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曉萌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上圖:2019年11月16日-17日,首屆中國高校印尼語口語大賽暨2019中印尼青年高端論壇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本次大賽由北京外國語大學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聯合舉辦,來自全國13所高校的26名選手參賽,北外學子獲高年級組冠亞軍

下圖:印尼駐中國大使周浩黎為在首屆中國高校印尼語口語大賽中榮獲高年級組冠軍的北京外國語大學印尼語專業2017級本科生穆秋睿頒發由印尼教育部為比賽特制的獎牌
2020年是中國與印度尼西亞(以下簡稱“印尼”)建交70周年,2015年兩國正式啟動副總理級別人文交流機制,5年間,人文交流各領域合作扎實穩步推進,為落實兩國元首共識、助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發揮了積極作用,站在這樣的時間節點,重新思考與審視中印尼人文交流機制并對未來做出展望,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人文”源于《周易》·《賁卦·彖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為觀察自然界的現象和規律,以掌握時節的變化;認識人類社會的現象和規律,用以教化和改造世界。當下人文交流的重要意義在于以和平的方式推動各國文明間的理解與共同繁榮,為深化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體系中,人文交流和戰略互信、經貿合作共同構成三大支柱,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支柱。中國與印尼兩國間的人文交流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在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時期達到頂峰。中國的絲綢、茶葉和瓷器等器物流傳至當地,印尼香料、木材等也通過貿易交往輸入中國。印尼獲得民族獨立建國后,雙方在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第三世界各國共同關切的領域密切溝通合作。1955年,萬隆會議(又稱第一次亞非會議,Asian-African Conference)在印尼召開,中國代表團由周恩來總理率團出席。但雙邊關系并非一直一帆風順,蘇哈托時代的反華高潮使兩國外交關系中斷,人文交流隨之停滯。直至1990年兩國恢復外交關系,近年來的中印尼雙邊關系穩步發展提升。
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印尼,在國會發表題為《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演講,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國在雅加達發表《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未來規劃》。自佐科總統執政以來,雙邊關系更是顯著提升,人文交流合作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平臺。2014年11月,佐科總統在東盟峰會期間提出打造印尼的“全球海洋支點”戰略,兩國建立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為中印尼人文交流夯實了基礎,雙方人文交流機制日趨完善,2015年3月,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與印尼人類發展與文化統籌部長布安共同主持中印尼副總理級人文交流機制首次會議,對中印尼關系來說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事件,也是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建立的首個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在此對話機制框架內,至今已召開過3次機制會議,圍繞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媒體、體育、青年和旅游等8大領域開展合作,呈現出如下顯著特點:
語言成為助力中印尼人文交流的重要橋梁。南非前總統曼德拉曾闡釋自己對于語言的理解:“如果你用一個人聽得懂的語言與他交流,他會記在腦子里;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語言與他交流,他會記在心里。”習近平主席也曾將語言形容為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
長期以來,語言不通曾成為兩國民眾的交往阻隔,以至于盡管印尼當地有龐大的華人群體,但蘇哈托時代對華文教育的全面禁止,導致印尼本國內關于中國的信息主要源自于西方媒體和印尼語媒體,其中一些對華負面認知根深蒂固。現在印尼分布有7所孔子學院,印度尼西亞大學、北蘇門答臘大學等10所印尼高校開設中文課程。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的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13所高校開設印尼語專業。當然,目前雙方的培養規模與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和實現兩國發展戰略對接對于人才的需求之間尚存在較大鴻溝,亟待在雙方的務實合作中加以推進。
