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陶 胡凡
【摘 要】作為養老行為的主體,老年人及其家屬的養老觀念對一個國家養老制度的制定有著重要的影響。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醫療服務不斷進步,人們的養老觀念出現了一些重大變化。本文以電視劇《嘿!老頭》為例,在闡述傳統養老觀念與新時代養老觀念變遷的基礎上,探索一條符合國情的社會養老事業發展方向。
【關鍵詞】《嘿!老頭》;養老觀念;社會轉型;變遷
中圖分類號:C91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2-0224-01
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今天,日益嚴重的養老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家在完善社會保障方面已經展開了一系列嘗試,力求通過政策扶持推進老齡事業的發展。然而,這之中部分制度舉措并未達到預期效果。究其原因,與忽視社會養老觀念的轉變密切相關。養老觀念的轉變一方面反映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又見證了傳統養老文化的歷史傳承[1]。本文圍繞老人對養老的看法、養老責任及養老方式等觀念內核,就傳統養老觀念及新時代養老觀念的變遷進行簡要梳理。
一、傳統養老觀念
(一)“子代養老”傳統
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形態在先秦時期就已形成,家庭和家族的觀念傳承千年,一直延續至今。早期的養老模式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即把“家”作為基礎,以子女供養為主要形式的“子代養老”,并以此形成了獨特的“孝道”文化。不同時代,經濟社會條件各異,“子代養老”的概念也隨之發生改變。這種改變主要體現在“家”范疇的認定上,包括以“家族”為載體和以“家庭”為載體兩種模式。這兩種模式是交替甚至同時存在的。
(二)“安土重遷”思想
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致使中國人潛移默化形成濃厚的“鄉土情結”。這種情結一方面體現在空間上的不流動性,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社會的人口遷移是受外力影響的(戰亂、災荒),主動遷移發生概率相對較低。體現在老年群體身上尤為明顯。自古以來中國文人之中便盛行“致仕”之風,所謂“狀元及第,告老還鄉。”另一方面,“鄉土情節”還體現在“熟人社會”的生活模式上。傳統社會中,熟悉的空間、熟悉的面孔可以帶來“家”的感覺。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才算達到年老時的理想狀態。《嘿!老頭》一劇也很好地展示了這一情節,劇中李雪健飾演的“劉二鐵”享受習慣已久的胡同生活,當其離開胡同住進養老院,身邊環境發生變化后,其第一反應是抵觸和不解。
二、新時代養老觀念的變遷
(一)“獨立養老”盛行
近年來,“獨立養老”的觀念在中國老年群體中逐漸流行開來。這樣的養老方式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形成的。首先是國家意識形態發生轉換,這一時期開始鼓勵人們追求“獨立自主”,呼吁公民實現“個體價值”[2]。其次,社會性人口流動愈加頻繁,年輕群體為了追求個人利益、實現自我價值,開始走出家門,離開父母前往大城市發展。再次,養老方式的多元化發展,使得家庭養老的功能不斷弱化。社區居家養老、機構養老及互助養老等社會化的養老方式快速發展。這既減輕了子女的照料負擔,也使老年人獨立生活成為可能[3]。《嘿!老頭》一劇中,“劉二鐵”最初便是獨立生活的,若非患病,他可能還在過著獨居生活。
(二)精神需求激增
物質資源普遍欠缺的年代里,吃飽穿暖是生活的第一要務,精神層面的追求往往容易被忽視。改革開放后,整個社會經濟發生了變化,“精神贍養”成為人們更加關注、重視的社會問題。不同于過去子輩對父輩的“尊敬”,現代化的精神贍養是基于平等觀念上的子輩對于父輩的理解、關心和體貼,意在使他們感到愉悅和開心[4]。在今天的中國,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老年群體的生活狀況,但老年人的情感需要逐漸淪為物質條件改善的犧牲品。一如《嘿!老頭》劇中,“劉二鐵”真正感到快樂的并非是錢財、物質的供給,而是兒子“鐵皮”回到身邊,陪伴他、關心他的每一個瞬間。當然,情感需要的滿足還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呼喚的是子女在工作之余盡可能抽出時間陪伴父母。
三、對當代中國人養老觀念轉變的思考
時下國民養老觀念的變化,既是傳統養老文化適應時代變遷而進行的內生調整,也是國家戰略發生改變的結果。20世紀70年代,我國總體發展戰略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由計劃向市場傾斜,計劃生育政策普遍推廣,家庭結構核心化發展。城鄉大量勞動力,尤其是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已不再遵循傳統的就業模式,而是趨向于外出流動就業,傳統家庭養老的“共居模式”開始發生改變[5]。在少子化、社群流動以及經濟條件改善等外部條件變化的作用、影響下,中國老年人的養老觀念發生了由物質滿足轉向精神滿足,由家庭供養轉向“獨立養老”的轉變。
參考文獻:
[1]朱海龍,歐陽盼.中國人養老觀念的轉變與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44(01):88-97.
[2]周鳳華.中國人貧窮救助觀念的轉變與思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52(06):36-45.
[3]王海燕.中西方養老文化差異及其啟示[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4,37(01):100-102.
[4]張航空.兒子、女兒與代際支持[J].人口與發展,2012,18(05):17-25.
[5]鄧高權.中國家庭結構變遷與養老對策探討[J].湖南社會科學,2014,(04):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