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
摘要:現如今,綠色發展已成為全球的共識,大同市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長期以來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為此,通過綠色金融體系建設,促進綠色產業發展,助推經濟轉型升級,對于實現大同市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有重要意義。論文利用SWOT分析,剖析了大同市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的優勢基礎與現實障礙,并從政策制度、微觀主體、中介體系和金融產品四個維度提出了相關建議,從而助推大同市綠色金融體系建設。
關鍵詞:綠色金融;SWOT分析;政策建議;大同市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然而產能過剩、資源浪費等供給側方面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隨著我國進入新常態,環境因素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一旦經濟發展超過了環境的承受能力,將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非常沉重的打擊。特別是對于大同市這樣的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如何擺脫對于資源開采的路徑依賴,實現轉型發展,是一個重大的命題。在全球都推進綠色金融的浪潮中,大同市也在邁出堅實的腳步。論文利用 SWOT分析法,對大同市的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的優勢與劣勢、機遇和威脅四個維度進行剖析,從而為大同市國家綠色金融創新試驗區的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建議。
一、優勢分析
(一)綠色金融產品不斷豐富
隨著綠色金融上升為一項國家戰略,國內的金融機構也紛紛涉足綠色金融。綠色產業在我國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預計2015~2020 年,綠色產業每年的融資需求大約為2.9萬億元,共計約為17.4億元,綠色金融大有可為。目前,大同市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和綠色銀行上都作出一定的探索,為大同市的綠色金融體系的建設奠定了基礎。綠色信貸方面,以工商銀行大同分行為代表的各家銀行為風電、光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信貸支持,助力大同市能源革命轉型發展。綠色債券方面,借助“大同市國際綠債研討會”,積極與倫敦證交所、國際氣候債券組織進行接洽;與匯豐銀行、惠譽信用評級公司等國際金融機構協作,嘗試通過國際綠色債券的發行進一步打開對外開放新局面。綠色基金方面,大同市政府與光大證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旨在組建規模達200億元的大同綠色發展基金,豐富文化旅游、環保節能等綠色產業的融資渠道。綠色銀行方面,《大同綠色商業銀行組建方案》已論證通過,這是國內首個綠色商業銀行的方案。
(二)碳市場具備廣闊的發展空間
從 2013年6 月起,我國已逐步開啟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湖北、重慶、福建八大碳排放交易試點。碳交易無論是交易規模還是市場容量,都呈現不斷上升趨勢。根據發改委的初步估計,碳交易市場還有超過10倍的市場空間,前景廣闊。全國首個建筑垃圾資源化CCER碳交易示范項目——大同市建筑垃圾資源一體化工廠項目的建設,填補了大同碳交易的空白。2017年大同市18家企業被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涵蓋發電、化工、水泥三個行業,借助碳排放市場,對各家企業的碳排放量形成約束,倒逼企業尋求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從而降低全社會的減排成本,讓市民享受更加優越的生態環境。
二、劣勢分析
(一)金融體系支持力度不夠
我國綠色金融產品大多期限長,流動性較低,對投資者缺乏吸引力。大同市發展綠色金融主要集中于綠色債券和綠色信貸,其他綠色金融工具使用率較低,綠色基金、綠色保險在大同還尚處于探索階段,總體來看,大同市綠色金融體量較小,形式相對單一,各金融機構對于綠色金融響應度不高,綠色金融體系建設任重而道遠。
(二)綠色金融高端產品短缺
現階段,我國的綠色金融產品設置相對單一,大多集中于傳統金融工具,期權期貨等衍生金融工具涉及較少,雖然有一些資產證券化產品,領域相對有限,無法滿足風險偏好不同的客戶的投資需求。當前,企業參與綠色金融業務較多,綠色金融在家庭和居民中的滲透度不高,受眾范圍有限。大同市缺乏高端的綠色金融產品,應該在綠色眾籌、資產證券化、信托計劃、融資租賃等創新型的綠色融資工具做出積極的嘗試[1],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品類。
三、機遇分析
(一)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與支持
