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燁
【摘 要】本文研究了印度電影《調音師》的敘事與文化特性。通過檢視《調音師》的敘事技巧,探討了視點和聽點對懸念機制的影響與塑造,并在此基礎上闡釋了影片在內容和形式上對中國電影改編敘事形成的啟示。本文提出,中國電影應當借鑒近年來印度優秀影片在類型化和本土化上取得的成就,打造出融入優秀中國文化元素的類型電影。
【關鍵詞】本土化;懸疑;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2-0067-01
近年來,跨國別、跨文化的電影改編層出不窮,很多改編影片在對原作進行本土化改造時,增添了許多頗具癥候性的本土元素,令改編呈現出有別于原著的耳目一新的敘事特征。2019年4月初,由印度導演斯里蘭姆·拉格萬執導的電影《調音師》在中國大陸上映,取得了首周票房9104.4萬、累計票房3.24億的傲人成績。影片憑借扣人心弦的懸疑敘事,張弛開闊的視聽意象和對人性欲念的深度挖掘,打破了印度影片“載歌載舞”的既有印象,使之成為近年來繼《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之后又一受中國觀眾喜愛的印度影片。本文將從本土化改造、懸疑敘事與文化傳播三個角度來探尋本片的藝術特點。
一、本土化改造:次要人物與次要情節的隱喻
印度電影《調音師》的原作是獲得法國戛納電影節最佳短片獎的同名法國短片。印度改編版承襲了原作的主線情節,增加了故事的次要人物及次要情節,講述了一個在鋼琴大賽中失利的鋼琴師利欲熏心,利用大眾對弱勢人群的同情心,假裝盲人從而賺取更多小費,直到某天意外在一位貴客家目睹命案,導致自己命懸一線的故事。在增加了嶄新的情節序列之后,影片時長也由原作中的14分鐘延長至2小時19分鐘。
法國原版的情節序列可分成兩大段落:(一)調音師向雇主闡明裝瞎的好處;(二)調音師目睹殺人現場并無法脫身。而印度版經過情節的推演和延伸后可以分為五個段落:裝瞎的鋼琴師男主角與女友蘇菲從相識、戀愛到分手;男主角目睹兇案現場后為了明哲保身而三緘其口;男主角被兇手西米及其奸夫(警察局長)傷害致瞎并誤入“器官”移植地下診所;男主角巧用地下診所展開復仇,最終使壞人得到懲戒;男主角與女友蘇菲在歐洲重逢。增添的段落融合了印度的歌舞傳統、宗教信仰及本土化社會現實,為觀眾呈現出懸疑之外的當下印度社會縮影,并探索了人性的欲念、懲戒、果報與救贖。
在對人物的刻畫上,印度版《調音師》采用了“一黑到底”的人物塑造方式,隨著劇情的遞進,每個人物的欲念、陰暗、暴戾和貪婪都以反轉的形式浮出水面:出軌的妻子、濫用公權的警察、偷窺并交易他人隱私的小孩、販賣器官的醫生以及尋找內臟“貨源”的小販。這些人物充分揭示出整個社會倫理的隕落與崩壞。就連看似善良的主角女友氣極一時竟也說出摘掉出軌妻子眼睛的話語,而一直“被侮辱和被傷害”的鋼琴師主人公阿卡什為了明哲保身選擇三緘其口,觀眾“怒其不作為”并對他的悲慘境遇充分共情之后,他卻在影片最后一刻用手杖打飛腳下的易拉罐,暗示其并未失明,將觀眾的共情徹底粉碎。
在印度改編版中,導演對主角阿卡什的人物設計延續了法國原作主角的自私膽小與明哲保身等性格特征之外,還運用了一系列情節的遞進來深化展現這一性格特征導致的嚴重后果。假扮盲人的主人公在警察局面對偽造的證人聲明時,選擇了沉默;在“看到”兇手將證人老太太推下樓時視而不見;最后在醫生的汽車里,在面對醫生非法買賣人體器官的行為時,仍然保持緘默。男主在片中的三次沉默揭露了他假裝眼盲實則心盲的事實。而最終,主人公的眼睛被兇手弄瞎,為自己先前的沉默付出了失明的代價。
影片中新增的次要人物不僅協助主人公推動情節的發展,還揭示了主題與創作者的觀念。在法國原作中,由于篇幅限制無法交代更多的信息。而在印度改編版中則增添了許多人物信息。死去的丈夫是知名影星普拉默,為人善良和藹又富有同情心,而女主角是一心想當演員但心狠手辣的西米。她與丈夫的生活條件優越,但年齡差距較大。在結婚紀念日當天男主人為給女主人驚喜,卻發現女主人與警察局長通奸而被后者殺死。
其他增添的次要人物包括與女主人通奸的警察局長曼諾拉、熱衷于偷拍他人隱私的小孩、販賣器官的醫生、小販、男主的女友。次要人物的添加延長了故事的情節,并為其改編的本土化提供了操作空間。從原版給人以單一的懸疑沖擊擴展到以豐富的情節細節揭露人性中的“惡”,使觀眾在體驗緊張刺激的懸疑時,也進行了對人性的思考,達到了電影對現實的反諷。這些人物背景信息的添加有效地呈現出印度貧富差距、警局內部罔顧法律,表現出豐富的現實圖景,從而突破原作的空間廣度并有效地與印度社會現實對接。
