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林 丁錦宏
【摘 要】規則意識的養成對學生自由個性和道德教育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遵守規則是一種利他行為,低年級學生處在移情水平最高的年齡階段,因而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移情訓練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
【關鍵詞】規則意識;移情;利他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2-0132-02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這句亙古不變的真理說明了規矩、規則的重要性。遵守規則的前提要有相應的規則意識,有了規則意識鋪墊,學生才會主動認同規則,自覺遵守規則。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師如何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對學生進行規則意識的培養?這是需要教育實踐者不斷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規則的內涵
規則是人類的道德基準和文明底線,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晴雨表”。在《說文解字》中,“規”的釋義是“有法度也”,是指人們行為依據的“規范”;“則”的釋義是“等畫物也”,即均等劃分事物,引申為“標準”。鄭三元認為規則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必須遵守的、科學的、合理的、合法的行為規范和準則[1]。由此可見,規則無處不在,同時又有其存在的寶貴價值。
規則不是約束,而是指引,它與自由毫無沖突。相反,它是自由的前提和保障。正如美國學者塞謬爾·亨廷頓所言:“人類首要的問題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個合法的公共秩序。人類可以有秩序而無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無秩序。”[2]試想,如果十字路口沒有紅綠燈,行人不需要遵守交通規則,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么變化?正是因為各式各樣規則應運而生,我們才得以“隨心所欲不逾矩”,充分享受我們的自由與權利。
遵守規則是個體社會化的保障,是社會文明向前發展的動力。但遵守規則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說遵守規則是一種規則行為,那么規則意識一定是規則行為產生的前提。在《現代漢語詞典》里,意識有兩種含義,一是覺察,二是人的頭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那么規則意識就是對規則的覺察和有遵守規則的情感和意愿。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首要培養的就是其規則意識。
二、他者意識與規則意識
當我們用是非對錯來評價一個人的行為時,其實是將他的規則行為看成道德問題。如果從道德角度來透視規則,我們會發現規則的本質是利他的。課堂上不能隨意插嘴、自習時要保持安靜、公共區域保持整潔等都是利他性的規則。遵守規則時我們會替他人著想,同時限制自己不合規的行為。如皮亞杰所言,道德的實質是對社會規則的理解和人類之間平等互惠的關心。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互惠是他者意識的體現。李偉教授認為,隨著他者意識與自我意識頻繁接觸、沖突,然后會發生同化或者順應,自我意識就會自動積累處理與他者關系問題的有效經驗,這些經驗的剩余物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規則[3]。
因此,他者意識開始萌芽時,規則意識開始覺醒。他者意識是規則意識重要的基礎和前提。他者意識會促使我們遵守規則,使利他行為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利他行為(親社會行為)具體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的那些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一切積極的、有社會責任感的行為[4]。
三、移情促進規則意識的養成
利他行為和規則意識之間的聯系為規則意識的培養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心理學家表示,移情是利他行為的動機基礎。移情是對事物進行判斷和決策之前,將自己處在他人位置,考慮他人的心理反應,理解他人的態度和情感的能力[5]。很多研究者把移情看作是利他行為的內部中介。遼寧師范大學劉紅霞以小學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移情訓練利他行為的影響,結果證明,移情水平的提升對利他行為的產生有顯著的促進作用[6]。
既然移情是利他行為的動機基礎,遵守規則是利他行為,移情究竟能否促進規則意識的養成?答案顯然是肯定的。研究者Meherabian&Epstein發現,移情對侵犯行為甚至違法犯罪行為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還有研究發現,不吸毒者的移情能力顯著高于吸毒者的移情能力,無違法行為的在校大學生的移情分數顯著高于違法大學生的[5]。綜上分析,我們可以判斷,移情對規則意識的培養能夠起到促進的作用。
(一)低年級學生的移情特點
小學低年級是兒童建立秩序感的黃金期。2017年9月,教育部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在全國推廣使用,新教材的一大轉變就是把規則意識的培養納入了低年段法治教育的核心內容[6]。規則意識的培養,不僅有助于他們適應校園生活,順利完成小學生的角色轉變,更是兒童個體健康成長的保障。
東北師范大學王景英、蓋笑松以245名小學生為研究對象,考察他們對不同類型情感的移情水平及發展特點。研究發現,隨著年級的升高,小學生移情水平表現出下降趨勢,其中四五年級是下降的最顯著時期[7]。兒童移情水平隨年齡增長而下降,因此,我們要抓住低年級這個移情能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培養兒童的規則意識。
(二)移情訓練對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啟發
心理學家們提供了許多提高移情能力方法,簡稱為移情訓練。移情訓練旨在提高兒童體察他人情緒、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從而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學校對學生進行移情訓練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用專門的活動進行訓練;二是在日常教學中進行滲透。考慮到日常教學目標需要完成,大多數教師更傾向于后者。移情訓練的具體方法有很多,比如角色扮演、反思體驗、藝術感染、分享體驗、情緒追憶、情景討論、換位思考、分析作品,等等。筆者以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一年級語文教材為例,嘗試在授課過程以移情訓練的方法培育學生的規則意識。
