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芳 雷世平
摘要:英國產業大學是英國構建終身學習型社會背景下,借助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而發展起來的公私合營型遠程教育組織。英國產業大學與我國產業學院在資本構成、教育內容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但在設立本旨及運營治理方面有所不同。我國產業學院作為高職院校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組織形式,在重視職業技術教育、發揮校企合作優勢、開發市場導向課程、吸引多方資本投入、實行課程證書融通等方面均可借鑒英國產業大學的成功經驗。
關鍵詞:產業大學;產業學院;混合所有制;職業技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0)01-0085-06
我國“產業學院”一詞源起于英國的“產業大學”。雖然進行“本土化移植”后,產業學院已成為“具有中國特色高職辦學模式的實現形式”[1],但產業學院與產業大學畢竟詞根同源,注定會有諸多相似之處。筆者對英國產業大學與我國產業學院的歷史發展進行梳理,比較兩者在產生背景、資本構成、課程特色、治理結構等方面的異同,以期借鑒英國產業大學的經驗,推進我國產業學院發展。
一、英國產業大學與我國產業學院的發展
英國產業大學與我國產業學院都是具有公私合營性質的職業教育組織,但兩者在不同的國家教育政策指引下卻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軌跡及辦學特色。
(一)英國產業大學的緣起及特色
“產業大學”的概念是1996年由英國獨立的民間研究機構——公共政策研究所在其發表的《產業大學:創建全國學習網》報告書中首次提出的。次年英國財政大臣戈登·布朗將“產業大學”這一新概念運用于政府工作報告中,在教育和企業界引起了較大反響。1998年,英國政府發表了《學習的時代——一個新的不列顛的復興計劃》綠皮書,提出了創建“產業大學”的構想,英國的“教育與就業部”進而擬定了《英國的產業大學——使人人都參與終身學習》,對產業大學的設立進行了全面而具體的規劃。至此,英國的產業大學開始由理論轉化為現實,由機構的試點研究轉化為政府的全國推廣。實際上,英國的產業大學是“由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共同創造的,通過現代化的網絡和通信技術,向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學習產品及服務的開放式遠程學習組織,是學習者和學習產品之間的中介機構”[2]。它具有如下鮮明的特征:其一,教育供給的整體性。產業大學將教育作為一種產業,利用現代化信息與通信手段將各教育提供機構聯系起來,建立了完備的教育供給體系。在產業大學中,學習產品和教育服務的供給者既可以是大學院校,也可以是圖書館,甚至是各類私營培訓機構。其二,教育對象的職業性。產業大學的受眾以成人和職業群體為主,其學習產品的范圍從基本的職業能力培養到專業技能訓練等一應俱全。產業大學旨在通過有針對性的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其三,教育資本的混合性。產業大學的資本,前期主要由政府公共部門提供,建成后的產業大學積極與私營機構開展合作,甚至接受私營金融機構的投資。由此可見,產業大學既非公立亦非私立,而是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新型教育組織機構。其四,教育資源的市場性。產業大學運用市場營銷策略拉動學習需求,再根據學習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學習課程和學習服務。這種遵循市場導向指引配置教育資源的運作方式,不僅保證了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也使產業大學與教育產業鏈上的各供應商依據市場需要結成了戰略合作伙伴。
英國產業大學致力于以下兩大目標的實現。一是根據學習市場需求提供向全社會開放的教育產品和服務,形成覆蓋整個國家的學習網絡,使人們能享有終生學習的便利,進而提高個人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產業大學借助網絡平臺和學習中心為學習者提供服務。網絡平臺包括產業大學網站和學習指導網站,主要為有電腦能上網的學習者提供政策指導、學位課程的學習及職業培訓課程;學習中心設立在主要街道或人群密集的地方,主要針對沒有電腦或不能上網的學習者,可通過碟片學習相關課程,甚至部分課程配有專門教師指導。二是作為學習者與學習產品提供者之間的中介機構,努力打造完整、有效的教育產業系統。產業大學,一方面,運用市場營銷策略,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在線等手段進行宣傳,充分發掘、刺激學習需求;另一方面,匯聚全社會各教育產品的提供者,開發高質量的學習產品和富有個性化的學習支持服務。產業大學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了教育資源,避免了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憑借規模化經營,降低了教育成本、減輕了學習者的經濟負擔。