盡管兩國間的人文交流曾因語言的阻隔而受限,但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學交流,特別是文學作品互譯,卻如涓涓細流,不曾間斷。據不完全統計,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60年代,譯自中文并在印尼發行的著作,總數不少于759部,其中多數是《三國演義》《西游記》等中國古典文學著作。這比同時期譯自西方文學的233部著作要超出兩倍多。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如《狂人日記》《魯迅短篇小說選集》《紅高粱》《豐乳肥臀》《莫言短篇小說集》《活著》《青衣》《狼圖騰》等,均已從中文版本或英譯本翻譯為印尼文版本并在印尼發行。印尼現當代文學作品《錯誤的教育》《愛的枷鎖》《巴厘舞女》《夜闌更深》《天虹戰隊小學》《人虎》等數十部小說、詩集及民間故事集等,已在中國出版發行。印尼著名作家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的“布魯島四部曲”當中的《人世間》《萬國之子》《足跡》更是在問世之初的數年間便被譯成中文,在中國發行。歷史上,兩國間文學作品互譯成果累累,為增進民眾間的相互理解搭建了橋梁。
教育領域合作成果豐富。相較于其他領域,中印尼教育領域合作的成果尤其顯著,集中體現在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兩大領域,呈現出合作領域持續拓展、學生規模數量穩步增長、學歷層次不斷提高等特點。中國現為印尼學生的第二大留學目的國,印尼赴中國留學人數達到15000人次。清華大學東南亞中心于2018年10月落戶印度尼西亞,該中心立足于推動中國與東南亞地區人才交流與合作,聯合兩國學術、商業、政府部門打造合作創新平臺。此外,職業技術培訓教育合作方興未艾,印尼國內經濟增長率逐年上升,人力資源建設是印尼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在落實“一帶一路”倡議過程中,大量經濟合作項目在印尼得以推進,包括水電站、港口、鐵路公路、電力、通訊設施等基礎設施項目在此落地生根,尤其是2018年佐科總統提議將“區域經濟走廊”作為中印尼發展戰略對接的第二階段,皆為中印尼職業技術培訓開辟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合作空間。2017年12月,印尼人力資源公司在四川師范大學與相關教育機構簽署了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協議。2018年,印尼人力資源公司與數十所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實施了“scholarship+great job”獎學金項目,此外,教育部委托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的“魯班工坊”也落戶印尼,將中國成熟的職業教育培養經驗用于當地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建設。

2019中印尼青年高端論壇舉辦期間,來自全國13所開設印尼語專業高校的青年代表與來自清華、北大等高校的印尼留學生就中印尼人文交流相關議題展開研討
在中印尼人文交流機制發展進程中,智庫在兩國政策解讀與溝通、釋疑增信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促進了兩國民眾增進彼此認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進一步完善智庫對話與合作機制,2016年,北京外國語大學牽頭成立了“中國-印度尼西亞高校智庫聯盟”,聯盟成員包括中方的北京外國語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河北師范大學,印尼方的加查瑪達大學、日惹國立大學和北蘇門答臘大學,聯盟發揮搭建平臺、加強雙向人才培養、推動科學研究、加強政策對話的職能,為兩國高校智庫搭建教育信息、學術資源共享和交流合作平臺;探索跨國人才培養新機制,促進聯盟高校間的學生雙向流動;加強聯盟高校和智庫間科研機構與人員的合作,組建協同創新共同體;圍繞中印尼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中的具體政策開展針對性的研究、解讀工作,以從戰略層面和長遠角度夯實中印尼關系的民意基礎,為促進兩國關系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由于歷史因素及當前復雜的國際環境、兩國文化差異、制度差異等因素,中印尼人文交流在未來仍然面臨諸多方面挑戰,例如中印尼雙方的人文交流機制注重頂層設計,集中于精英階層,對普通民眾而言認知度較低,使得機制的決策缺乏廣泛扎實的民意支撐,未來需要著力設計民眾參與路徑;此外,印尼國內對華認知明顯不足,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對于彼此的研究仍有待加強,作為地區內和世界范圍內兩個有影響力的大國,對相互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的全方位研究,將為兩國決策層提供重要的對策建議,對于增強彼此戰略互信將大有裨益;最后,尤其需要探尋中印尼彼此文化之間的共同價值,例如有學者提議將中國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和”文化與印尼的“潘查希拉”(Pancasila)理念進行比較,“潘查希拉”吸收了爪哇傳統文化倡導的多元一體、互助合作與協商一致,是印尼建國的基礎,其所倡導的哲學內涵與中國的“和”文化頗為相似,尋求的都是各自價值觀中多元文化的辯證統一關系,這種對于共同文化價值的發掘與反思,無疑將為兩國人文交流注入彌足珍貴的思想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