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帆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會計師事務所也從以往的“掛靠制”逐漸發展成為服務市場經濟的獨立機構,同時其所承擔的社會角色也發生了重大轉變,其市場監督與服務職能同步發展。但是在會計師事務所在發展過程中,審計質量下降、風險增大、人才流失等問題逐漸顯露出來,因此完善事務所內控體系、優化內控治理成為了行業當下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基于此,本文立足新時期,以內控作為切入點,重點闡述了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優化措施,以期能夠實現以點帶面,助力整個會計師事務所行業內控體系的完善。
關鍵詞:會計師事務所;內控體系;風險防控
在市場經濟中,會計師事務所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不僅是企業與政府聯系的樞紐,同時也發揮著上傳下達的功效。可以說,會計師事務所在推動企業健康穩定運行、促進社會經濟平穩發展扮演者極為關鍵的角色。在實際生活中,審計行業具有較高的門檻,從事審計工作的人員都需要經過嚴格的考核,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方可持證上崗,尤其是會計師事務所在引進人才,聘請注冊會計師時,對于執業資質方面的要求更為苛刻、嚴格。因此,傳統企業內控體系以及內控方式不能簡單套用到會計師事務所中。在審計行業,會計師事務所缺乏標準化的行業管理準則,因此行業約束力不足,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審計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要結合會計師事務所的特點,深入剖析當下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探索出一套完善、合理、適用的內控體系。
一、會計師事務所內控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內部控制缺乏全局性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會計師事務所的發展極為快速,這也使得一些事務所對于自身發展方向和定位沒有清晰的認知,僅僅是著眼于眼前發展所獲得的利益,缺少中長期戰略規劃,未制定明確的實施計劃,從而使得事務所內部控制缺乏戰略保障,事務所內控工作全局性不強,一些制度、戰略規劃流于形式,成為一紙空文[1]。尤其是在當下行業如日中天的發展大環境下,一些會計師事務所失去了自主探尋創新和突破的決心與動力。此外,內控目標的不明確,令事務所成員更加看重市場拓展,雖然業績飆升,收入擴大,但是因只注重眼前利益,忽略了事務所長期發展,因此使得內部控制失效,反而制約了事務所的進一步發展。
(二)風險評估機制缺失
當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數量逐年攀升,根據財政部發布數據顯示,截至到2018年底,除分所外,全國共有會計師事務所7862家,執業注冊會計師109352人,可見行業競爭日益激烈,也使得審計風險驟增。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會計師事務所要想發展、謀求生存,就必須要提高核心競爭力,而風險管理能力是最主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事務所實施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內控體系,能夠通過風險識別有效規避業務風險,確保事務所發展戰略順利開展。但通過調查發現,風險評估是事務所內控管理普遍存在的薄弱環節,未進行審計風險識別,缺少完善的風險評估機制。具體來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缺乏風險識別機制。一些事務所管理者認為只要審計項目負責人具有較強的專業水平和豐富的經驗,那么就能有效防控風險,因此就沒有必要在以風險管理為導向的內控體系建設上花大量的人力、財力,客戶資源以及業務拓展才是發展的關鍵;二是,尚未建立風險計量體系。會計師事務所開展的風險評估依舊采取的是定性評估的方法,缺少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來支持風險評估工作的開展,更多是依賴于管理層的過往經驗和主觀判斷;三是,缺乏有效的風險防控機制。從客觀層面來看,并不是能夠有效防控所有的風險,因此這也就使得風險具有客觀存在性。很多事務根本不重視風險防控體系,僅僅是通過合同條款進行單方面的約束,這并不利于事務所的長期發展。
(三)信息與溝通不暢