英國產業大學的發展得益于民眾終身學習的理念及網絡的普及應用,更歸功于政府重視民眾職業生涯規劃,通過立法、稅收等手段激勵英國民眾接受職業繼續教育及培訓。在英國政府和社會民眾的共同努力下,經過近幾年的運營,英國產業大學實現了學習者數量、課程數量的雙向增長,課程開發和信息科學技術應用的全面跨越式發展。
(二)我國產業學院的緣起及特色
我國“產業學院”起源于廣東省中山市,中山市經濟發展有“一鎮一品”的特色,很多鎮都有其主導產業。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本著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辦學方向,在中山產業集聚地與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共同興辦了沙溪服裝學院、古鎮燈飾學院、南區電梯學院和小欖工商學院。這些學院因對接當地不同鎮的主導產業,而被稱為“產業學院”。這一時期“產業學院”僅僅被視為是一種深層次、立體化、全方位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3]。人們對產業學院的關注多是基于校企合作的視域,即希望通過產業學院辦學促進校企合作,并未將產業學院視為一種辦學組織機構進行深入研究,甚至對于產業學院的內涵人們也存在不同的理解。有學者將產業學院定位為職業技術學院的二級學院或以二級學院機制運作的辦學機構[4]。有的將其作為具有明確產業服務對象以及緊密產學合作關系的職業技術學院類型[5]。還有學者認為產業學院是高等職業院校在與企業深度合作基礎上建立的實踐教學基地[6]。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出臺,開啟了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幕。人們逐漸認識到產業學院的混合所有制特性是促進深度產教融合的關鍵,開始聚焦于從混合所有制視域研究產業學院。同時,各公辦高職院校對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也逐漸廓清了產業學院的內涵,即產業學院是公辦高職院校利用經營性資產和社會資本合辦的,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和產業服務功能,建立現代法人治理模式,實行市場化運作的二級學院或以二級學院機制運作的辦學機構[7]。它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出資主體多元化。產業學院的資產中既有公有資本,也有產業資本。不同所有制資本的混合成為產業學院最本質的特征。二是服務對象產業化。產業學院以服務于特定的產業集群為宗旨,具有明確的產業導向,也由此形成了產業學院不同的專業特色。三是運行機制市場化。產業學院依據市場進行資源配置,根據市場及產業需要調整專業設置、人員配備。緊跟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供需變化,尊重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權是產業學院的運營基礎。四是治理結構法人化。雖然產業學院只是二級學院,但卻吸收借鑒了公司法人治理的精華,實行資本所有權、重大決策權、辦學管理權、監督權的適度分離與相互制衡,這有利于提高決策的民主性、管理的科學性和監督的有效性。
2015年,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將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級學院作為高職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突破口后,產業學院辦學因可操作性強、產業銜接度高、改革糾錯成本低,而被視為高職混合所有制改革最穩妥的方案。產業學院受到各公辦高校混合所有制改革青睞,也形成了較為典型的幾種模式。一是與政府主管部門聯合共建的產業學院。例如,2017年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與深圳大鵬新區管委會共建全國首個社區旅游學院,即大鵬新區社區旅游學院,就社區勞動力轉移、職業技能培訓、社區文化建設等開展合作。此類產業學院在辦學屬性上更多體現了非營利性;在辦學類型上更傾向于職業培訓,尤其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職業培訓為主。二是與行業協會聯合共建的產業學院。例如,福建江夏學院與福建省資產評估協會合作共建資產評估與財務服務產業學院,真正實現教學內容與行業企業的標準同步,教學過程與行業企業的標準對接,人才培養的質量由學校和企業共同評估。此類產業學院參與共建的主體涉及范圍較廣,囊括了政府、行業協會、企業、高職院校等。其中政府往往發揮著重要主導作用。此外,這類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與綜合服務都具有明確的行業指向,體現出鮮明的行業指導特色。三是與行業龍頭企業聯合共建的產業學院。福州職業技術學院與阿里巴巴集團、慧科集團三方聯合成立全國第一所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產業學院——福職阿里巴巴大數據學院,校企雙方共同辦學,共建專業、實訓基地、雙師團隊、大數據教學資源庫,以項目實戰和課證融合的教學模式培養高職特色大數據技術技能型人才。此類產業學院中參與共建的企業多為行業龍頭企業或股份制的集團公司,有雄厚的資金支持和巨大的人才儲備需求。共建雙方往往秉承“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思想。
