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國強
(作者系駐英國使館教育處一等秘書)

更多優秀作品,請掃描二維碼進入網站專欄頁面欣賞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家是兒女的羈絆,祖國是游子的寄托,身在海外,更能體會“家國”二字的分量。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無論是正在海外深造的留學人員,已經學成歸國的海歸,還是堅守在海外一線的教育外交官,都有太多的故事和情感向祖國母親傾訴。
神州學人各媒體平臺為此特別組織“我和我的祖國”作品征稿活動,鼓勵廣大留學人員和教育外交官講述自己和祖國的故事,表達對祖國的深情,抒發為國作貢獻的豪情壯志,為新中國70周年華誕獻上最誠摯的祝福。
活動共收到文字、視頻、圖片等作品120余件,部分優秀作品此前已在本刊陸續刊發。本期我們又特別遴選了一組優秀作品集中呈現,作為對本次征稿活動的“收官”。
我是一名普通的高校外事工作者,有4次在國外常駐、從事教育外交工作的經歷。“祖國”在我心中,是一個既溫暖又令人倍感自豪的詞匯,尤其身在異國他鄉,這種感覺更為真切。
從1992年第一次到中國駐美國使館教育處工作,到后來的中國駐瑞典使館教育處、駐英國使館教育處,到現在已近30個年頭。這期間,也正是中國綜合國力蒸蒸日上,教育對外開放闊步向前發展的時期,我有幸成為親歷者和見證者。幾次駐外工作經歷讓我感受到三個明顯的變化。
第一個“變”是外國人對中國人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的綜合國力尚無法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很多外國人沒有到過中國,更不了解中國。后來隨著“中國制造”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知道中國、關注中國。近10年來,我國逐漸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以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為代表的中國“新四大發明”令世界驚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研究中國、向往中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所講的那樣,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第二個“變”發生在外國青年身上。在我駐外工作早期接觸的外國留學生中,選擇到中國留學的歐美學生人數不多,他們覺得中國是個遙遠而神秘的國家。后來,我看到不少外國留學生選擇到中國學習漢語,他們認為能學會漢語,是一件很酷的事兒。再往后,到中國留學,成為不少外國留學生的“渴望”。如今,外國留學生的目光不僅停留在學會漢語上,更是對燦爛的中華文明、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飛速發展取得的成就表現出濃厚興趣,他們迫切希望去破解中國的發展密碼。到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到中國創業、工作,中國的開放包容讓他們備感親切,中國的生活便利讓他們流連忘返。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位英國小伙子,到中國呆了5天就不想走了,感嘆道,這里技術太先進。
第三個“變”是中國留學生的數量和學成后的去向發生了變化。據統計,截至1989年年底,中國共派出留學人員9.6萬人,截至2018年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已累計達585.71萬人,出國留學人數節節攀升。中國已成為不少歐美高校最重要的生源國。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選擇回國發展,發揮作用。祖國的向心力自然流淌在每位中國學子心間。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選擇讓青春閃耀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道路上。
上述三個“變化”只是祖國日益強盛的一個縮影。作為一名奮斗在一線的教育外交官,我胸中滿懷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自信與自豪。弱國無外交,正是因為背靠強大的祖國,才讓我們的話語擲地有聲,才讓我們的人民有尊嚴。雖然工作在海外,每當想起祖國,心中便多了份對家國的眷戀和掛念。每當聽到《我和我的祖國》那熟悉的旋律,心中便會涌起一股暖流,更感到使命光榮,責任在肩。在新中國70華誕之際,唯有繼續努力工作,履職盡責,為我國教育開放事業盡綿薄之力,才是對祖國最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