信息與溝通是會計師事務所內控管理的關鍵環節,其主要目的在于收集和傳遞信息,確保信息的時效性和真實性,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事務所對內、對外都能進行高效的信息交流。但是,目前很多事務所在項目的承接和業務開展過程中,由多個部門分工完成,若彼此之間信息溝通不及時、數據共享不到位,就勢必會阻礙審計進程[2]。此外,倘若事務所與被審計單位之間無法進行高效無誤的溝通,就很難能夠全面掌握被審計單位的真實信息,那么審計結果也會存在偏差。不僅如此,還有的會計師事務所在內控公示、重要會議、管理制度、發展戰略、員工薪酬政策、重大風險評估等內容缺少透明度,使得事務所工作人員對很多制度、政策不了解,即便是向上級反映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也難以收到有效回復。
(四)監督評價機制不完善
要想提高會計師事務所內控管理質量,就必須要建立健全的監督評價機制,若現有的內控機制無法適應內外部環境時,就必須要進行優化調整,確保內控機制的執行成效。但是事務所卻沒有意識到內控機制的重要性,片面的認為監督評價就是績效評價,缺少一套全面、有效的內控監督機制。就算一些事務所開展了內控監督,也不過是停留在復核報告的淺層次監督形式上,沒有進行分層級監督,只是到時候進行監督,缺少事前和事中監督。而且監督工作多是由財務部門兼職開展,并沒有設立專門的監督部門,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監督的效力。
二、完善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控制的策略
(一)優化內部環境
會計師事務所內控管理缺乏全局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不重視內控環境的建設,一方面表現在事務所崗位職責不明確,內控管理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表現在文化建設上,培訓機制不健全,事務所員工歸屬感不強,當面對利益沖突時,以個人利益為先,人才流失率較大。因此,優化內控環境是關鍵。首先,要權責明確、獎賞分明。明確審計人員的工作職責、內容以及范圍。對審計內容結合程序進行重新劃分,規范操作流程,確保內部審計工作向規范化、系統化、制度化發展。制定目標責任制,將內部審計質量檢查工作制度落實到位,從方案制定到復核審理的所有環節都進行嚴格的把控,堅守職業操守,真正提高審計工作質量,有效降低內部審計風險[3]。落實重大責任追究制,以防出現推諉扯皮現象。其次,樹立良好的內控意識。事務所應定期開展專業技能、專項知識的培訓拓展活動,確保審計人員在具備夯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作為管理層也應當積極參與到培訓工作中來,強化管理人員的內控管理意識,讓他們意識到該項工作開展的重要性。此外,事務所還應當加強文化建設,將“誠信做人、誠信職業”文化理念深入人心,為每一位員工創設輕松、愉悅、和諧的工作環境,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在經濟新常態下抓住機遇,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推動國內經濟建設,助力我國成為審計強國。
(二)建立全面的風險評估機制
從當前行業發展形勢來看,審計行業競爭激烈,事務所內外部環境都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和挑戰,風險發生率也隨之增加,一旦發生風險問題將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使得事務所遭受重創,導致其在行業中聲譽受損。因此,事務所必須要加強風險防控工作,逐漸在內控體系中建立其完善、規范的風險評估,幫助事務所尋求更多的發展機遇。首先,建立風險應對機制。在接受審計業務委托后,應當組建專門的審計風險應對小組,派專人對委托方的誠信、資信、財務狀況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在充分考慮自身資源與審計勝任能力的同時,根據委托方的實際情況組建項目組,同時由項目組成員和事務所分別進行風險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填制審計業務承接表,待事務所合作人審核無誤后,方可通知委托方簽訂審計業務合同,安排審計工作。其次,加強風險識別與管理。對所收集的風險信息進行分析和識別,明確風險等級,對其風險屬性進行整合,若風險等級較高,就必須要上報事務所合伙人,采取有效的風險排除措施。同時,要合理分權制衡管控。對于風險評估過程中存在的不合理或是易出現廉政風險的崗位要進行優化調整,對于權力過于集中、相關制度監管不到的崗位要根據相關流程進行風險評估,對崗位權力進行優化分解,確保事務所各部門各崗位之間形成環環相扣、層層分解、相互制約的權利管控鏈。
(三)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和溝通機制
