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濟克魯洛耶夫?紹羅姆[塔吉克斯坦]
(作者系新疆師范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學生)
節日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可缺少的一種文化,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節日和習俗習慣。古今中外,任何一個節日都有其傳統儀式,缺少節日的儀式感,便缺少了對節日的尊重與敬畏。當然,節日的儀式也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發生變化,但哪怕再微小的儀式,其核心形式也是不會改變的,改變了核心形式,就等同于取消了這個節日。中國的春節文化中蘊含的民族珍貴記憶正是通過如送灶、掃塵、貼春聯、貼窗花、穿新衣、辦年貨等具體而細致地展現出來。
每個國家都有各種各樣的節日,其中有的節日往往被看成是最重要的。春節正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是親人團聚的日子,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久的精神圖騰。人們在春節期間都盡可能地回到家里和親人團聚,親朋好友之間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的情懷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在古代,人們從年末的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開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于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節日交流問候傳遞著親朋鄉鄰之間的親情倫理,是人們增深感情的紐帶,也是春節得以持續發展的要義。春節俗稱過年,過年對于中國人來說象征著團圓、歡樂,久別重逢,以及一年新的開始。
美國人有感恩節,我把春節稱為中國人的感恩節。為什么我們必須感恩呢?道理其實很明顯,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自己,沒有親情、友情、愛情的人生,人的心理世界就會漆黑一團。每一個人的成長都受之于父母、師長的教導,受之于同伴、社會的關愛,受之于自然、環境的恩賜。
從我學漢語開始,每年要過三次“春節”。第一個是新年(1月1日元旦),是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過的節日。第二個是中國的春節,每年日期不定,大概是在陽歷的2月左右。第三個是我們塔吉克人的納吾魯孜節(navruz),在每年3月21-24日。雖然我還沒有在中國過春節的經歷,但每年春節期間,我們國家孔子學院的老師們都會舉行各種慶賀新春的活動、比賽、游戲,我們漢語系的學生也積極參加這些活動,還能獲得證書和禮物。過年期間,每個人的臉上都掛滿笑容,心里都盛滿了收獲的喜悅。感謝孔子學院的老師們,他們讓我們在塔吉克斯坦就能充分地感受到中國春節的節日氣氛。
現在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全國或所轄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我也希望我們國家能有更多的人了解春節,希望在塔吉克斯坦的中國朋友們也能在春節期間將這種親情的傳遞、感恩的文化融入塔吉克斯坦的多元文化之中。
如今,我終于有機會來到中國讀研究生,即將經歷第一次我在中國的春節,心中無比激動。來中國的時間雖不長,但我已經交了很多中國朋友,已經愛上了這個國家,愛上了這塊土地。我的中國朋友們也邀請我與他們一起過春節,期待著更深入更真切地了解這個美好的、充滿著凝聚力的節日。春節,不見不散!

1.2017年1月16日,在德國柏林市政廳,演員在“歡樂春節”活動上表演舞蹈《永遠的江南》 攝影|新華社記者 單宇琦

2.2019年8月26日,在博茨瓦納首都哈博羅內,孔子學院的老師在博茨瓦納大學“孔子學院周”上向當地民眾介紹中國剪紙藝術(新華社發)

3.2019年1月26日,在新西蘭首都惠靈頓國家博物館,演員在“歡樂春節”演出中表演舞獅 攝影|新華社記者 郭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