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民族男高音演唱風格的“個性化”呈現出逐漸減弱的趨勢,甚至出現了“千人一腔”的現象。個性化演唱風格的形成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聲樂教育的發展、歌唱家個人的音色條件以及氣質和藝術修養。本文通過對兩位著名民族男高音歌唱家閻維文和王宏偉演唱風格的探究,提出“個性化”演唱風格的培養及筆者對“千人一腔”現象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個性化;金氏唱法;千人一腔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2-0055-02
一、聲樂教育的發展
改革開放后我國聲樂教育的發展得益于如周小燕、沈湘、李雙江、金鐵霖等一批民族聲樂教學領域的教育家,他們在長期的舞臺實踐和教學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方法,這其中又以聲樂教育家沈湘先生的弟子金鐵霖的聲樂教學方法最為人熟知,也有人把這種極富個性化的教學方法稱為“金氏唱法”,歌唱家彭麗媛、宋祖英、閻維文和戴玉強等皆出自他的門下。由于以金先生為代表的聲樂教育家們長期堅持在一線教學崗位上辛勤耕耘,為我國民族聲樂培養了眾多優秀的歌唱家,這些年輕的歌唱家不斷在國內和國外的歌唱比賽中拔得頭籌,拓展了中國民族聲樂的國際影響力。民族男高音作為民族聲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演唱風格的探究也就有了推動中國民族聲樂進步的重要意義。本文以兩位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男高音歌唱家閻維文和王宏偉為例,對民族男高音的演唱風格加以探究。
二、閻維文的演唱風格分析
閻維文是繼李雙江之后著名的軍旅歌唱家,他于1984年首唱歌曲《小白楊》后,開始在部隊文藝團體中嶄露頭角,后來又在第三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上獲得了民族唱法第一名,從此家喻戶曉。他曾先后師從于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和程志,學習科學的發聲方法,打下了扎實的歌唱基本功。由他演唱的歌曲《說句心里話》《母親》《一二三四歌》《當你的秀發拂過我的鋼槍》等傳唱度都很高。閻維文是真正將美聲唱法與民族風格完美結合的典范。
其演唱風格符合“七字標準”,即聲、情、字、味、表、養、象。在聲音方面,得益于扎實的聲樂基本功,他的音色明亮高亢,剛勁而有穿透力,中低聲區渾厚柔美,飽含深情。在歌曲情感方面,他的演唱飽含深情,以情動人。以《母親》為例,充分運用主歌和副歌旋律對比,表達情感的起伏,主歌部分的演唱是敘述式的娓娓道來,情緒相對平緩,到了副歌部分,隨著音區升高,情緒明顯激動,這種前后情緒的對比,將對母親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吐字方面,閻維文在演唱中換字不是在口,而是在“金氏唱法”強調的“支點”上,這樣做保持了字與字之間的平滑過渡,既不會太僵也不會擠卡。在個人風格方面,作為一位軍旅歌唱家,閻維文演唱的很多歌曲都與部隊和廣大戰士生活相關,因此在演唱中多帶有穩健的軍人氣質,這也使得他的聲音極富個性,辨識度很高。在舞臺上,他很注重自己的儀表和臺風,上臺之前他不與人交流,也不接受采訪,專心致志準備演出,體現了極高的藝術修養,是“習藝先習德”的典范。他懷著巨大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民族聲樂的發展和創新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三、王宏偉的演唱風格分析
王宏偉也是一位極具代表性的民族男高音歌唱家,擅長演唱 “西北風格”的歌曲,代表作有《西部放歌》《西部情歌》《兒行千里》《大江南》《再見了大別山》等,其演唱風格氣勢磅礴、激情豪邁,被譽為“西部新歌王”。自1984年入伍以后,他經歷了長期軍旅生涯的鍛煉,在1999年第七屆全軍文藝匯演中受到著名作曲家印青的青睞,以一首為他量身創作的歌曲《西部放歌》獲得第九屆青歌賽民族組金獎,一躍成為新時期民族男高音歌唱家的代表,并且作為我國第一位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獨唱音樂會的民族男高音歌唱家,沖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
