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霞
摘 要:送教上門是保障重度殘疾兒童少年享受公平教育的舉措,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送教上門工作中,入戶送教是工作的核心內容,“送什么”是決定送教效果的關鍵。精準評估、科學送教,提高送教的針對性、專業性和實效性,是“送好教”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送教上門;科學送教;內容探究
河北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指出,針對殘障兒童就學問題,構建“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送教上門為補充”的框架,由此決定了送教上門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該項工作已在各級各類特校全面展開,各地也對送教上門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研究。如云南省玉溪市特殊教育學校,已經實施了送教上門質量提升工程,開始實現從“送教”到“送好教”。
我們的送教上門實踐研究也全面展開,迅速推進,深入探索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尤其對送教內容的探索,實踐與理論聯系,創新與傳統并舉,效果卓著。
入戶送教是送教上門的核心工作內容,通過持續不斷的高質量送教,才能從根本上改善送教對象的狀態,將送教工作落到實處,保證送教效果。在解決好“怎么送”后,“送什么”成為送教的關鍵。
一、精準評估
精準評估是高效訓練的基礎,對送教對象的精準評估很重要,直接決定送教的效果。我校高度重視精準評估,組建評估小組,人員包括:送教教師、校醫、心理咨詢師、殘聯康復員,所有人員分工合作,輔助利用便攜式數字化綜合康復平臺,從身體機能、感知認知、語言表達、精神心理、精細動作等方面進行詳細評估。
具體操作如下:校醫負責對送教對象身體機能、精細動作進行精準評估;送教教師和康復員負責對送教對象感知認知、語言表達進行精準評估;心理咨詢師負責對送教對象精神心理進行精準評估;此外,對該對象的家庭狀況、個人背景環境作出評估,最后形成完整的評估結果。
全面評估后,作出結果分析及建議。
二、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
根據上述評估結果,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個別化教育計劃是指南針,可以標示出學生未來長、短期教學的目標和方向,影響和決定送教課程的設定與教學實施。一份完整的個別化教育計劃,包括:送教學生個人背景資料;送教學生家庭狀況;送教學生能力現況和需求;送教學生的需求界定和解決方案;送教學生需要什么樣的特殊教育服務;送教學生需要的服務和支持策略;情緒和行為問題針對送教學生的介入方案;教育目標;等。如果送教學生上述情況有變動,要隨時更新。
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制定,要由家長共同參與,征詢家長意見,重視送教對象生活的點點滴滴,從大處著眼,全面了解,從小處著手,涵蓋送教學生的全部生活內容。
三、科學送教
1.精準送教。
根據制定的個別化教育計劃,針對送教對象的特點,實施科學合理的送教內容,因材施教,精準送教,是科學送教的重點。我們將送教學生按視聽、言語智力、肢體、精神等幾個類別分類,然后按殘障程度由輕到重分為a、b、c、d四類,每類送教對象分別設置送教套餐,家長教師靈活選擇,科學安排教學內容,針對不同對象,送教內容有所不同,大大提高了送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a類對象(認知較好)
套餐一:語訓課程+認知課程+培智課程+社會適應
套餐二:培智課程+社會適應+康復課程+心理課程
b類對象(認知中等)
套餐一:語訓課程+認知課程+社會適應+心理課程
套餐二:培智課程+生活課程+語訓課程+運動康復
c類對象(認知較差)
套餐一:認知課程+語訓課程+生活課程+心理課程
套餐二:感知訓練+生活課程+愛心撫慰+運動康復
d類對象(認知微弱)
套餐一:理療康復+語訓課程+愛心撫慰+心理課程
套餐二:感知訓練+生活課程+理療康復+愛心撫慰
