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琴
摘要:隨著相應政策的頒布與使用,新審計準則逐漸深入到各企業發展中,這也為企業審計實務的開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從新審計準則的基本特點出發,根據實際情況,對其中存在的不足進行適當分析。同時從業務承接、計劃編制、程序實施、審計報告幾個方面,對新審計準則與審計實務的關系作出詳細闡述。并適時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以此從根本上提升我國審計實務的質量。
關鍵詞:新審計;準則;審計實務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具體的經營方式及審計方法等均發生了一定變化。在此背景下,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中存在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對企業整體發展與審計工作的進行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在此背景下,有關人員應加強審計模式的創新,適時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
一、新審計準則的特點
首先,新審計準則的出現使得審計工作內容及范圍更加明確,有利于企業內部形成完整的審計管理體系。新審計準則中對原有中國注冊師獨立審計準則體系進行了有效調整,轉變成為“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體系”。此準則體系涉及到的內容復雜多樣,主要包括鑒證業務準則、質量控制準則、其他服務準則等。同時又將其中的鑒證業務準則進行細化分解,包括審計、審閱等。其次,在新審計準則出臺后,原有審計準則具備了更高的科學性與邏輯性。新審計準則的編號主要使用了四位數,例如1表示審計準則,2表示審閱準則,3表示其他業務準則,4表示有關服務準則,5表示審計結果[1]。利用此種編號方式對各準則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明確的劃分,促使其更具邏輯性與合理性,彌補了傳統審計準則中存在的不足。
再次,新審計準則明確了具體的執業責任。在新審計準則的使用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單獨的非審計業務準則,在合理劃分相應職責的基礎上,為整體審計工作的開展提供的良好保證。此外,新審計模式中具有較強的風險導向作用。傳統的審計準則主要利用審計風險模型,此模型體現的為傳統風險導向審計。而新審計準則則與其存在著顯著差異,強調將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作為主導。在審計過程中,通過對新審計準則的使用,可以將相應風險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根據相應研究顯示,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指出,在審計工作開展階段內,要想對財務報表進行有效評估,首要工作即為評估報錯風險。這就需要相關會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將評估重大報錯風險作為工作重心。在給予審計程序充分關注的同時,強化對審計風險的控制。
最后,在我國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新興行業發展的速度逐漸加快。尤其是在競爭逐漸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部分企業為了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開始嘗試進行高風險經濟活動。此類業務的出現能夠對企業財務報表產生直接影響。因而在審計期間,有關人員應重視這一點,對其中存在的風險進行精準控制。同時由于受到其他方面因素的影響,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無法進行全面的風險把控,因而需要合理使用相關準則,對其行為進行具體指導。例如新審計準則中添加了其他有關準則,如《電子商務對財務報表審計的影響準則》等,以此為實際工作提供有效指導。
在新審計準則的使用下,相應體系對審計實務產生了明顯影響。其所采用的主要模式為現代風險導向模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就意味著審計重心將由傳統的審計測試逐漸轉變成為風險評估。
二、新審計準則對審計實務的影響
(一)計劃編制
在新審計準則的指導下,會計師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務必明確審計方向,對企業內部存在的風險及隱患有一個全面的掌握。在正式審計進行前,應根據企業實際發展情況,結合可能對審計工作質量產生影響的因素,推出一套可行的計劃。同時將其以書面報告的形式呈現出來,在此過程中應注重與相應經營人員與管理人員的有效交流,確保審計方案的可行性與科學性。在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應對內部管理人員進行嚴格監管,從各個環節入手,切實提升審計工作的質量及效率。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應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處理,避免出現徇私舞弊等行為。
通常情況下,企業審計工作主要由專業會計師負責,相關會計師在接受委托前,對應企業應從其專業素養入手,對其工作能力及責任意識等有一個全面了解。而專業會計師則應對審計單位的日常工作情況進行有效調查,結合其實際發展情況作出正確決策。相對于以往的審計準則而言,新的審計準則對審計業務約定書中的相關內容作出了一定調整,在明確指出雙方應負責任的同時,對審計工作進行適當改進。此種模式下,會計師可根據不同客戶采取針對性措施,不斷強化會計師與客戶的良好溝通,共同商議后續審計工作的開展。
基于此,在審計工作開展期間,有關部門及管理人員應不斷完善新審計準則的制定機制。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重視與國際市場的接軌,避免出現經濟糾紛情況。總的來說,審計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企業年度工作目標、工作思路,計劃編制原則及參照依據。同時還包含審計計劃的確定范圍、具體方法,審計項目執行順序、基本情況、審計類型、計劃實際時間等。其中審計類型基本上可分為經濟責任審計、工程項目審計、財務收支審計、內控審計、專項審計等。
(二)工作進行
新審計準則在原有審計部準則的基礎上,展開了有效創新,對當前階段內實際工作的開展提出了具體化建議[3]。其主要強調工作人員在審計過程中的工作重點,促使有關人員重視審計程序與相應企業間的關聯性,同時強調對其中風險的把控。新審計準則下的審計工作內容為風險評估,也是相關工作開展的基本方向[2]。要求相應工作人員嚴格遵循規章流程,逐步突破傳統審計工作模式的局限,針對企業中重要事件及相關項目信息等,實行程序性的審查。在審計工作結束后,需要審計人員根據已經收集到的各項數據信息,結合審計數據一起,推出有效合理的審計報告。而后將其呈現給有關部門及人員。在具體工作開展階段內,審計人員需根據自身專業知識,針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建議。
例如,某建筑工程股份公司曾在審計實務規定中明確指出,在獲取審計證據時應注意一系列相關因素。包括證據獲取途徑、審計風險、堅持成本效益原則等。以此突出審計工作重點,方便后續工作的開展。
對此,有關企業應不斷強化對財務管理工作的控制,為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有效實施提供堅實保障。管理人員及經營者應加強交流與合作,逐步建立并健全財務管理體制,從根本上提升企業內部員工的資源控制意識[4]。高層管理人員應堅持正確的管理觀念,引導內部員工加強自身專業知識的學習,切實提高知識文化修養。在充分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在此階段內,企業可定期舉行相關培訓,確保各員工能夠明確自身職責范圍。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當代,公眾工作及生活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在此背景下,企業應積極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創新審計模式,努力在最大限度上發揮出科學技術的作用。在審計工作開展時,企業可根據自身發展實際情況,采用科學適當的科技軟件,對企業數據信息進行有效管理[5]。通過信息技術的融入,可以大幅提升信息收集與處理的速度,從整體上提高了工作效率。相對于傳統的工作模式而言,能夠較好的節省人力資源,降低成本支出。
三、結論
綜上所述,新審計準則將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做基礎,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及連續性,對審計實務有著較強的指導意義。從其本質上而言,審計屬于一種經濟控制過程,這就意味著此工作的長遠性。基于此,有關人員應明確意識到此項工作的特殊性,加大管理力度,從根本上促進我國審計實務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袁旭,于航.淺談新審計準則對審計實務的影響[J].現代商業,2018 (16):133-134
[2]王妍.新審計準則理念變革對審計實務的影響[J].中外企業家,2017 (30):114+116
[3]蔡利.新審計準則的實施對審計實務的四大影響[J].現代商業,2013 (23):195
[4]吳爽.論新審計準則的特點及對審計實務的影響[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13 (14):45-49.
[5]王越豪.新審計準則體系的特點及其對審計實務的影響[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6 (3):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