機。從這個角度來看,春節無疑為促進文化融合、為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入了一枚重量級砝碼。當然,來華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也很有可能始于他們對中國現代社會和發展成就的認同與贊賞。但無論先后,二者都會相互產生積極的影響。
總之,先要讓文化交流起來,連接起來,才有機會融合在一起。中國年,正在歌舞升平、歡聲笑語中完成無縫連接。中國年,正在并將繼續從眾多出國留學留學人員和來華留學人員的世界路過,從你我的世界路過。(《中國年》書法創作:陶冶)

圖|李冉

封面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