隨著國務院42號文件的下發,山西省委省政府、大同市都進行了積極布局,建設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是大同市經濟轉型的重要一步。首先從頂層設計上,確立了綠色金融支持綠色發展的戰略目標,將綠色金融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軌道之中,并出臺了《大同綠色產業創新示范市工作方案》。其次,在實施過程中,強化組織工作,狠抓項目落地,擴大對外引智。同時,對內加強平臺對接工作,成立了“大同市綠色金融協調小組”;為了促進當地綠色發展,還成立了大同市經濟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大同市綠色金融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為綠色產業提供資金保障。
(二)綠色發展成果顯現
大同市的綠色發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在生態環境方面,“大同藍”成果矚目,2017年大同市全年二級以上良好天數達到304天,宜居宜游程度進一步得到提升。在綠色產業上,大同市旨在建設全國領先的清潔能源示范基地,2018年120萬千瓦的晉北風電項目等項目的建成,“氫都”的打造,新能源汽車、儲能領域的推進,大同市的能源革命又邁進了堅實的一步。
四、威脅分析
(一)政策與法律體系缺失
對于大同市,國家層面和山西省層面上頒布的政策指引針對性欠佳、整體上較為籠統,大同市頒布的政策規定零星分布,且多為指導性的方案、指引等文件,缺乏可操作性和實踐指導性。環保信息披露機制欠缺,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與環保部門無法實現信息共享,而監管部門權責的重疊和缺失,使得監管效果不佳,這些都是大同市在綠色金融實踐過程中面臨的宏觀政策方面的障礙。
(二)微觀主體體系參與度低
整理來看,社會民眾對于綠色金融的參與度不高,很多民眾把綠色發展等同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杜絕浪費,無法把綠色發展聯系到自身生活點滴中。此外,企業綠色轉型的意愿不是很高漲,企業轉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還伴隨著較高的轉型成本,面對轉型升級過程中的種種“陣痛”,企業缺乏勇氣。大同市經濟發展長期依賴高污染高能耗的煤炭產業,新興產業尚處于發展階段,長期以來形成的產業格局,使得整體上企業對于綠色金融積極性不高,此外,在綠色金融體系建設過程中也暴露出專業人員儲備不足、居民綠色金融意識不強等問題。
(三)中介體系不發達
目前,大同市綠色金融中介體系發展程度較低,主要歸結為金融機構未把綠色發展上升到戰略高度。綠色金融業務存在較大風險,信息不對稱、專業技術知識的匱乏,使得金融機構不能對綠色金融項目的風險準確的評估,高風險挫傷了發展綠色金融的積極性。很多金融機構在業務開展過程中,對于綠色金融的認識并不深刻,更多是局限于業務推進層面,淺嘗輒止,而非著眼于長期戰略考量。一些金融機構無法平衡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沖突,在業務開展過程中,金融機構更多的是考慮資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可能會放棄一些綠色金融業務。
當前,在大同市聚焦能源革命實現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綠色金融建設要在緊緊把握時代賦予的機遇同時,正視其中的挑戰與威脅,揚長避短,從而實現綠色金融助力大同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具體來說:
首先,要完善綠色金融相關政策支持。政策制定要充分考慮可操作性與有效性,建立有針對性的結合大同市實際情況的綠色金融規章制度,使參與綠色金融的微觀主體明確權利與義務,幫助其樹立底線意識;另一方面,改進大同市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辦法,嘗試將“環境效益”納入考評之中。建立統一的環境風險評估標準,完善信息披露機制,加強信息共享,降低信息不對稱性。
其次,要充分提高微觀主體的參與度。加強宣傳教育,提升民眾綠色發展意識,使民眾將綠色發展內化為自身行為;提升企業的責任意識,要把企業環保方面的工作納入考量,并在財務報表中將環保成本納入生產成本中;人才配備上,要加大對綠色金融人才的培養。大同市要加強對外開放,一方面要“走出去”,學習借鑒國外、發達地區的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經驗;另一方面要“引進來”,借助外腦、智庫,積極對接各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世界500強企業,融入到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倡議當中。
再次,要豐富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優化現有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在綠色信貸方面,加強對于貸款方資質條件的審核評估;在綠色債券方面,鼓勵上市公司發行綠色債券,對于綠色債券票面利率較低這一缺陷,可以通過稅收抵免降低企業成本,從而提高綠色債券投資收益率。同時,創新高端綠色金融產品,例如綠色建筑貸款、新能源汽車金融貸款、“低碳信用卡”等。
最后,要提高中介體系的積極性。建立合適的激勵機制,政府可以給予金融機構一定的政策優惠,例如享受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提高金融機構參與綠色發展事業的積極性。此外,加強風險防控,提升綠色金融資產安全性與盈利性,增強金融機構參與度。
參考文獻:
[1]溫靜靜.大同市發展綠色金融的意義、挑戰和路徑[J].金融經濟,2018 (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