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晨晨 張美玲
摘 要:比特幣是如今最為矚目的虛擬貨幣,其自誕生以來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爭論。以比特幣為研究對象,從比特幣的特點、運行機制到挖礦行為再到比特幣交易流程進行介紹。由于比特幣具有的種種特性,使得比特幣交易出現了信用風險、非法交易風險、市場風險、技術風險和成本風險等。針對這些風險我們應該如何防范和監管呢?這就得從政府、交易平臺、投資者保護和國際合作四個方面來采取全面的措施,以保證比特幣交易的合法合規,以期促進虛擬貨幣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比特幣;虛擬貨幣;風險;監管措施
中圖分類號:F23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4.048
0 引言
人類在沒有出現貨幣之前,都是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交易。但因物物交換的局限性,人類發明了貨幣,作為交換物品的媒介。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人類從貨幣過渡到了電子記賬的虛擬貨幣。通常,貨幣是受中央和政府的掌控,具有中心化的特征,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中,一位名叫中本聰的網絡極客創建了一種新型的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
2009年的1月3日,在芬蘭赫爾辛基某小型服務器中,中本聰成功地挖出50枚比特幣,但此時的比特幣僅在小范圍的網絡極客圈內流傳。2010年,一位美國程序員用一萬枚比特幣換取了兩塊比薩餅,比特幣自此產生了價值。從那以后,挖礦熱潮持續走高。比特幣的價格一直呈螺旋式增長,在2017年比特幣全年漲幅高達1700%,這一年比特幣的價格也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19142美元。
由于比特幣不是由公共實體或中央銀行創建的,迄今為止,其法律和經濟實質仍然存在不確定性,因而帶來了一定的風險。從比特幣開始用來交易之初,就發生過許多大大小小的惡性事件。交易平臺被盜、勒索、洗錢、賭博、毒品交易等屢見不鮮。再加上比特幣價格的跌宕起伏,也讓投機者有機可乘。正是由于比特幣交易產生的種種風險,世界各國紛紛出臺政策法規,對比特幣進行監管。我國在2017年發布的《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中,禁止了有關交易平臺的虛擬貨幣交易活動。隨著黨的十九大的召開,關于健全金融監管體系、抑制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報告,也表明了我國當前對虛擬貨幣監管的態度和決心。本課題將重點研究虛擬貨幣的特性、風險及監管。通過對虛擬貨幣引發的風險問題進行分析并加以論述,最后找到對虛擬貨幣監管的新途徑。
1 比特幣的概念及特點
1.1 比特幣的概念
比特幣是一個基于數字貨幣生態系統而形成的概念與技術的集合,是一種P2P形式的數字貨幣。最初由中本聰在2009年提出概念、設計思路、完成開源軟件的發布,并建構了相應的P2P網絡。比特幣是一個抽象的虛擬貨幣,它既不像現實中的貨幣,也不像Q幣那樣的虛擬貨幣,它本質上是一條條的轉賬記錄。比特幣不依靠于中央銀行發行,而是通過算法和大量的計算產生,即所謂的“挖礦”。挖礦是發行新幣的唯一方式,但由于礦池總量限定,挖礦所得的比特幣的數量越來越少,比特幣將于2014年被全部挖出。因此,比特幣的價格一直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趨勢。
比特幣使用之前,還必須掌握三個概念:地址、私鑰和錢包。比特幣交易就類似于銀行轉賬。私鑰相當于銀行賬戶密碼,地址相當于銀行賬戶。當你需要轉移一個比特幣時,你需要知道對方的地址,再用私鑰簽名,就完成了轉移。比特幣錢包是我們用來產生和管理私鑰與地址、接收和發送比特幣的工具。
比特幣交易十分安全和便利,還能抵抗通貨膨脹帶來的資產貶值的弊端,因此受到許多投資者的追捧。但同時也為違法犯罪行為提供了藏身之地。
1.2 比特幣的特點
(1)去中心化。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的區別在于是否有中心機構。比特幣的交易不受任何實體的影響和監管。在比特幣網絡中,每筆比特幣的交易都是點對點的模式,無需中介機構輔助即可完成交易。
(2)交易安全。所謂的公鑰通俗說是比特幣的地址,這個公鑰是通過私鑰計算得到的,并且是可以公布的。而私鑰是隨機組成的一組數字,這組數字代表特定且唯一的簽名,私鑰只有自己能知道。在支付比特幣時,賣方只需在交易中輸入買方的公鑰再用自己的私鑰簽名,買方用自己對應的私鑰就能驗證該筆交易是否有效。于是就保證了交易的安全性。