王宏偉的演唱特點,一是極具“西北風格”。由于自小生長在新疆,加之在生活中積極向西北民間藝人學習和借鑒,他對于西北民歌風味的把握和表達精準且傳神。他常把一些西北民歌中的音樂元素融入演唱中,如在演唱《西部放歌》時,引子部分的“跟著那太……哎……”,就是運用陜北高腔的技法進行了聲音處理,氣勢頗為豪邁。二是歌唱情感豐富,“咬字帶情”“寄情入聲”。王宏偉的演唱既高亢豪邁,又柔美深情。他的代表作《兒行千里》副歌部分“如今又到了”和“離開家的時候”先揚后抑,與后一句“才理解兒行”先抑后揚,形成對比效果,將離家游子的糾結和對母親的不舍之情刻畫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對“兒”字的“哭腔”處理,為全曲定下凄婉的感情基調,是整首歌曲的點睛之筆,令人動容。三是勇于突破高音,為民族男高音的發展樹立典范。王宏偉的音域范圍很寬,甚至是在男高音的極限音“highC”之上,仍然能大放異彩,這與他長期刻苦學習和扎實的聲樂基本功分不開。這種在高音領域的大膽突破,為民族男高音的極限音高樹立了新的標桿,使得很多男高音對極限音高增強了信心,具有“開拓性”的重要意義。
四、“千人一腔”現象的思考
民族聲樂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在曲折中不斷前行。這一時期,有些專家學者提出民族聲樂出現了“千人一腔”現象。筆者認為,產生這種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由于聲樂考試制度的限制,許多極具“個性”的原生態歌手沒有機會接受專業的學校教育,而音樂院校又多是采用傳統的“單一模式”系統教學,扼殺了形成演唱風格多樣化的可能性,這于個性化風格的形成是不利的。二是與早期的民族聲樂歌唱家相比,沒有深入扎實地向民間音樂學習的經驗和過程,當代歌者大多畢業于專業音樂院校,接受的是系統化“一對一”的聲樂學習,這種教學模式在為演唱技術打下扎實基本功的同時,也使很多人忽略了對于民間音樂的深入研究,缺乏向民間藝人學習的態度和熱忱,從而失去了“民族化”和“個性化”的養分和土壤,“個性化”演唱風格成為無源之水。三是在學唱的過程中,很多學生無論是對作品風格的把握還是在唱法上都有意模仿前輩,甚至過分相信某一種唱法,這對于聲樂學習當然也有一定的好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個性的養成。四是在個人修養方面,很多老一輩歌唱家有很深的藝術修養,他們中的大多數雖然沒有經過專業的音樂訓練,但是通過自身的努力,真正將音樂當成自己的生命去熱愛和研究,通過綜合學習奠定了扎實的個人修養和藝術理解力。演唱作為歌曲的“二度創作”,創作水平的高低與演員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對音樂的理解和把握是分不開的,而現在的很多聲樂學習者恰恰缺乏廣博的藝術視野和全面的藝術修養,難以形成個性化的作品詮釋。
五、結語
民族男高音“個性化”演唱風格的培養,首先要從改革藝術院校教學模式入手,改變以往將“民、美、通”徹底分離開的教學模式,吸納“原生態”民歌進入教學課堂,實現多種風格融合的演唱教學新模式,以適應當前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其次,聲樂學習者既要向前輩歌唱家學習,也要虛心向民間藝人請教,豐富生活體驗,增加歌唱閱歷。再次,有效利用現代媒體資源的優勢,豐富個人藝術視野和綜合音樂修養,杜絕單純的模仿學唱,勇于探索適合自己的聲樂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孟新洋,柯林.民族聲樂理論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2]尚家驤.歐洲聲樂發展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
[3]金鐵霖.金鐵霖聲樂教學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4]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5]楊立軍.中國民族聲樂演唱風格的衍變[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2(4).
[6]龔小平.歌唱風格探究[J].藝術探索,2008(06).
[7]趙燕.關于民族聲樂中男高音演唱的探討[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4(4).
[8]楊詠.論聲樂演唱風格的形成[J].中國音樂,2008(04).
作者簡介:王一帆(1991-),男,河南平頂山人,藝術學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