送教中,要盡量運用生活中的實際事物進行操作,鍛煉提高學生生活適應的技能,讓他們自己動手,搭積木、撿豆子、系扣子、穿衣服、拿筷子、端碗、舉杯,自己能做的不依靠別人,不能做的教師輔助下去完成,切實提高他們的實際生活能力,領會自食其力的意識,由于他們的不足,許多抽象理性的東西不作硬性要求,而是讓他們學習在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東西,在送教過程中,盡量選擇貼近現實生活的教育內容。
2.重視療愈。
藝術的療愈作用,已被心理界認同,在送教上門的心理輔導中,我們有意將繪畫、音樂學習內容作為常態訓練內容,效果較好。
案例:送教對象李棟同學,下肢殘疾,上肢無力,只有左手能勉強握住筷子;視力低下,可視范圍一米之內;語言表達基本清楚,臉部肌肉無力,常流涎水;聽力正常,喜歡音樂,愛好唱歌;拒絕與陌生人交流。
針對李棟的情況,我們制定了“揚長”康復計劃,利用李棟喜好音樂的特長對他進行康復治療。讓他在音樂互動和交流中展現自我,同時促進他和教師之間情感的交流。
材料準備:小樂器(小鼓等)、錄音機、下載有音樂歌曲的U盤等。
①送教教師與李棟同學談話,介紹本次訓練內容。(李棟同學的表現:不理不睬)②心理咨詢師介入,進行心理輔導,送教教師配合引導。(李棟同學勉強同意配合,教師及時鼓勵)③放音樂,李棟同學挑選喜歡的歌曲。④尊重李棟同學意見,送教教師用小鼓打節拍,清唱李棟同學挑選的歌曲。⑤要求李棟同學跟唱兩遍。(李棟同學的表現:不好意思,不配合)將手指放在嘴里咬。心理咨詢師再次介入,送教教師配合引導。之后同意跟唱,聲音很小,教師及時鼓勵。⑥按照之前制定的“揚長”康復計劃,堅持執行。通過音樂進行互動,交流情感,培養社交意識。雖然他還存在著一些心理問題,對外界秩序不能完全理解,還難以與陌生人合作,沒有能力進行更高層次的音樂活動,但他的進步顯而易見。⑦對他進行音樂鑒賞啟蒙教育,鼓勵他通過聽音樂、唱歌,宣泄情緒,表達內心感受。
成果:經過一個月的努力,李棟已經對我們非常熟悉,不再不理不睬,能夠用積極的態度跟老師一起唱歌,能模仿著名歌手的歌曲。看到我們,他馬上就會說:“老師辛苦啦,歡迎老師!”讓大家心里熱乎乎的,特別愿意給他上課,也使這個原本冷清的家庭,變得熱鬧、快樂。
3.愛心溫暖。
送教上門的同時,重視將愛心溫暖帶入家庭。將教材、書包、筆本、康復器材等學習康復用具送到孩子們手中,解決貧困送教對象學習康復物資匱乏的問題;將老師們自發捐助的衣服、學習用具、生活用品、食品等送到孩子們手中,解決生活困難問題;家庭成員情況特殊的,由老師們義務幫助家庭勞動,進行困難幫扶……對于送教學生中家庭情況特殊的進行特別關愛。
四、創新送教方式
信息時代,僅憑一本書一張嘴已經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了,為了吸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我們創新送教方式:利用便攜式數字化綜合康復平臺,進行認知訓練;對于有條件的家庭,建立微信平臺,發送視頻;建立博客,推送康復知識。通過這些平臺,利用互聯網,增加孩子們的視野范圍,以期達到智力增長之目的,提高他們對送教的期待,培養他們對知識的興趣。
案例:劉嘉同學,多重殘疾,腿腳不便,每次看到數字化康復平臺都會露出開心的笑容,因為他太喜歡里面的認知訓練了,鮮艷的圖案、逼真的叫聲、美妙的提示語,吸引他持續訓練,每次半小時的訓練結束后,他總是感覺時間短暫,舔著小嘴巴,好像要把訓練的知識全都吃到肚子里,瞇著眼睛喃喃自語:“太有意思了!”……看到孩子滿足的笑容,老師們替他由衷地高興。
送教上門工作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我們要不斷探索完善送教內容,總結經驗教訓,始終以康教結合為出發點,探索優化送教上門內容,精準送教,持續提升送教效果,將康復理念和技術送入重度殘疾兒童家庭,讓他們在最佳康復年齡得到及時的康復治療,將社會的博愛精神傳遞到每個家庭,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愛。
參考文獻:
[1]哈平安.語言與言語障礙論集[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88-95.
[2]夏峰.研究學生:國際特殊教育新進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
[3]張國強.實施送教上門質量提升工程,實現從“送教”到“送好教”[J].現代特殊教育,2019(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