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
【摘 要】隨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氣候回溫,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粵劇,也迅速進入中小學教育領域。粵港兩地“粵劇進校園”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都有所進展,而在普及規模、教學內容及方法、評估形式等方面存在差異。然而“分歧本身是一種財富”,未來兩地“粵劇進校園”的優勢互補大有可為。
【關鍵詞】“粵劇進校園”;廣東和香港;師資;教育理念;優勢互補
中圖分類號:J82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2-0124-02
粵劇,于2009年10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珍貴的藝術文化價值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和重視。2014年全國文藝工作者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建立國人文化自信的政治觀念,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戲曲傳承發展的措施,“粵劇進校園”自此遍地開花。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粵劇藝術博物館,對保護和傳承好粵劇藝術有明確的指示;而今年恰是粵劇申遺成功十周年,又適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諸多有利條件的聚合,為粵劇的傳承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環境和契機。
珠三角是粵劇最流行的中心地區,香港與之人緣相親、民俗相近,同是粵劇藝術植根的土壤。粵劇傳承在珠三角和香港地區的實踐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以目前廣泛推行的“粵劇進校園”為例,比較兩地中小學粵劇教學現狀,總結其經驗以指導今后的實踐,這是粵劇教育工作的重大課題。
一、粵港兩地“粵劇進校園”現狀比較
廣東(本文主要針對珠三角地區)和香港的粵劇普及教育,都早在粵劇申遺成功前逐步開展。早期采取校外培訓機構與中小學合作的模式,即報名學習粵劇來獲得減免贊助費就讀較好學校的名額,或從指定學校的新生中挑選具有藝術天分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接受校外興趣輔導或半專業訓練,學成便可代表所在中小學參加各類演出和比賽;如筆者自2004年參與教學的廣州市荔灣區青少年宮粵劇班,就屬于這種性質。據了解,香港八和粵劇學院也面向中學生函授四年制的粵劇課程,但仍然是在校外機構開展培訓。這種基本是由校外機構主導、中小學“牽線搭橋”、學生家長自愿報名的課外藝術興趣班,實際上屬于粵劇社區教育,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粵劇進校園”。至于近兩年由專業粵劇團主辦的、在廣東大中小學乃至幼兒園開展得如火如荼的講座+體驗式“粵劇進校園”短期性活動,也暫且不納入本文的討論范圍。本文論述的“粵劇進校園”,是在中小學校園內長期進行的,有學校教師(包括學校聘任的專業粵劇教師)親自參與的常規性粵劇課程實踐。
“粵劇進校園”在廣東和香港的普及規模不同。據不完全統計,廣州、東莞與佛山的南海、順德等地已開展“粵劇進校園”的中小學超過100所,僅在廣州就有70多所,覆蓋面仍在不斷擴大。而參見香港教育大學梁寶華教授的相關研究,其主持的“中小學粵劇教學協作計劃(2009-2012)”在50所學校試點,由此可知香港的“粵劇進校園”普及規模不算小。