(3)隱私保護。比特幣的隱私保護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交易者加入比特幣網絡不需要實名認證,另外在進行比特幣交易的時候也不需要驗證交易雙方的身份。二是在比特幣交易時,交易雙方會擁有各自的私鑰和公鑰,而這對私鑰和公鑰不具有任何個人信息。并且交易者每交易一次,可以換一組新的公鑰,這就實現了隱私保護。
(4)可靠數據庫。比特幣整個系統通過分數據庫的形式,使得每個節點都可以獲得一份完整的數據庫的拷貝。這也意味著節點越多,安全性越強。如若想篡改數據,除非擁有51%的算力,才能使系統誤以為這個數據是真的。而擁有51%算力需要花費巨額的成本,這種情況幾乎很難實現。
(5)不可復制。比特幣每筆交易完成后,系統中的每個節點都會收到這筆賬單的信息,并且可以檢驗出每一枚比特幣從產生到現在的每一筆交易動態及歸屬地址。意思是,每一枚比特幣的信息都是公開透明的,不可能被復制。
(6)稀缺性。比特幣從第一個區塊開始,10分鐘可以產生一個區塊,礦工可以獲得50個比特幣的獎勵。每四年可以產生210000個區塊,但比特幣的獎勵同時也減半。大概在2014年,比特幣的產量將達到上限2100萬枚。因此,比特幣具有極強的稀缺性。
正因為比特幣擁有著較高的安全性、便捷性和隱私性等特性,因而漸漸地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追捧。但在追捧的另一面,比特幣卻產生了許多讓投資者不可忽視的風險。
2 比特幣的風險
2.1 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因債務人或交易對手直接違約或履約能力的下降而造成損失的風險。比特幣的信用風險有三個方面:
(1)比特幣作為虛擬貨幣,它與法幣差別在于:法幣有國家信用作為其流通的保障,而比特幣則沒有中央銀行的信用擔保。
(2)比特幣的“雙花”風險。“雙花”風險存在于比特幣交易的確認時間中。一筆交易的確認需要經歷六個區塊,在這期間原來的區塊鏈可能會被另一個偽造的區塊鏈代替,從而使得一筆比特幣的支付可能花到兩個地方,這就造成了兩個買家其中之一遭受損失。當然,也可以通過篡改數據,擁有51%的算力,使造假的賬本成為真的賬本,造成“雙花”風險。
(3)交易平臺信用風險。交易平臺作為比特幣交易的服務機構,它們可以代理客戶買賣比特幣,也可以進行比特幣的支付和兌換。它們往往掌握著大量的比特幣資產和客戶的個人信息,所以也會存在交易平臺與黑客之間串謀,卷走資產的可能性。
2.2 非法交易風險
非法交易風險包括洗錢,毒品交易,走私等。由于比特幣具有匿名性,去中心化的特性,這就給非法交易帶來了便利。借用比特幣進行洗錢的原因是因為比特幣交易匿名,難追蹤和跨境流通便利。把非法所得換成比特幣,再通過境外交易平臺兌換成外幣。這樣一個流程就使“黑錢”變成了“白錢”。
2.3 市場風險
(1)價格波動大。比特幣自誕生以來,價格從初始的0.003美元到現在的8000多美元,十一年間價格翻了數百萬倍。在2017年底價格甚至達到了單枚18674美元。可見比特幣的價格猶如過山車一樣跌宕起伏。這就造成了投資者的投資風險。
(2)市場操縱。據BTC數據統計,目前比特幣的地址數約為2265萬個,集中持幣數不足一個比特幣的地址占比約97.2%,只有一個比特幣以上的地址數,占比約2.8%,而持有十個以上比特幣的指數占比不足1%,只有0.7%。這說明真正的比特幣持有在那0.7%的人手上,那么這些人完全可以操控比特幣整個市場行情。
(3)投機風險。由于比特幣的價格會在短期內產生的巨大波動,并且比特幣的價格也沒有漲跌幅的限制,這就造成了比特幣的交易存在大量的投機行為。投機者在短期內低價買入大量比特幣,再等到高價拋出。造成了比特幣的市場價格產生劇烈的波動。
2.4 技術風險
(1)交易平臺比特幣被盜。比特幣交易平臺掌握著大量用戶委托平臺托管的私鑰,而私鑰是用于證明個人所擁有的比特幣的唯一方式。黑客攻擊交易平臺盜走私鑰,就可以順利地把用戶的比特幣轉移到自己的兜里。在2014年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MT.Gox 65萬個比特幣被盜,宣布破產。此后比特幣交易所被盜案件層出不窮。
(2)比特幣網絡漏洞。比特幣網絡從誕生到現在也并不是堅不可摧的。2010年8月6日,比特幣網絡出現了漏洞并被他人惡意利用,生成了1840億枚比特幣,之后漏洞很快又被修復。
2.5 成本風險
隨著比特幣產量的不斷縮減,對礦機的算力要求越來越高,而且維持礦場運作的電力需求也愈來愈高,挖礦的成本也不斷地在上漲。據國外一組數據顯示,目前挖一枚比特幣所需的電力成本平均值為7295美元。其中在韓國挖比特幣的電力成本最高,達到了26170美元一枚。雖說現在依然可以隨時加入“礦工”行列,但在昂貴的礦機和高額的電費面前,挖礦的風險變得越來越高。
盡管比特幣的風險大,但也不是不可控制的。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重視起對比特幣風險的監管和控制,我國雖在2017年宣布取締了ICO,但比特幣大部分的交易量和礦產仍來自中國,我國對比特幣的監管亟待解決。
3 針對比特幣風險的監管措施
以下將從政府、交易平臺、投資者保護和國際合作四個方面闡述比特幣的監管措施。
3.1 政府應高度重視對比特幣的監管
(1)確立虛擬貨幣法律地位。自比特幣交易在我國被禁止后,許多交易者轉到場外地下交易,造成了許多混亂。因此,國家需要明確虛擬貨幣的法律地位,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和法律制度。
