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張勝利


有人說過:“一個干練的教師,就像一個藝術家。他從事教學,猶如琴師操琴一樣。他和緩地觸動著人類思想感情上的琴弦,刺激之,安慰之,興奮之,鼓勵之。”同樣,一堂成功的思政課,應該讓學生感到猶如讀一本啟迪心智的好書,看一場有益身心的好電影。既有知識增益,也有道德熏陶;既有美的感受,也有真和善的升華:這樣的課堂能讓學生樂于學習,使知識和道理入耳入心。而做到這些,需要教師將思政課的育人目標落細落實。
一、循循善誘,潛移默化
陶行知先生提出:“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他認為學校教育與社會活動二者密不可分、水乳交融。這為思政課教師提供了新的教育思路。例如,小軍(化名)家庭經濟條件不好,可花錢卻大手大腳,經常向同學借錢,久拖不還。同學們礙于情面無法催要,干脆對他敬而遠之。怎么在不傷及情面的情況下讓小軍把錢還給大家呢?學習《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我就“誠信缺失導致市場秩序混亂”的內容設計課堂討論,事先讓同學們收集各地法院關于“老賴”的材料,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關于誠信方面的實例展開討論,然后由每組選出代表進行主題發言。我提前安排組長推薦小軍代表本組發言。小軍在發言時向大家深表歉意,并講了自己的還錢計劃,這一舉動使他得到了大家的諒解。
結合思政課的課程內容,在學習《我們的民族精神》時,我們可以向學生講述人民軍隊光輝的發展歷程,并播放2019年國慶閱兵相關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解放軍戰士的鋼鐵意志、必勝信念和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并由此激發他們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熱情。
二、數據對比,以理服人
學習《經濟生活》中新時代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時,可以利用直觀的數據進行縱橫對比,避免空洞的說教,增強說服力。
從中美的GDP對比來看,1978年至2018年,中國的GDP總量增長率遠超美國。從GDP年增長速度來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年增長速度也遠高于美國。從中印的GDP對比來看,1978年,中印排名分別是世界第11名、12名。到2018年,中國GDP總量上升為世界第2名,印度是世界第7名。這些數字無可辯駁地說明一個道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擁有光輝的前景。
三、培養人格,潤物無聲
思政課不僅要求教師向學生傳授真知,更需要培養學生的人格。社會上種種誘惑很多,一些學生中出現了高消費、穿名牌、講排場等現象。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把抽象的講解變成實踐性課堂,強化行為德育,從思想、行為、意志、信念、心態等方面落細落實,對學生進行引導。例如在學習《生活與哲學》單元探究課中開展“比比看看”活動,引導學生不比闊氣比志氣,在主題班會上讓學生就攀比現象展開討論;開展感恩教育,舉辦“我的爸媽很辛勞”等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父母的艱辛,從而增進親情、學會感恩。
結合政治學科的特點,我們組建社團,經常開展實踐活動。如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穿上紅馬甲,走上街頭打掃衛生;重陽節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將舊書、雜志、用不完的筆記本收集起來,捐贈給貧困山區的學生;開展社團“助人之星”評選活動,弘揚團結友愛、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等。這些活動陶冶了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了他們的健全人格。
四、弘揚正能量,樹立價值觀
針對一些學生缺乏遠大理想,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認為“讀書無用”的現象,我們在學習《文化生活》時開展讀書活動,以優秀文化引領學生,陶冶情操,提高修養。我們還把班級活動與課程內容結合起來,通過開展主題活動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加強思想道德教育,讓成長悄然發生。比如“夢”系列主題活動,就設置了“懷揣夢想啟航”“追逐夢想,青春無悔”“夢在心中,路在腳下”“乘著夢想的翅膀起飛”等環節。
只要做有心人,我們就會在學生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指導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們在立足課堂教學的同時,還應發揮社團活動、課外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把思政課的育人目標落細落實,做到知行合一,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讓他們自覺追求真善美,從而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責 編 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