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摘 要】《鐵皮鼓》是由德國著名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改編并執導格拉斯的同名小說《鐵皮鼓》(“但澤三部曲”的第一部)而成的電影。該電影講述了奧斯卡三歲時目睹了成年人世界的丑惡,即母親與舅舅偷情,造成了奧斯卡的心理創傷,為了逃避這個成年人的世界,所以通過選擇拒絕長大來反抗這個丑陋的世界,反抗其父母以及舅舅,反戰即反納粹黨的暴行,逃避個人情感的個人反抗史。通過格拉斯對《鐵皮鼓》中主角奧斯卡的描述和故事發生的背景,本文主要將從戰爭創傷和Bowen家庭系統理論來分析《鐵皮鼓》中的主人公奧斯卡。
【關鍵詞】創傷理論;戰爭創傷;家庭創傷;《鐵皮鼓》;奧斯卡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2-0079-02
《鐵皮鼓》中包含了三篇故事內容,每一章都以主人公奧斯卡·馬采拉特為敘述者。在奧斯卡三歲生日時,發現母親與父親關系如履薄冰,并且與自己“勝似父子關系”的舅舅和母親偷情,看到了大人世界的黑暗,為了逃避成為大人,通過“有意識”地跌落樓梯,讓他的“夢想”得以實現。雖失去了可以長大的身體,但其心靈和智力卻遠高于同齡人,并且通過擊鼓以及吶喊的方式去反抗他自身的無力感和世界的黑暗。奧斯卡的母親因怕事情暴露,選擇了自殺,他的父親阿爾弗萊德·馬采拉特將他接回了家里,他父親參加了納粹黨,還給他請了個女傭,并且父子倆都與女傭發生了關系,后來女傭生了一個孩子,奧斯卡認為是“自己的”。
一、時代背景下的戰爭創傷
《鐵皮鼓》這部小說的時代背景時間是從1899年到1946年。1933年納粹黨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后,納粹黨在但澤占了上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納粹黨采取殘忍的軍事行動,包括納粹黨的安樂死計劃(把精神病患者、癡呆兒童等病人作為“不值得活的生命”予以消滅),在集中營煤氣室屠殺猶太人。經歷了十幾年的恐怖統治后,在1944年以軍官暗殺希特勒的“七·二零”事件,以及戰后納粹被驅逐為結束點。[1]
小說中反映納粹黨對猶太人實施暴行的一個片段是對奧斯卡極好的賓館住宿樓下的小雜貨店的老板馬科斯,他是一名猶太人,當納粹在但澤橫行時,他并沒有做任何反對納粹的事情,就被納粹黨殘忍殺害了,死后家里還被納粹黨砸了。奧斯卡目睹了這一幕,閉上了自己的眼睛。奧斯卡用雙手擋住自己眼睛的這一舉動,透漏出他對戰爭的厭惡。通過奧斯卡年少的視角敘述了這一段故事,從側面直觀地表現了二戰時期德國納粹黨對猶太人的迫害。
從奧斯卡兩個“父親”的黨派對比,來表現戰爭的殘酷以及兩者的遭遇,并且兩者的死亡都是奧斯卡親眼所見。“父親”馬采拉特經不起蠱惑,很快便加入了納粹黨,并當上一名沖鋒隊小隊長,因此每天暗暗自喜; 而他的舅舅布朗斯基因為在波德戰爭期間參與了一個反抗納粹的波蘭郵電局的戰爭,后來被納粹處死。而奧斯卡的“父親”因為參加了納粹黨,在蘇軍反攻納粹時,為了掩蓋身份,急忙將納粹黨的帽徽扔掉,卻被奧斯卡揀起,重新遞到他的手里,他的“父親”匆忙地將帽徽塞進嘴里,卻被別針卡住了喉嚨,最終被蘇軍擊斃,這是以諷刺的手法寫奧斯卡“父親”的結局。
君特·格拉斯在其小說《鐵皮鼓》中,通過奧斯卡的視角來敘述,從見證者的角度描寫了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的各種事件:納粹大規模閱兵,殘殺猶太人,戰爭炮火的無情等。奧斯卡目睹了父輩的三角戀,親身經歷了波蘭郵局保衛戰,跟隨馬戲團到戰爭西線進行勞軍慰問演出,目睹了士兵對修女的殘忍屠殺。 這一幕幕都是以戰時德國小市民的真實生活為中心,從小市民的角度去觀察、分析戰爭中的種種丑惡現象,廣泛地反映當時戰爭中的生活,表達了對戰爭的厭惡之情,并具有一定的反思戰爭的意義。[2]
格拉斯通過奧斯卡的視角,寫出自己在兒童和青年時期在德國正值納粹統治時期時自己的感受和所見所聞。格拉斯參加過希特勒少年團和青年團,未能中學畢業,而后又被卷進戰爭,充當了法西斯的炮灰。他經歷了德國黑暗時期,對戰爭有陰影,并充滿了厭惡,這些促使他成了一個立場堅定的和平主義者。格拉斯通過創作小說的方式來表達戰爭的殘忍性,以及對其舒緩戰后創傷有幫助。