二、英國產業大學與我國產業學院的比較
英國產業大學與我國產業學院在資本構成、教育內容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但在設立本旨及運營治理方面有所不同。
(一)英國產業大學與我國產業學院的相似之處
英國產業大學與我國產業學院在資本構成上都體現了政府的政策傾斜和公有資本的參與。英國政府將促進國民職業技能提升,構建終身學習型社會作為其重要的職能。產業大學的創辦正是英國政府開發國民技能、發展終身教育的一個重要舉措。因此,產業大學的啟動資金主要由政府出資,政府每年還安排有產業大學的專項發展資金。建成后的產業大學接受私營部門或組織的投資參與,與眾多組織及部門結成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其合作組織或機構包括國家培訓機構、各行業的主要公司和專業機構、工會、行業組織機構、社區、志愿者團體等,甚至私營的金融機構也可以直接投資于諸如委托的新產品開發項目。我國的產業學院由公辦高職院校利用經營性資產與社會資本共同投資創辦。參與產業學院合作辦學的組織或機構主要包括政府及相關部門、行業企業、行業組織及協會。由此可見,英國的產業大學與我國的產業學院在資本構成上都具有混合所有制的特點。公有資本與社會資本的合作經營是兩者相似之處。只是相較而言,英國產業大學參與投資合作的機構更廣泛,呈現出面向社會的開放性特點。不僅覆蓋了整個教育產業,還拓展至宣傳、金融等領域,這也有效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分享及整合。而我國產業學院的合作機構更具有行業性,往往服務于特定的產業集群并且有向產業縱深發展的趨勢,這也有利于產業學院辦出特色。
英國產業大學與我國產業學院在教育內容上都以職業教育為主,致力于提高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增強就業能力。英國產業大學以繼續教育及培訓為主,提供的學習范圍十分廣泛,從基本的聽說讀寫到各種專業技能培訓及商業管理一應俱全,甚至還包括切斯特大學、德比大學等九所注重實踐學習大學的學歷教育。產業大學的重點教育領域包括基本技能、工作場所的信息和通信技術、中小企業領域及汽車零部件、多媒體產業、環境技術與服務、批發與零售商業等部門。英國產業大學授課方式以網絡遠程教育為主,開發的課程注重實用性而非系統性與完整性,以適應崗位的需求和社會的巨變。為保證課程質量,產業大學利用整體性優勢,建立了與英國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和質量評價體系,學員學習相關課程不僅可以增加知識還可以獲得職業資格,增加就業機會。我國產業學院以學歷教育為主,輔之以對接特定產業或企業的人員進修、行業資格培訓等。產業學院的相關課程主要采用面授及實習、實訓的方式,沿襲了學歷教育的系統性、完整性,兼顧課程的實用性。由于側重學歷教育,產業學院的課程評價較多沿襲了本科教育的質量評價方法,尚未建立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的質量評價體系。學員完成相關課程后可獲得大學??莆膽{,而非國家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綜合而言,英國產業大學與我國產業學院都以職業教育為主,但兩者在課程性質、授課方式、課(程)證(書)合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
(二)英國產業大學與我國產業學院的不同之處
英國產業大學與我國產業學院在創立的背景及宗旨方面有著較大的不同。英國產業大學是英國政府及民眾在終身教育理念下,為促進成年人繼續學習,尤其是繼續提高職業技能水平而搭建的推行開放教育和遠距離學習的組織。在創辦產業大學之前英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與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相關的政策法規,如《學習時代》綠皮書、《學習成功》白皮書、《學習與技能法》等;實施了個人學習賬戶制,對學習者給予財政上的支持;建立了開放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體系;英國政府通過政策法規、財政支持、資格證書設立為產業大學的創辦營造了學習型社會的氛圍。民間和政府的教育組織機構則通過資源的共享與整合為產業大學的發展提供了持久的智力支撐。因此,英國產業大學是在政府和各教育組織機構共同努力下借助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而發展起來的。我國產業學院是為了促進產教深度融合,破解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積極性不高,源動力缺乏的瓶頸問題而興起的產學合作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的辦學組織形式。產業學院的緣起蘊含以下前提條件:一是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日益認識到技能型人才培養需要行業企業的參與和支持。二是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經濟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的深入,為產業學院混合所有制辦學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創新源泉。三是改革開放40年,許多企業完成了早期資本積累,具備了履行社會責任及參與培訓員工的資金能力。四是伴隨著產業升級的發展,產業集群作為區域經濟專業化發展模式普遍盛行,企業對高端產業人才需求趨勢旺盛。五是政府為緩解高等教育辦學投入不足的壓力,在宏觀層面對產業學院混合所有制辦學給予政策支持。由此可見,我國產業學院是在高職人才培養理念轉變后,以混合所有制辦學為楔入點,在政府的支持和行業企業的共同參與下發展起來的。