(2)設立監管機構。國家應設立虛擬貨幣的監管機構,規范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的交易活動,監控大額可疑交易。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對交易平臺進行監管,當發現交易平臺出現違反法律法規的現象時,應及時的核查和暫停交易,情節嚴重的,應當嚴厲處置。
(3)交易平臺必須申請許可證,才可從事虛擬貨幣活動。要求交易平臺建立反洗錢控制體系,遵守反洗錢相關法規,對交易活動進行記錄、報告和監測。由監管機構對其資質進行審查。
(4)提高準入門檻和實施準備金制度。交易平臺的風險有很大部分在于平臺的技術風險和信用風險。因此,需要提高交易平臺申請執照的門檻,把一些技術風險高,安全性差的平臺拒之門外,以保證客戶資產的安全性。同時實施準備金制度,由監管部門向交易平臺收取準備金,當交易平臺被盜或破產等不良事件發生時,及時補償客戶的損失。
(5)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對于洗錢,毒品,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進行追蹤并嚴厲打擊。
(6)實名制限制。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交易平臺必須設置實名制的限制。當交易發起金額超過一定數額時,要求雙方當事人進行實名制,驗證身份。防范利用匿名性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7)實行托管人制度。將交易平臺所掌管的資產交由托管人托管,托管人和交易平臺相互制約和監督。托管人需要保護客戶資產,防范交易平臺風險,保障客戶資產安全。
3.2 交易平臺應維護交易的安全性
(1)建立虛擬貨幣自律組織。虛擬貨幣交易平臺應建立行業自律組織,制定行業行為準則。共同簽訂反洗錢、反詐騙等協定,共同遵守相關的法律政策和程序。促進行業合規經營,維護行業的正常秩序。
(2)技術檢測。虛擬貨幣交易平臺需要定期進行技術安全檢測,制定網絡安全計劃和風險識別制度。定期進行風險評估,確保平臺的安全性,保障投資者權益。
(3)提額限制。交易平臺應建立梯度提額限制,規定不同賬戶每天最高提現額度。當某個賬戶連續出現可疑交易,或者連續進行大額提現時,應強制進行賬戶實名制,防范洗錢風險。
(4)大額可疑交易監控。當賬戶存在大額可疑交易時,需要及時的跟蹤監控,必要時可凍結賬戶,并及時向監管機構報備。
(5)交易記錄的保存。交易平臺應保存交易記錄和會計賬簿。財務報表需要定期進行信息披露,便于事后檢查核實。
3.3 重視對投資者的保護
(1)投資警示。加強投資者教育,警示虛擬貨幣投資風險以及利用虛擬貨幣進行詐騙,洗錢的危害。呼吁投資者理性投資,保護投資者的權益。
(2)公開信息。定期公開有關虛擬貨幣的行業信息,消除由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投資風險。并成立相關的投資者交易基地,向投資者傳播投資信息和注意事項,防范不法分子利用虛擬貨幣進行非法融資和詐騙。
3.4 主動尋求國際合作
各國之間應積極尋求合作,信息共享。建立相關的國際合作論壇,組織國內的虛擬貨幣交易服務平臺、學者、業界人士與國際交流團進行交流和學習,共同探索虛擬貨幣監管的新路徑,聯合打擊虛擬貨幣跨境違法犯罪行為。
4 結論
比特幣作為虛擬貨幣的開創者,不可否認是互聯網技術的一個巨大的創新。它所具有的特性和便利的交易體系,給數字經濟帶來了新的機遇。但同時它也伴隨著走私,洗錢,黑市交易等違法犯罪活動。筆者認為技術是無罪的,區塊鏈技術的創造,本應該是一項造福人類的技術。我們要做的是積極地接受它,享受它帶來的便利。同時多方位采取嚴格的監管措施,創造良好的交易環境,推動世界經濟上到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李紅霞,肖毅.淺析比特幣泡沫下的本質與風險[J].現代商業,2019,(14):138-139.
[2]李娜.比特幣的風險及其監管研究[D].天津:天津商業大學,2019.
[3]臧阿月.互聯網經濟背景下比特幣的法律屬性與風險監管[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
[4]李婭萱.完善我國比特幣的法律規制[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9,(03):118-122.
[5]劉寧.美國比特幣交易監管法律制度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8.
[6]陳世成.利用比特幣實施網絡洗錢犯罪的偵查研究[D].蘭州:甘肅政法學院,2018.
[7]艾冰,CFP.揭秘比特幣的前世今生[J].企業觀察家,2017,(07):44-45.
[8]王嘉.淺談比特幣貨幣的職能及其風險防控對策[J].時代金融,2018,(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