首先,構建審計信息系統。隨著會計師事務所行業的發展,事務所每年承接的審計項目數量逐年攀升,從而產生了海量的審計資料數據,如何確保資料數據的保密性,是事務所應當思考和重視的問題,同時也是注冊會計師必須要遵守的職業道德。在信息化時代,事務所可以借助先進的現代化技術,構建審計信息系統,提高審計信息化水平。其次,強化信息傳遞與共享。在信息傳遞與共享上,事務所在繼續采用電話會議、教育培訓、內部刊物、電子郵件、員工手冊等傳統信息傳遞手段的同時,還應當積極引進先進的信息溝通方式,拓展信息溝通渠道,比如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根據信息溝通的內容,結合事務所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方式,全力推進事務所信息及時、準確傳遞,最終實現信息共享。此外,事務所還需要構建開放性的信息反饋機制和溝通渠道,確保能夠向事務所內部人員傳遞信息的及時性。事務所外部溝通主要是指面向被審計對象、上級主管部門、政府職能部門、行業其他事務所以及新聞媒體等所開展的信息溝通。通過建立對應的溝通協調機制,確保事務所在信息溝通上形成雙向互通格局。從執業標準和職業道德層面來看,溝通是極為重要的,信息溝通機制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事務所相關數據材料、信息資料收集的完整性、準確性,而建立暢通的信息溝通機制是事務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4]。再次,制定信息收集和傳遞管理制度。一是,對事務所內外部環境中的各類信息進行精準識別,包括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從而推動事務所內控機制的有效運行;二是,制定能夠適應事務所多樣化的信息需求,從多種渠道獲取信息;三是,確保管理層能夠完整、及時、全面的了解自身職責、義務所需信息,并能夠隨時滿足員工多樣化的信息需求。
(四)構建完善的監督機制
首先,要健全組織機構。會計師事務所應當要統一思想,從戰略層面來開展風險防控工作,加強內部機制建設,并將此作為“專業報國、服務社會”的基石,主動維護會計師事務所行業的聲譽,提高事務所在行業以及社會中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其次,健全廉政風險防控組織。可以在事務所各部門抽調業務骨干、技術人才共同組建內控中心,構建“責任清、履責實、督責嚴、考核硬”的大監督格局,以紀檢監察為監察主體,對監察資源進行整合,加大監管范圍,將審計執法以及行政管理都納入審計監管體系中,并與審計人員的績效考核、內審監察等工作進行充分的融合,大力實施一體化的監管模式,確保審計監管工作全面落實,深入開展[5];最后,采用一體化的監督形式。會計師事務所應充分發揮社會監督體系、市場誠信體系、智力支持體系職能,加強審計事前、事中監督,加大對審計項目的實地抽查,形成一體化的監管格局,將監管機制滲透到審計工作每個環節中。在完成現場審計后,事務所全體具有資質的合伙人必須再次對審計項目的質量、審計報告進行復審。此外,為了確保事務所內控機制具有可行性,應當進一步完善內控缺陷報告制度,設立快速反饋通道,一旦事務所員工在審計執行過程中發現缺陷和問題,就可以通過反饋通道上報,并可以實時追蹤上報情況,對于涉及嚴重舞弊行為的,需要立即上報主任或向合伙人上報。
三、結語
總而言之,當下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注冊會計師逐漸成為了市場經濟秩序的維護者,公眾利益的“守夜人”。會計師事務所的發展具有強烈的時代背景,是中國經濟體制轉型發展的直觀體現。對此,會計師事務所應當緊跟時代步伐,加強制度創新,拓展多元業務,重視內控管理,深化風險防控,正確看待自身內控管理存在的不足,積極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堅定不移地為投資者提供全面、真實、可靠的數據,切實維護市場經濟良性發展秩序,助推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荷芳.會計師事務所內控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中外企業家,2017 (35):61-61.
[2]羅錦華.加快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控制建設探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8 (2):169-170.
[3]張茜.風險管理視角下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控制完善途徑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 (3):113-114.
[4]陳俊嶺.如何在新時期實時提高會計事務所的審計質量[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7 (27):86-87.
[5]孔娟.淺談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控制制度[J].經貿實踐,2017 (1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