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鳳
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鑄就了我們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在燦爛的傳統文化中,古詩文不僅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更是傳統文化的見證者和傳承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文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古詩文的語言簡潔而含蓄,意境深邃美麗,不僅給人藝術的熏陶,更陶冶人的性情。然而古詩文的年代畢竟離我們現在太過久遠,加上學生的知識面較狹窄,沒有什么生活閱歷,對于古詩文中所描繪的景物及表達的情感十分疏遠,因次如何有效開展古詩文的教學,就成為了小學語文教師們所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走近詩人,感受詩人的人格美
古詩文的創作與作者的時代背景、生活經歷和文化底蘊密切相聯。小學生們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課前預習時讓學生提前了解詩人,根據需要搜集有關資料,為學好古詩文的做好鋪墊。備課時,教師應準備足夠的背景材料,利用多媒體播放視聽資料,這樣使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情況和社會情況,為教學鋪路,同時會使學生更好地進入古詩文中認識作者、理解作者。
如學習杜甫的《絕句》時,學生從詩句中能感受到詩人描繪的黃鸝、翠柳、白鷺、青天的美麗春景,如果教師用多媒體素材播放“安史之亂”的影像資料,讓學生看到尸橫長安,田園荒蕪的慘狀之后。老師再補充說,“亂世之中的詩人杜甫帶著全家逃難來到成都,是親朋好友為他們蓋了一間茅草屋住下。他無時無刻不盼望戰亂平息,重回家鄉。于是,安史之亂得以平息的第二年春天,詩人看到窗外的美景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美文。所以,門口停泊的那遠去東吳的船只也代表了他濃濃的思鄉之情啊。這樣的背景情境縮小了學生與詩人之間的時空距離,幫助學生產生與詩人思想情感相吻合的心理情感。使學生不僅感受到詩人對春天的贊美與熱愛之情,也感受到了詩人對和平的向往及家鄉的思念之情。那么,一個愛國愛民的杜甫也躍然紙上。這樣的情境設置一下子縮短了學生與詩人的時空距離,有助于學生產生與詩人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緒,這樣使學生不僅感受到詩人對春天的贊美與熱愛之情,也感受到了詩人對和平的向往及家鄉的思念之情。那么,一個愛國愛民的杜甫也躍然紙上。
二、品詞析句,體會古詩文的語言美
古詩文語言簡潔,每個字詞都經過了作者的推敲,那么抓住詩句的關鍵字詞分析了解詩句,是古詩文教學的有效途徑。以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為例:這首詩雖然只有四句28個字,但字里行間卻充滿了韻味十足的美。詩人利用語言的調色板,把面前的畫面場景描繪成一副色彩艷麗、動靜結合的畫面。黃鸝、白鷺、翠柳、青天,四種景物四種顏色,黃綠相間,白藍輝映;千年雪,門泊船,動靜結合,遠近相稱, 讀來怎不令人心曠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暢?通過對這些字詞的深入理解,幫助學生體驗到古詩文詩句的美,從而感悟到透過文字之美來體驗詩詞所營造的意境,為提高詩歌教學的有效性打下基礎。
三、音樂渲染,體驗古詩文的情感美
古詩文的節奏感十足,具有較強的音樂美。音樂也是聽覺的語言,是人類心靈深處的詩,兩者有相同之處。音樂通過創設情境,能夠渲染氣氛,烘托詩意,從而喚起情感的共鳴。因此,通過使用音樂渲染氛圍,更容易將人們帶入特定的場景。從情境創造的角度看,它可以在課前和課內進行。選擇內容渲染上下文考慮是否基調和教學,情緒等內容的條款能夠被協調。
在教學《伯牙絕弦》時,我播放輕松優美的《高山流水》的音樂讓學生體驗“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鐘子期的意思是“海洋就像河流”悠揚的音樂中讓學生體驗到的是伯牙的那份得到知音的喜悅。在理解"當兒子死的時候,博亞意味著世界不再有一個知己的朋友,而是打破了鋼琴在他的余生中的弦樂,并沒有為他的余生重復鼓聲。"中,我播放的是凄涼悲慘的古箏曲《伯牙悼子期》,哀傷的音樂讓學生體會到的是伯牙失去子期時的那份悲痛絕望之情。這一喜一悲的音樂也正是伯牙鮮明的情感寫照,恰當的音樂烘托一下子就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生了共鳴。可見,音樂與文學之間有著微妙的關系,借助音樂渲染情境在語文教學中常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想象畫面,體驗古詩文的意境美
古詩詞的語言非常簡潔,如果小學生只是通過語言學習古詩詞,那么對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美感是很模糊的。這就需要我們開發學生的想象力,結合著生活經歷,抓住重點詞句,喚起學生的聯想,以體驗古詩文的意境美,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比如,在教《村居》這首詩的時候,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讓學生們把文本的插圖和自己放風箏經驗結合起來,閉上眼睛,聽老師范讀,讓學生想象畫面,然后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表達出自己所想象到的畫面。有的學生說仿佛看到自己在野外和朋友們興高采烈的放風箏,有的同學說仿佛看到了草長鶯飛的春天,有的學生說仿佛看到天空飄蕩的風箏,還有的學生說出來一個完整的放風箏的小故事,甚至有的學生用水彩筆畫出了自己放風箏的圖畫……可見,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不僅能開發學生的思維,還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美,營造出一張張美麗的詩情畫意圖。
五、真情朗讀,體驗古詩文的韻律美
古詩文的語言注重對仗工整,講究平仄押韻,瑯瑯上口。在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注重詩歌的朗讀。一般來說朗讀有多次:一讀,要讀正確;二讀,要讀準節奏;三讀,要讀出感情。而達到真情朗讀的效果是隨著對課文理解的加深逐漸得到了提高。
在教學中,教師可讓以學生自讀的方式讀正確古詩文,低年級可通過教師范讀的形式,中高年級可根據自己的理解、小組的合作、教師的引導畫出節奏符號和標出重音,這樣不僅指導學生有節奏的朗讀古詩,使學生體驗到古詩文的節奏美,而且感受到古詩文抑揚頓挫韻律美。如果用恰當的旋律相匹配,學生往往能入情入境地誦讀,有的學生甚至學著古人的樣子搖頭晃腦地誦讀,完全陶醉在詩的王國里。
總之,教學古詩文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還可以享受到古老中國的文化之美。因此需要教師帶領學生走近詩人,抓住重點詞句感悟古詩文的意境美,想象古詩文所描繪的畫面美,體味古詩文中所蘊涵的情感,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