英國產業大學與我國產業學院在治理運營方面呈現出風格迥異的發展態勢。英國產業大學的管理分為總部、管理中心、學習中心三級管理。其組織機構包括首席執行官(負責整個公司的運營情況和協調各個部門的工作)、副總裁(負責制定策略和計劃及聯系各個股東之間的關系),以及財務部、產品和市場部、人力資源開發部、技術部、運營部、商業開發部等各部門。產業大學各職能部門之間各有分工,各司其職,相互協作又相互制約。這樣既保證產業大學運營的效率,也方便產業大學的管理。我國產業學院作為高職院?;旌纤兄妻k學的二級學院或以二級學院機制運作的辦學機構,在治理模式上借鑒了公司法人治理的精髓,注重多元治理的制度設計,實行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分權制衡原則。產業學院的決策權由董事會(理事會)行使,院長的任免、章程的修改,預決算的審核等重大事項均由董事會決定。董事會成員組成及人選由各出資方協商確定,包括政府主管部門的代表、社會資本代表、企業代表、教職工代表、院長或書記等都可成為董事會成員;產業學院日常行政事務執行權由院長行使。院長由董事會任免,對董事會負責,在董事會授權范圍內全面主持產業學院的各項教學、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產業學院監督權主要由教職工代表大會及紀委、學術委員會等組織共同行使,其中教職工代表大會對產業學院的各項工作進行全面監督,是監督權行使的核心。紀委主要負責反貪腐監督,學術委員會主要負責學術監督。由此可見,我國產業學院的治理結構體現了資產所有權與教育經營權的分離,凸顯了教育經營權與事務監督權的制衡。決策、執行和監督分權制衡的制度設計有效地防止了“內部人控制”的集權弊端。
三、英國產業大學對我國產業學院的啟示
產業大學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英國家喻戶曉的學習平臺和新型教育組織。英國產業大學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產業學院的發展具有如下啟示。
(一)重視職業技術教育是產業學院發展的前提
英國產業大學的發展是建立在英國政府及民眾對終身學習,尤其是終身提高職業技能型學習格外重視的基礎之上的。這種理念大大刺激了民眾旺盛的學習需求,也為產業大學提供了發展沃土。我國高等教育雖然確立了學術科研教育體系與職業技術教育體系雙向并立地位,但囿于傳統“重學術、輕技能”觀念的影響,職業技術教育長期不被重視。政府在教育資金總體有限的情況下,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難免捉襟見肘;民眾受傳統觀念影響,在教育選擇上也不會傾向于職業技術教育,甚至對職業技術教育存在一定歧視,這極大地制約了高等職業院校的發展。雖然伴隨著我國產業升級的發展,社會對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加,為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契機。但歸根結底,只有民眾轉變觀念,關注職業技術教育,重視自身職業技能的持續學習與提升,職業技術教育才有廣闊發展空間,作為職業技術教育體制創新組織形式的產業學院才有持續發展的可能。因此,社會重視職業技術教育,產業學院的發展才不會成為無本之木。
(二)發揮校企合作優勢是產業學院發展的基礎
英國產業大學是實行公司化運作的教育產業,它將產業化運營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英國產業大學本身不提供教育內容而是充當了眾多教育組織的代理機構,為此,產業大學與眾多政府或民間教育組織機構結成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正如學者所說,產業大學將致力于終身教育的各不相同利益集團聚集在一起,組成一個更加完整的、連貫的而有效的整體[8]。資源整合共享促成了產業大學的發展,也保證了各合作方的獲益。我國高職院校在長期辦學實踐中逐漸認識到,校企合作是現代職業教育的根本屬性[9]。高職院校迫切希望推進校企合作,但企業囿于教育的公益性,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不足。產業學院以資本的混合破解了校企合作的瓶頸問題,推進了深度產教融合的發展。但資本混合只是深度產教融合的基礎,更重要的是通過資本混合促成校企雙方形成“命運共同體”。在產業學院辦學過程中,校企雙方有著不同的優勢資源與治理特色。例如,院校可為產業學院的發展提供師資與智力支持;企業可為產業學院的發展提供資本與職業崗位。產業學院只有做到“資本混合、資源整合”,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整體優勢,才有長久發展的堅實基礎。
(三)開發市場導向課程是產業學院發展的根本
