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婷 鄭盈盈
【摘 要】中國當代傳統藝術經歷了去政治化、全球化、資本化等一系列變化,傳統藝術演出節目宣傳隨之大變,無論從藝術本質還是從傳統藝術發展史角度來看,傳統藝術最終還是會回到藝術本身。
【關鍵詞】傳統藝術;藝術演出;節目宣傳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2-0219-01
無論是規格較高的大劇院還是更為小眾化、個性化的先鋒小劇場,現今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舞臺藝術表演呈現出比以往更為活躍的態勢。節目單是演出活動中最先展示關于活動的有效信息的,不但會對演出活動情況進行簡單梳理和背景介紹,還會對幕后的演職人員進行詳細介紹,利于普通觀眾對演出活動的深入了解,同時也是演職人員價值、個人藝術表達傳播所在。
節目單蘊含眾多訊息,現今節目單與以往相比有很大區別,外觀上越來越精美、華麗,內容上演職人員名單越來越長,除了以往藝術活動中最突出的演員、編導外,還有眾多人名和不同崗位、職責名稱,甚者超過演員、編導的總和。此外許多節目單在演職人員名單之首呈現的是“出品人”。
節目單上演職人員數量繁多,最能直接反映當今社會藝術“生態圈”現狀。美國學者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中提出文學四要素(世界、藝術家、藝術作品、欣賞者)來構建“藝術生態圈”。從世界的角度來看,當今藝術作品語匯越來越豐富、多元化,藝術樣式在不斷吸收借鑒、配合融合中探索發展;從藝術作品的角度來看,藝術演出活動市場有各種各樣的作品,不再局限于某種藝術語言,而是將不同種類的藝術語言、物質媒介、新奇技術、耀眼技巧等融合在一起,呈現出萬花筒般的景象,而觀賞者們的需求和審美傾向更加復雜和多元化。在這個日常生活審美化、藝術表現扁平化時代,對藝術的需求就是信手拈來,在審美過程中可以從不同視角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和感染力,追求更為新奇、直接、快速、高效的審美體驗。
中國現代舞蹈的代表人物林懷民,其創作理念獨樹一幟,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斬獲無數國內外重大獎項。他將生活中一切與作品相關的物體、景象和舞臺呈現出的任何一物、一聲、一光作為自己的創作理念,拓展世界人民對中國舞蹈的認知,也改變了中國舞者們對現代舞的狹小視角和傳統審美觀念。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典型、全新的綜合作品,是在文學、戲劇、美術、音樂、舞蹈共同作用下的現代舞蹈作品。
現今藝術演出綜合性不但體現在藝術本身的延展性上,還體現在藝術活動本體之外,如當今戲曲藝術在演出時必須具備兩個生態空間,一個是以“團隊表演”為基礎的生態圈,這是擁有幾百年歷史傳統的中國戲曲傳承下來的演出空間,包括演員群體、戲曲文本創作群體、樂師群體、服化道具群體等,共同構成戲曲的舞臺演出部分。另一個是保障演出活動順利開展的必備群體,以營銷團隊為基礎,例如舞臺監督、統籌、監制、制片等,這部分人員越來越重要,成為藝術活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們知道“出品人”最早廣泛運用于電影的宣傳海報中,在電影發展中,出品人代表著電影市場化運動的開啟和演變。出品人一般是作為出資方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在某些情況下等同于制片人。在電影的制作中,出品人擔任著重要的作用,被稱為整個影片的靈魂人物,其重要作用在于可決定市場的走向,預示影片的經濟回報率,因此現在的藝術演出活動在走向市場時正是如法炮制,“出品人”如此顯赫地出現在現今藝術演出活動的節目單上。
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已從計劃經濟轉型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文化藝術領域廣泛出現了文化產業、音樂經紀人、畫廊等,全球經濟一體化,科技迅猛發展,信息獲取更為便捷,藝術作品可以迅速進行復制傳播推廣,藝術家們的創作、藝術作品的質量越來越受到眾多經濟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藝術家們的精神勞動產品即藝術作品愈來愈帶有商品的色彩。藝術演出活動是否能以商業化運作模式來開展,關鍵是明辨藝術作品與商品之間的關系。一般而言,商品是指可以進行交換的勞動產品,藝術品是藝術家的勞動產品,如果創作出來的作品不進行售賣或者交換,只是作為欣賞的對象而存在,那就只有使用價值,不能成為商品。反之藝術品投入經濟市場,被當作商品一樣進行“銷售”,藝術品即為商品。藝術品市場經濟良性發展中,藝術品絕不應等同于商品,它只是具備了商品的某些屬性,藝術家創作的藝術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是藝術家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蘊含并傳達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獨特的審美認識和審美感受,體現藝術家個人思想、情感和體驗。因此,商品屬性不會也絕不可能成為藝術品的主要屬性和本質體現。
讓藝術回到藝術本身,消費時代的藝術消費并不是藝術發展的方式,也并非藝術欣賞的根本途徑,完全屈從于世俗與金錢的藝術品是難以取得卓越成就的。
參考文獻:
[1]季思雨.藝術院團的組織效能評價研究——以中國歌劇舞劇院為個案 [D].中國音樂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