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秀芳
【摘要】在產業結構升級調整迅速的今天,我國的失業問題面臨著新的挑戰。促進就業是失業保險制度應有的重要功能,對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意義重大。而我國目前的就業指導未能正確評估新的失業形勢,就業指導也存在形式主義等問題。本文強調失業保險制度中促進就業的重要意義,澄清目前存在的諸種問題,并給出相應的完善建議。
【關鍵詞】失業保險 ?就業指導 ?再就業
就業情況是就業市場上,勞動力供給和需求關系的直接體現,也間接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力。失業率過高意味著社會上有相當一部分勞動力處于想就業而不得的狀態。這不僅意味著有大量勞動力剩余,還意味著有大量社會閑散人員,其基本收入難以維持。長此以往,必然會引發社會不安等問題。失業率過高是嚴重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這一問題自西方第一次經濟大蕭條后,就開始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其中,失業保險制度的建立尤為重要。失業保險是社會保險的重要組成部分,失業保險制度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安全制度,它關系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穩定。失業保險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失業保險金的方式,補貼失業人員的部分生活開支;一是以提供職業介紹和就業培訓等方式,幫助失業人員盡快再就業。
一、促進就業對于失業保險的意義
完善、有效的失業保險制度,不應該只是單純扮演時候救助的角色。光有失業保險金制度還遠遠不夠。失業保險金雖然可以暫時緩和失業人員的生活壓力,但可也能助長部分人員的消極情緒,使之不愿意再次投入勞動,也就是俗稱的“養懶漢”。同時,由于失業周期過長,技能退化,個人意志消沉,失業人員只會越來越難以投入再就業。其次,失業保險金畢竟有限,未必能幫助失業人員達到對生活質量的期許,也不能給予其自立自強的幸福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失業保險金相當于“授人以魚”,而幫助完成再就業就相當于“授人以漁”,是更積極和更根本的解決之道。
從失業者的角度來看,失業保險制度要能夠幫助未能及時就業的適齡青年就業,促進失業人員盡快再就業。這可以緩解失業保險金單方面的支出壓力,更重要的是,能讓更多適齡青年在適當的領域獲得更好的收入和實現自我。從勞動力市場的角度看,相關機構提供的再就業指導,未嘗不是在培養更適應社會和市場變化的人才,一定程度上相當于起到了調節勞動力分配的作用。而從社會發展之全局而言,促進就業既意味著各個產業部門發展情況良好,具有活力;也能夠拉動消費,擴大內需,實現“就業-消費-發展-擴大就業”的良好循環。因此,失業保險制度要特別重視失業者的再就業情況。這有利于社會費用的合理分配,能提高勞動力資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維持社會公平和穩定。
二、失業保險制度在促進就業方面存在的問題
我國失業保險制度建立至今,雖已取得很大的進步,但還存在諸多問題。特別是在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失業保險制度在促進再就業方面成效不盡人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能夠與時俱進,不能對癥下藥。失業主要包括摩擦性失業、技術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和季節性失業四種。[ 參考呂學靜:《各國失業保險與再就業》,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年10月,第4-8頁。]而隨著我國現實發展情況的轉變,失業在具體環境中也出現了新的問題。首先,就結構性失業而言,由于我國第一、第二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和信息技術產業比重上升,原先務工務農人員面臨轉業挑戰。就技術性失業而言,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取締了很多人工崗位。而失業保險中的就業指導部門提供的就業指導存在信息滯后、工種滯后等問題。季節性失業主要體現在特定的行業中,如農業、航運、旅游業等。隨著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季節性失業問題嚴重,譬如旅游旺季與旅游淡季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大,勞動人員在淡季的失業問題未能考慮入內。
此外,由于各種新的、自由的行業越來越多,有關“失業”的界定模糊,有關“就業”的意識也過于狹隘。失業保險更多地適用于城鎮人員,因其就業與失業都有較為清晰的制度規定和界限。而農村人員若是賦閑在家,或是進城務工不得,則較少納入考慮范圍。因季節性原因失業的人員,其季節性失業問題也未被納入失業保險的領域。而就再就業來說,就業指導也主要關注傳統意義上的“找工作”,對于一些新興謀生形式,如自媒體等,沒有給予充分的關注。
在再就業培訓指導的實際過程中,培訓形式化嚴重。這一方面是由于再就業指導部門不能跟緊勞動力市場和經濟變遷,不能提供即時的、有效的信息和建議,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沒有可以依靠的具體的政策規定。專業培訓人員欠缺,培訓責任意識淡薄,培訓內容缺乏內容上的針對性和專業性。
三、促進就業視域下失業保險制度的完善
要完善失業保險制度,發揮其在促進就業方面的功能,首先要充分重視就業問題,切實轉變就業觀念。尤其是在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的今天,新興職業不斷涌現,就業擁有更多的可能性。要建設更為專業的失業保險制度,要能看清我國目前主要的失業問題和就業形勢,與時俱進。要拓寬失業保險制度的適用范圍,在再就業指導中將農村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穩定企業部門內的隱性失業員工和季節性失業人員納入考慮范圍,有針對性地解決其失業問題。
建立再就業培訓服務中心,要形成“職業介紹-就業培訓-失業保險”三位一體的信息網絡。職業介紹要全面,要能夠針對每位求職者的特色和預期。就業培訓要專業,提高失業人員的技術素質。同時要關注新興產業,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新型勞動力。這也意味著要適當增加再就業方面的資金投入,同時要建立相應的監察機構,完善監督體制。監察機構一方面要監督失業保險金的分配與使用,另一方面要追蹤失業人員的再就業情況,看是否達到預期效果。
完善失業保險制度,要提高立法層次。首先要結合現實,進一步明確和規范“失業”和“就業”的意涵。同時要以明確立法的形式對失業保險和促進就業制度進行規范,能夠真正加強相關人員對這個問題的重視,并且在具體落實過程中有法可依。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變革時期,經濟高速增長所帶來的結構性失業和技術變更帶來的技術性失業矛盾正在不斷加深,需要引起我們的思考。在解決就業問題時,要將行政手段和市場機制的利用結合起來。完善失業保險制度,一方面是以行政手段來直接給予失業人員一定的幫助,另一方面也要結合市場規律,尤其是結合產業結構變動和勞動力市場的規律,提供及時有效的職業信息和就業培訓。同時,也可以有選擇地借鑒西方國家在失業保險和就業指導方面的先進經驗,以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失業保險制度。
參考文獻:
[1]呂學靜:各國失業保險與再就業[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