英國產業大學的課程可謂包羅萬象,內容涉及各行各業,滿足了不同行業領域勞動者繼續學習知識、提升技能的需要。產業大學為保證課程的實用性,在課程開發時非常重視前期市場調研,還為此專設了市場調查組,負責市場分析及前景預測。產業大學根據市場調研及時調整課程設置、更新課程內容,滿足學習者的需要。產業大學的課程設置給我國產業學院課程開發提供了范例。過去我國高職院校課程開發較多沿襲了學術研究型本科院校的思路,即先考慮學校要求,再確立專業要求,最后分解課程要求。這類課程體系培養的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高技能崗位的需求。在我國產業升級進程加速、對技能人才要求不斷升級的背景下,產業學院應效仿英國產業大學,努力開發以市場為導向的課程。其課程開發應遵循以下思路,即先考慮市場(崗位)需要,再確立課程要求,最后聚合專業要求。唯有遵循市場導向開發課程,注重市場的需求情況和課程的技能性與實用性,才能保證課程具有強大生命力,產業學院也才能據此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立穩腳跟。
(四)吸引多方資本投入是產業學院發展的源泉
充足的經費支持是英國產業大學迅速發展的前提條件。英國政府采用劃撥啟動資金、專項經費支持、個人學習賬戶補貼、企業稅收減免等多種方式向產業大學注資。民間教育組織和機構紛紛加盟產業大學,甚至私營金融機構也可以向產業大學相關項目投資,而產業大學保證各合作者都能從產業大學獲益,更激發了合作者的合作熱情。英國產業大學多樣的籌資途徑和眾多的合作伙伴促使其迅速發展為家喻戶曉的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教育品牌。我國產業學院雖然也有公有資本和社會資本的混合注入,但政府出資多為財政撥款或稅收減免,注資方式單一,也缺少持續注資的可能;而社會資本的投入往往局限于行業協會和數量有限的合作企業。在現有法律層面,產業學院無法向投資者分配收益,極大地限制了投資者的注資熱情。所以,產業學院無論是注資者的數量還是資本的數量都十分有限。產業學院要獲得長久發展的資金源泉,必須從吸引多方資本投入入手,讓政府意識到扶持產業學院是其職責,讓企業認識到投資產業學院能從中獲益,進而形成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產業學院全新辦學格局。
(五)實行課程證書融通是產業學院發展的方向
英國產業大學眾多課程都同英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簡稱NVQ)的認證相聯系。英國的NVQ制度包含5個級別,涵蓋了所有職業從新手到高級管理人員的全部知識和技能層次。英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是英國勞動者從事某一職業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的證明,也是其求職及升遷的資格證,更是企業招錄員工的重要依據。產業大學的課程學習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認證相聯系,保證了課程學習的“含金量”,激發了民眾課程學習的內生動力。我國產業學院的課程大多還未與國家職業資格認證掛鉤,學員完成課程學習后只能獲得大專學歷證書,在勞動力就業市場上毫無優勢可言,這也導致了社會對高職教育認可度不高。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規定,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如果產業學院的課程學習與國家職業資格認證相融通,學員通過課程學習不僅能取得學歷證書,還能收獲實用的資格證書。這將大大提高產業學院學員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也將大幅提升產業學院的社會認可度。因此,實現課(程)證(書)融通,是未來產業學院發展的大方向。
參考文獻:
[1][5]邵慶祥.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業學院辦學模式理論及實踐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9(4):44-47.
[2]洪明.英國終身學習的新變革──“產業大學”的理念與實踐[J].比較教育研究,2001(4):18-19.
[3]李寶銀,陳荔,陳美榮.轉型發展中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業學院建設探究[J].教育評論,2017(12):3-6.
[4]李寶銀,湯鳳蓮,鄭細鳴.產業學院的功能設計與運行模式[J].教育評論,2015(11):3-6.
[6]徐秋兒.產業學院:高職院校實施工學結合的有效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07(10):72-73.
[7]張艷芳,雷世平.論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內涵、地位及屬性[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4):50-55.
[8]黃丹青.英國產業大學的發展及其特色[J].中國電化教育,2001(8):55-57.
[9]歐陽恩劍.論現代職業教育視閾下我國校企合作基本法律制度[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6):13-19.
(責任編輯:張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