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慧軍
【摘要】隨著電力供需矛盾的緩和以及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入,電廠在生產、經營方面由于受市場環境的影響而出現生產熱負荷不足, 尤其北方地區因受季節影響而出現熱負荷差別較大等情況。對電廠實行技術改造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 但不是說在任何條件下采取何種方式對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 均能獲得最佳的經濟效果。因而我們必須采取措施對企業的技改工程進行經濟性評價。
【關鍵詞】財務分析法 ?火電廠 ?應用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壯大,各國逐步提高科技能力和經濟實力,依靠科技情報難以滿足企業決策者的情報收集和決策任務需求。財務分析法經過收集、處理以及分析財務數據進行財務分析,使其成為情報信息,從而根據競爭者的生產經營戰略和行業動態,為自己制定措施發展戰略,它是幫助企業管理提供更準確信息的基礎。因此,用財務狀況質量來作為對其生存和發展的競爭環境和競爭市場的指標對企業發展有重要意義。
一、財務分析法的特點
(1)盈利性。高附加值是企業生產經營的根本性目的。金額的多少與金額的規模不僅取決于企業資產的生產效益,同樣也離不開整個企業的業務運營成本,這兩項因素起到著決定性的作用。而財務分析則是對一個企業盈利能力的分析,這樣的分析同樣是根據財務數據進行的,需要資產結構有一定合理的安排,最大限度的減少在投資上的損失,也要適當的對融資成本降低到最小化。這樣在財務數據分析和新創研究的形成后,引導企業在競爭中贏得戰略項目,將給企業帶來新的附加值。這就是它的盈利性特點。
(2)可操作性。從財務分析角度研究企業競爭情報能做到對企業在經營狀況方面,有著直觀的了解與分析,并且能做到對其經營水平進行評價。它主要體現在這兩個方面:經營成果與償債能力以及發展能力指標方面。首先是對經營成果來講,這所指的是企業的相關運營收入、投資利潤、成本內容以及利潤的問題。這些財務指標都可以對數據進行一定的統計,根據其比率分析得到,被企業迅速利用,發揮立竿見影的作用。
(3)流動性。流動性是指企業能夠隨時滿足投資者的需要并使得企業及時得到必要的貸款,包括資產的流動性和負債的流動性。它是指企業在盈利的前提下迅速變現的能力。債務流動性是企業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較多資金的能力。財務分析的流動性特征能更好地反映公司的財務狀況。
二、財務分析方法模型的建立
財務分析建立在掌握企業自身資料及市場信息的基礎上, 通過對照現行法規、政策,并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可行性分析,從而保證企業有效合理地利用人、財、物,以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對投資項目進行分析時,所采用的評價指標很多,且均從不同角度反映項目的經濟性,但經常采用的指標有:一類是以貨幣單位計量的價值性指標—凈現值(NPV)。按照企業規定的標準折算率i,當計算得到NPV>0,說明該項目方案不僅達到企業預定的報酬率水平,而且還有額外收益,是可以接受此方案的,顯然NPV 越大越好;當NPV<0時,則說明項目的報酬率未達到企業所定的標準, 其經濟性是差的,這樣的方案不應接受;當NPV=0時,說明技術方案則剛好達到企業預定的經濟合理性標準, 故也可認為該項目是可接受的。另一類是反映資金利用效率的效率性指標—內部收益率(IRR)。當它與企業規定的標準折算率i 相比,若IRR≥i,說明該項目已達到或超過了企業規定的經濟性標準,經濟性好,可行;反之,若IRR
三、財務分析法在火電廠應用
某電廠現有裝機容量為:2 臺50MW 汽輪機組和2臺220t/h 燃煤鍋爐,且均已運行多年,折舊率為19%。近年發電量7 億多kWh,設備年利用小時約7000h,供電標準煤耗為429g/kWh。隨著機組和設備的日趨老化、經濟性明顯下降且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等, 準備對其進行技術改造,將現有的2臺50MW 純凝汽式汽輪機改為抽汽供熱機組,并對汽機的通流部分和調速系統進行改造, 在廠內新建一座供熱換熱站;將2臺220t/h 煤粉鍋爐的除塵設備改為靜電除塵器,并更新機爐控制系統。經計算,并根據該廠財務報表編制如下自有資金現金流量,該企業擬定的標準折算率i=10 %):由此可計算出自有資金的經濟效果指標如下:
(1)凈現值(NPV)NPV=-3826.25+(-1058.47)/(1+10%)+(-1058.47)/(1+10%)2+3941.534/(1+10%)3+3086.824/(1+10%)4 +2458.024/(1+10%)5=932.6536NPV>0,表示該項目方案的收益率不僅可以達到基準收益率的水平,而且尚有盈余。
(2)內部收益率(IRR)。①試算折現率:將i=15 %,i=16 %;②凈現值計算:i=15%時,NPV=31.57(萬元);i=16%時,NPV=-125.04(萬元)。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本技改項目的增量財務效果良好,全部通過評價標準,所以說電廠采用該項目在經濟上是可行的。同時應注意到,老企業實行技術改造,往往是一邊生產一邊實行技術改造, 因此,必然會對企業的生產造成影響。在改造前期,其影響表現為產量減少,成本增大;到了改造后期,由于部分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投入使用,并逐漸達到設計水平,其影響表現為產量逐漸增加,成本逐漸降低,到一定年份后,企業的生產量可能超過原企業的生產量,成本也可能低于改造前的成本。此時,改造期的影響可由該早期的損失變為收益增加。
隨著我國加入WTO組織,電力企業將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至此地方電廠更要認清形勢,努力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進行企業改革改制工作,改革企業內部機構、管理方式,建立現代企業新機制;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和現有條件,堅持走挖潛改革道路,對不適應市場需求的設備進行改造,只有這樣才能為企業進入市場提供硬件保證。對此,企業領導及有關部門應轉變過去那種認為財務工作僅僅是經濟信息的加工和反映的觀念,學會用更全面、系統的觀點來看待財務分析方法,從而使財務分析法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孟邵鵬.國外競爭情報與競爭情報專業人員協會[J].中國信息導刊,2015.
[2]臧蘭,王春梅.企業競爭情報的搜集方法及發展趨勢[J].經濟世界,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