在次要人物的設計上,導演運用了類比隱喻的手法。片中的每個人物都被塑造為“盲人”。影片男主角阿卡什的女友蘇菲是輿論的傀儡,她對所見所聞深信不疑,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片中阿卡什的幾次破綻都足以引起蘇菲的懷疑,但蘇菲絲毫沒有留意。如蘇菲第一次送阿卡什去餐廳演奏時,阿卡什能夠準確無誤地接過頭盔;在餐廳走廊阿卡什盯著素描畫看;在看電影時阿卡什能精準地吃到蘇菲手中的爆米花。而在影片結尾處兩人在歐洲偶遇重逢時,蘇菲再一次不假思索地相信了阿卡什敘述的悲慘遭遇。蘇菲這類人物隱喻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人:毫無主見,也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空有善心卻只能任由他人擺布而并不自知,是對生活真相缺乏洞見的“真盲人”。
影片中的小男孩為賺錢故意絆倒男主角,偷拍他并販賣給其他人。而當他看到阿卡什的眼睛真的被毒瞎后卻選擇了離開。小男孩的冷漠與對正義的“主動性屏蔽”和他的外形和年齡極不相符,諷刺意味明顯。小男孩的人物設定旨在諷刺當今部分媒體的態度。即他們樂于捉弄弱勢群體,竊取他人隱私,報道八卦信息,以謀求自身利益。而當人們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小男孩/媒體無利可圖便選擇視而不見、置若罔聞,是“主動失明”的“假盲人”。
四、對中國電影的改編啟示
本片延續了法國原作影片《調音師》的懸疑基調,在其基礎上依據跌宕起伏的反轉劇情在中國獲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贏。這樣的敘事方式契合了受網絡影響的年輕一代對高效率敘事和懸疑反轉的期待需求。影片在人物設計上告別高大全的形象,展現了一幅印度的“清明上河圖”,拉近了影片人物與現實觀眾的距離。
全球化進程下的印度電影繼承了古典好萊塢時期類型電影的模式和結構,成功將印度當代諸多的社會現實問題包裹進懸疑類型電影的敘事框架中,對社會現實針砭時弊,通過結構叩問人性,展現本土價值觀、社會觀和果報等亙古不變的永恒主題。
印度電影討論宗教、腐敗、教育、性別歧視等現實問題,有非常明確的價值輸出意識,很多電影都具有現實教育意義。[8]對于中國電影的發展來講,印度電影成熟的敘事,以及完成度較高的制作水準,應當成為中國電影學習的榜樣。中國電影應當學習印度電影的敘事轉化技巧,將社會問題包裹在假定性情境中,通過情節的引人入勝和跌宕起伏,巧妙傳遞價值觀念和文化觀念,并討論一些普羅大眾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困境。
同時,印度電影通過加入民族文化元素來展現印度奇觀,這方面也值得中國電影市場借鑒。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觀眾也迫切需要在中國電影中尋求精神愉悅和文化自信。中國電影應當融入更多優秀獨特的中國文化元素,通過觀眾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增加對影片的認同感,通過電影增強民族凝聚力,傳遞出普世的積極正能量。
參考文獻:
[1]參見[美]查.德里《論懸念驚險電影》,王義國譯,《世界電影》雜志,1992年第6期,第5頁.
[2]參見姚睿:《<八月>:轉型期記憶的文獻標本》,《電影藝術》雜志2017年第3期,第55頁.
[3][英]吉爾·內爾姆斯主編:《電影研究導論》(插圖第4版),李小剛譯,第88頁,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2013年11月第一版.
[4]晉輝編著.一生必知的世界名人:60位必知的世界美術大師[M],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2012年6月版,第149頁.
[5]汪許瑩.當代印度電影中的宗教表達,南大戲劇論叢,2015年第2期,第149-157頁.
[6]參見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9%BF%E5%A9%86/1527127?fr=aladdin.
[7]陳雪飛.歌舞敘事:“新概念印度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策略,《當代電影》雜志,2019年第5期,第171-173頁.
[8]李亞,付筱茵.印度電影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中國電影市場》雜志,2018年第8期,第24-26頁.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電影“IP”的改編敘事研究》(16CC152)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孫 燁,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