兩地“粵劇進校園”實行中的教學內容及方法不盡相同,彰顯著各自的特色:第一,廣東的粵劇教學以表演實踐為主,內容全面,涵蓋“唱、念、做、打”“四功五法”,各行當的表演技藝基本都有所涉及;香港則傾向于理論知識的書面傳授,以粵劇音樂唱腔的學習為主,“做、打”相對欠缺,重“生旦戲”而輕視其他行當的普及。第二,廣東的粵劇教學內容多正能量、接地氣,與中小學生的年齡心理匹配度較高,除了《游園驚夢》《劈山救母》《荔枝頌》等簡單的經典選段,還有《新八仙過海》《鐘馗捉鬼》《穆桂英求將奇遇記》等原創劇目,富有時代氣息和校園活力,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香港則對其粵劇傳統倍加珍視,在中小學音樂課堂普及工尺譜和梆簧結構,幾乎全部選取《帝女花》《十奏嚴嵩》等經典片段進行教學,難度較大,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更具挑戰性。第三,廣東的粵劇教學強調勤學苦練,學生要經過嚴格而艱苦的基本功(體能)訓練,培養他們對粵劇的興趣之余也是磨礪他們堅毅剛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品質;在香港學粵劇則相對輕松,更多地尊重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其求知的主動性及創造性,如讓他們創編一段滾花或小曲進行自我介紹,以體驗活動為主,提供知識技能為輔。
粵港兩地“粵劇進校園”成效的評估形式各異。廣東中小學的粵劇教學成果大多通過匯報演出和賽事,在舞臺上進行檢驗。尤其是全國性和省市區級的青少年戲曲比賽,儼然成為中小學對此項教學投入程度的“試金石”。筆者觀察了近幾年“廣東省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的參賽情況,各中小學選送的粵劇節目質量明顯提高,個別中小學生的表演水平甚至能與戲校的專業學生相媲美,這表明部分學校的粵劇教學已經具備了相當優越的條件,呈現出了專業化的趨勢。香港方面,自2012年開始,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高考)音樂科考試把粵劇粵曲音樂設為必考內容,包含在“聆聽卷”,以卷面的理論和技能考核作為官方的評估形式。
廣東的粵劇教育相對于香港,更自覺地承擔起了文化宣傳的責任。通過各種具有地方情懷的活動不斷向學生灌輸粵劇作為民族文化瑰寶的重要性以及傳承粵劇的使命,而在香港至今仍基本停留在藝術文化價值層面,還沒有上升到民族情感和身份認同的層面。正如梁寶華教授之問:“如何通過粵劇來提升香港人的文化身份認同?”這是值得粵劇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二、兩地中小學粵劇教學差異根源剖析
粵港兩地“粵劇進校園”實施現狀存在以上各方面的差別,究其根源,筆者認為主要在于師資來源和教育理念的差異。師資來源決定師資水平,直接關系到粵劇教學的內容、方法和教學質量。教育理念是無形的“指揮棒”,這種深層次的思維方式滲透于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具體來看,它們是如何造成廣東和香港“粵劇進校園”的迥異風貌的?這些差異會帶來什么問題?本文就針對這兩點來試著分析。
廣東“粵劇進校園”絕大多數的師資來源于筆者所在的原廣東粵劇學校(現合并更名為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我校擁有60年的辦學歷史,是全中國唯一的粵劇專業培訓院校,是粵劇界專業人才最重要的藝術搖籃。目前,廣東粵劇院和各地級市粵劇團超過80%的演職人員都是我校的歷屆畢業生,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同時兼任各地中小學“粵劇進校園”的外聘專業教師,如廣東粵劇院的黃春強、龔潔影、朱紅星等,他們經過長期系統規范的專業訓練,功底扎實;既有豐富鮮活的舞臺實踐經驗,又有青春活力、樂于接受新事物,能夠與中小學生融洽溝通,教學相長。
