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駱毅
(作者就職于華中科技大學,2015年-2018年曾任中國駐瑞士使館教育處三等秘書)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和綜合國力的增強,出國留學人數呈逐年增長的態勢,留學年齡越來越小的現象也日益明顯。因為工作關系,我接觸了不少準備出國留學和正在海外留學的學生。他們風華正茂,富有朝氣,充滿愛國情,滿載鴻鵠志。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結合自身經歷和駐外工作的思考,試圖回答三個問題:新時代,出國留學的目的是什么?中國留學生的使命是什么?中國留學生的擔當是什么?
我曾作為短期訪問學者,在英國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學習,對授課教師理查德先生的講述感觸頗深。他說,自己出身在一個工人家庭,父親是火車駕駛員,小時候天天跟隨父親坐火車,四處漂泊。進入劍橋大學學習后,他通過自身努力成為了劍橋大學投資與發展部的負責人及招生委員會執行主任,人生的命運從此發生了巨大改變。他用自身的例子闡釋了英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理念:通過不斷促進教育公平,來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
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務,從宏觀層面看,是為了塑造服務社會、推動社會進步的各類人才;另一方面,國家和社會對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將會在維護社會公平和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從個人的角度看,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公民,接受教育是個人發展和自我提升的必要途徑。
作為新時代的追夢人,青年留學生身上肩負著學好文武藝本領的責任與報效祖國的使命,應該在三個方面有所作為。
首先,不斷探索并平衡好個人的“興趣”與“潛質”。興趣和潛質是一個好學生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猶如一盞明燈,指引并帶領熱愛探究的人們走向進步和成功。但僅有興趣還不夠,還需具備一定的潛質。這個“潛質”包括必要的資質,如智商、情商、身體條件,等等。除此之外還包括非常重要的一點,即思維能力。思維能力直接決定學習效果,包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歸納能力、判斷能力、批判能力、表達能力,等等。思維能力既有先天決定的成分,又有后天通過受教育和學習不斷習得的成分。中國的教育曾經過度注重知識教育,而西方教育的先進之處則體現在培養學生的能力方面。留學生應該利用在海外高校學習的機會,不斷探索個人的興趣,平衡好個人的“興趣”與“潛質”之間的關系。
其次,學習要做到“廣”與“深”的結合。以藝術門類的學習為例,歸根結底,在它的更高形式上體現出來的是科學性和哲學性的統一。學習和從事一項體育運動也能獲得類似體會。因而,學好一門藝術或從事一項運動,我們不僅可以成為這個領域的行家和能手,還能“一葉知秋”,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轉入另一個領域,取得不俗的成就。這便是教育的魅力,教育具有通達性。
當然,僅有學習的“廣”還不夠,學習不深入,是達不到學習效果的。要做到“深”,就要做到把精力“聚焦”在具體的學習環節上,要做到持之以恒地“聚焦”和正確地“聚焦”。學習的過程本身十分艱辛,也很枯燥。學習除了要做好熱身訓練——打基礎之外,還要做到“持之以恒”。
最后,要深入領會和掌握一個行當的“看家本領”。一個好學生,應該要了解自己的專業,熟悉這個領域,充分掌握這個行當。要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和知識框架。不僅如此,還要學會涉獵別的行當的本領。中國未來的發展,需要各行各業都涌現出“精英”和“大師”,他們是中國走自力更生、繁榮富強道路的基石。
當今,世界存在著諸多風險與挑戰,我們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我們的時代似乎變得更美好。信息技術的發展,讓我們彼此的連接更加迅速和密切;全球化的浪潮,使得我們跨出國門更加頻繁,去國外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但我們的時代也正面臨著急劇的轉型,我們正在不同程度地經歷著大轉型帶來的時代陣痛。一些學生也常常面臨困惑:一方面,在學校他們胸懷理想,追求真理;另一方面,他們又在不同場合直面現實的扭曲。是學得圓滑一點還是堅持真理?是找一個賺錢多的工作還是應該繼續自己的學業?
新時代,中國留學生該如何回應這些問題?如何做到追求真理、發展自我、服務并推動社會進步?
華為創始人、CEO任正非在接受央視《面對面》節目采訪時說,如果不重視教育,實際上我們會重返貧窮,國家要充分看到這一點,國家的未來系于教育。
中國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上,無論世界如何發展,社會如何轉型,我們始終對中國青年充滿希望,始終對中國留學生寄予厚望。因為我們相信,教育可以塑造一個人,教育也能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未來——教育點亮希望。從這個意義上說,廣大中國留學生不僅是新時代的追夢人,更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筑夢人。無論是學成回國就業、創業,還是留在海外繼續奮斗,他們都是中國發展改革的中流砥柱。
我們相信,新時代,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走向世界、面向世界、擁抱世界,用他們的激情與熱血、使命與擔當,鑄就中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