角色扮演是操作簡單且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它為學生提供一個“劇本”,使學生能夠直接實踐他人的角色,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處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它強調具體的、直接的、真實情感的參與,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運用這種方法時需要積極創設真實的情境,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要有聯系。同時還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制定合適的角色扮演方案。例如在講授一年級下冊第十五課《文具的家》時,考慮到低年級學生有不愛惜文具、丟三落四的行為特點,因而筆者想通過這篇課文培養學生愛惜文具的意識。筆者會在導入部分展現被遺棄文具之間的對話,賦予文具以生命和話語,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文具也是一個鮮活的存在,我們不應該忽視它。在同學們分角色扮演的過程中,通過想象文具的情緒和表情,他們會情不自禁地將自己代入到“被遺棄”的狀態中。通過這樣的移情體驗,使小朋友反思之前行為的不足,萌發出愛惜文具的意識,時間長了也就會養成良好的習慣。
故事法是培養學生移情能力的最好手段,它在聽、說、做三者結合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移情能力[8]。教師挑選的故事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識特點,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是學生所認同和常見的,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內部情感。以一年級下冊第十六課《一分鐘》為例,課文中的主人公元元因為貪睡了1分鐘,導致上學遲到了20分鐘。與學生們仔細品讀完文章之后,筆者會和他們繼續挖掘文章結尾處的那句“元元非常后悔”。筆者會從聽、說、做三個層面設計三個問題,引領學生在故事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繼續思考。問題一:看完元元的故事,你們說一說元元為什么后悔?問題二:元元很后悔(假設你的同桌就是元元),你能不能安慰安慰他呢?問題三:如果你是元元,你今后會怎么做呢?這些問題的設計,試圖拉近學生與元元的距離,回憶自己有沒有與元元相似的“因為不珍惜時間而遲到”的壞習慣,并給元元和自己提出一些具有行動價值的建議,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情境討論是指通過為學生展示情境圖片、視頻或講述情境故事,引導學生走進情境進行討論,引發學生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移情能力的訓練方法[8]。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與認知因素,教師用這種方法對他們進行移情訓練前,應該充分了解他們的認知、言語等水平,為學生提供恰當的討論話題。例如講授一年級上冊第十課《升國旗》時,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升國旗時的經歷,這時情境就自然產生了。課前導入部分筆者會請學生們回答兩個問題,一是講講國旗的“來歷”,以此激發學生對國旗的崇敬之情;二是情境討論“升國旗時,有兩位小朋友有說有笑,交談得不亦樂乎。還有幾個小朋友走神了,目不轉睛地看著別的地方。你覺得他們這樣做好不好?為什么?”讓學生們在升國旗的情境中思考,在適當的場合做適當的事情,不要因為自己的不當行為給別人造成困擾。
換位思考是指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體驗別人的情感[8]。它使人不過于關注自己,能較快地擺脫自我中心。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積極創造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溝通中揣摩別人的心思,體會別人的情感。比如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八”中有一篇故事《小熊住山洞》,故事主人公小熊有一顆善良的心,他總是替別人著想。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筆者讓學生們想象如果小熊砍了樹,造了房子,而他們此時就是那樹上的葉子、樹上的花兒、樹上的果子和樹上的鳥兒,然后請學生們說一說此刻的心情和樹被砍之后對他們造成的影響。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們會切身體會到我們身邊的一切人和事物都是值得被尊重的,我們不能以犧牲別人為代價,去滿足自己一時的需求。
移情訓練法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和介紹。移情訓練使得規則意識的培養不再局限于簡單、機械的說教,它為孩子打開一扇新的大門,讓孩子走進規則,與規則親近,意識到生活有了規則才能絢爛多姿。筆者相信,移情訓練的本身就可以間接帶來規則意識的增強。但筆者認為,通過移情訓練的方法來培養規則意識是一種新的嘗試,期望能為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鄭三元.規則的意義與兒童規則教育新思維[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5(5).
[2]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三聯書店,1989.
[3]李偉,喻松.以游戲培養小學生規則意識[J].中國德育,2015,(18):35-39.
[4]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第2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劉紅霞.移情訓練對四年級小學生親社會行為的促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
[6]汪洋.小學生規則意識培育路徑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8, No.372(05):55-58.
[7]王景英,蓋笑松.小學生對不同類型情感的移情水平發展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8,V14(3):20-23.
[8]田維.德育中移情能力的訓練[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7(6):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