二、混亂倫理下的家庭創傷
(一)世代延續的家庭缺失問題
奧斯卡的家庭問題是極其混亂的,父親不是父親,舅舅不是舅舅,弟弟不是弟弟。他的家庭問題追溯其源,可以追溯到奧斯卡的外祖母,他的外祖母戲劇性地認識了他的外祖父—一個縱火犯。而在奧斯卡的母親出生不久,他的外祖父已經被發現了,然后跳湖離開了,至此再也沒有回來過。奧斯卡外祖父的無責任感,以及對家庭的缺失,導致奧斯卡的母親從小就缺少父愛,因此他的母親會對表弟產生超出親人范疇的情感,并且一錯再錯。
奧斯卡則是因為不小心看破了母親與“舅舅”之間的事情,覺得成人的世界是黑暗的,所以他選擇從閣樓上跌落下去,讓自己不再長大。母親因這種背德感而選擇自殺,奧斯卡對其前因后果一清二楚,目睹了母親的死亡,從此失去了母親的愛護。奧斯卡對母愛是極其渴望的,所以后來和女傭也是其“養母”的馬麗婭發生了關系。奧斯卡的兩個“父親”,名義上的父親對他幾乎不管不問,實際上的父親又是自己的“舅舅”,不能完全取代父親的位置,所以奧斯卡也一直處于“無父”狀態。世代延續的家庭缺失問題讓奧斯卡遭受了不小的家庭創傷,讓其對家庭的概念缺失,對家庭生活失望、甚至絕望。[3]
(二)通過Bowen家庭理論分析奧斯卡的行為
從這件事可以發現《Bowen家庭系統理論之八大概念》其中的“情緒切割”,情緒切割是一種分離、孤立、撤退、逃離的過程,或者是否認家庭的重要性。“當與父母緊密生活時,未解決的情緒依附會透過自我否認與自我孤立的內在操作來表現,或者透過逃離父母,或者透過情感上的隔閡,或者同時結合情感上的隔離與距離上的疏遠。過去情緒切割越強烈,越可能在自己的婚姻中,有比父母親更極端的家庭問題,也越可能使自己的小孩會比他有更強烈的切割。這些過程的強烈情緒會產生許多變化,而情緒切割是處理這些變化的方式。”通過Bowen家庭理論來看:其一,奧斯卡的情緒切割比他的父母親都要強烈,通過不想長大的方式來逃避,與其父親的關系逐漸疏遠;其二,否認家庭的重要性,所以后期會親手害死自己名義上的父親,目睹舅舅的慘死。奧斯卡自己名義上的父親從來不關心他并與其有著沖突,自己的親生父親卻是名義上的舅舅,這對奧斯卡而言,他其實處于“無父”的狀態,家庭功能上的缺失造成了奧斯卡的家庭創傷,他對家庭責任感沒有清楚的定義,所以會和繼母發生關系并生下孩子,甚至明知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撫養,好像與自己無關。
三、結語
痛苦的經歷給奧斯卡的生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因為二戰,奧斯卡在這場戰役中失去了兩個“父親”、朋友、愛人,親身經歷了戰場上殘忍黑暗的一面,對奧斯卡造成了永不愈合的創傷。戰爭的創傷讓奧斯卡對戰場充滿了厭惡,并且之后他離開了戰場,回到了家里,發現自己名義上的父親參加了納粹黨,加深了對自己父親的憎恨之感。因為奧斯卡家庭混亂的問題,奧斯卡在發現了成人世界的黑暗后以及家庭關系的缺失,導致奧斯卡的情緒切割嚴重并且否認家庭的重要性及意義,奧斯卡在自己選擇戀愛的時候也產生了巨大問題。家庭的創傷造成了他不相信家庭關系,和自己的繼母發生了關系,生下了自己的兒子。只因其不喜歡玩鐵皮鼓,就將其拋棄了。影片表現主題時大量采用荒誕離奇的表現手法,寫出了作者對于二戰時期人性的懷疑和反思,但是其中不免流露出作者對于未來的困惑。
參考文獻:
[1]Bowen,M. Theory in the Practice of psychotherapy [J], Family Therapy: Theory and Practice,1976(4): 42-90
[2]陳會力.“罪”·救贖·迷失——電影《鐵皮鼓》的另一種解讀[J].電影文學,2009(01):75-76.
[3]許逸含,殷姝瑤,南楠.聯邦德國文學界對二戰的反思[J].安徽文學,2017(02):159-160.
作者簡介:李 妍(1996-),女,漢族,遼寧大連人,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