廣東粵劇學校為廣東地區的“粵劇進校園”培養了資質雄厚的教師隊伍,保證了中小學粵劇教學的規范性,與此同時,這些中小學校又成了專業粵劇人才選拔的生源地。比如,近年我校的招生點超過一半設在往屆畢業生所教的學校,遍布廣州、東莞、南海、順德,這證明了一個事實:廣東“粵劇進校園”還發揮著培養粵劇尖子、遴選專業人才的作用,也就是說,中小學的粵劇普及與粵劇行業的運轉掛鉤。其中,獎項和榮譽就成了重要的籌碼,因此學校不惜重金培養尖子,打造“招牌”,不斷向專業化靠攏。加上專業訓練出身的粵劇教師也難免以專業演員的標準來要求學生,故而在表演專業化的背后,可能潛藏著教育理念偏頗的危機——追求高度模仿和技能的掌握,忽視學生的全面素質養成。盡管不少教育工作者也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反思和探尋“粵劇進校園”的目的,但轉變教育理念非一日之功,要保持自身優勢的同時取得各方平衡,還需長期努力。
相比之下,香港“粵劇進校園”的師資水平和教育理念就截然不同。眾所周知,香港沒有專業的粵劇院團,也沒有廣東粵劇學校那樣的正規戲校,所以“粵劇進校園”的師資來源非常不穩定:有的是臨時組班的劇團藝人,有的是退休的粵曲唱家,也有一部分是學校的音樂老師,他們多是被“趕鴨子上架”,不得不現學現教的。在此條件下,我們可以理解香港“粵劇進校園”開展規模和教學內容上的局限性,而在設法解決師資問題的同時,更應關注香港粵劇的教育理念。
香港提倡的是“觀眾教育”,意在提高中小學生(即新一代粵劇觀眾)的藝術修養和鑒賞能力。因為香港粵劇走的是市場化路線,沒有觀眾也就沒有市場、沒有粵劇。所以他們格外重視粵劇觀眾的培養,于是把這項職能交給“粵劇進校園”,而把培養演員的任務留給香港演藝學院等校外培訓機構。通過工尺譜的學習,讓學生懂得珍視粵劇的傳統;以升學考試的“聆聽卷”檢驗學習成效,是對學生鑒賞粵劇音樂的能力要求進行量化評估,具有科學性。簡而言之,香港的“粵劇進校園”屬于素養導向型,區別于廣東的技能導向型,雖然不夠專業、全面,但有它獨特的意義和深遠持久的影響力。
三、探索“粵劇進校園”粵港互補之道
隨著中小學粵劇普及覆蓋面的迅速擴展,師資需求量大大增加,我校培養的專業粵劇人才已經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包括在香港方面,近年也有不少學校向筆者拋來橄欖枝,想要引進一批青年粵劇教師常駐當地,這無疑是未來的一個合作方向。因此,優質的粵劇師資儲備是粵港兩地“粵劇進校園”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
在當前的形勢下,廣東的粵劇師資總體條件優越于香港,但從長遠來看,若要滿足兩地的師資需求并適應教育理念更新,廣東的粵劇專業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必須提上日程。不僅要培養專業功底扎實的粵劇演員,鼓勵畢業生走向教育崗位,還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培養面向中小學的專職粵劇教師。這類人才要求較全面,需要具備素質教育的新思維和一定的文化程度、理論修養,諳熟中小學生的成長心理和興趣發展特點,因材施教。當然,“輸血”不如“造血”,廣東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后,應向香港傳授專業粵劇師資的培訓方法,助力香港建設本土的高素質粵劇師資隊伍。
縱觀兩地“粵劇進校園”的教育理念,香港總體上要比廣東略勝一籌。在這方面,廣東的粵劇教育工作者要敢于正視問題,辯證地反思當下教學過程中的得失,重新審視并進一步明確“粵劇進校園”的目的,讓“粵劇進校園”真正回歸素質教育。同時,繼續發揚我們的資源優勢,借鑒香港傳統保護及個性啟發式的觀念,因地制宜地改進粵劇在中小學校的普及方法。
追求雅正、通識、高效而對學生的成才影響深遠的優質粵劇教育,這應是粵港兩地“粵劇進校園”的共同愿景。粵港兩地優勢互補、求同存異,才是粵劇傳承的可行之道。盡管眼前的困難大于成績,但是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兩地的粵劇教育工作者加強溝通,共建教學資源,分享有益經驗,定能并肩攜手為粵劇的傳承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張晶靜,馬達.廣東省佛山市“粵劇進校園”活動的思考[J].中國音樂教育,2018(02):29-34.
[2]黃悅.粵港澳少兒粵劇愛好群體現狀研究[J]. 南國紅豆. 2012(02):28-30.
作者簡介:黃 燕(1977-),女,漢族、講師、本科,研究方向:粵劇表演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