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鵬
現如今的知識經濟時代下,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對語文課堂教學產生的影響越來越深遠,它勢如破竹地進入語文課堂教學中,為語文課堂教學提供新的力量。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來教語文,不僅僅是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讓枯燥的文字變得多姿多彩,還能活躍課堂氣氛,提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想象力,讓學生真正愛上語文。
一、直觀形象、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要講直觀現象,尤其是碰到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知識更應該如此。多媒體計算機所形成的畫面以及它的聲、光、色、形都能給學生的思維和視覺沖擊以至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學校的教學環境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受到約束,一些上課需要的教學內容、自然現象、科學實驗等學生無法直接看到和想到。此時,如果教師在上課時結合信息技術手段把抽象的知識化作直觀的事物讓學生觀察,進行情景教學。教師借助多媒體手段展現事物事物發展的過程,播放自然科學現象,學生的思維也由抽象化為具體,課堂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也會變得輕松。
上好一堂繪聲繪色的語文課,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讓課堂變得群情激昂、師生聲容并茂,教師教的自然,學生學的舒服。在遇到教學中的學生難以理解問題,信息技術手段可以給學生提供便于理解的圖畫或視頻資料,以直觀的形式創設情境,方便了教師的教學也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從而也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如在教四年級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我在網上找到了實驗員進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視頻 和“鐵球和羽毛同時落地”的視頻,通過兩個實驗相互對比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了課文中的科學原理,孩子們也被有趣的科學實驗深深地被震撼了,也因此激發了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課堂教學受空間的限制,一些難以展示的實驗或自然現象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更直觀的進行觀察和發現,提高學生注意力的同時也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高效。運用信息技術徹底地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憑字面想象、難以理解之苦,同時還充分激發學生的主管能動性、化被動為主動空間,產生特有的教學效果。
二、運用信息技術化靜為動突破教學難點
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改變了傳統古詩文教學逐字逐句進行翻譯,讓學生從單純的文字中難以想象是個所展示的那種韻律美。“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讓古詩內容化靜為動,讓古詩內容變成一副鮮明的畫面。如教學古詩《敕勒歌》時,詩中出現的一些字詞難以從文字上進行想象,如“穹廬”“四野”“草低”“見牛羊”等,讓學生對是個所展現的美麗畫面難以想象和理解。我通過教學課件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們通過課件看到了敕勒川的天空,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 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 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這樣便較好地想象出古詩內容所展現的畫面,讓靜景在腦海中動起來;小學一二年級的看圖作文教學中,給出的作文題目僅僅是定個圖畫,雖然畫面清晰,但是并沒有展示圖畫中人物的動作過程,讓小朋友們難以正確的想象,在表達上受到限制。這里我們可以利用動畫的形式,讓定個的人物“動起來”,把人物的動作和有可能發生的語言交流以動畫的形式展現給學生看,一二年級的學生面對眼前的“動畫片”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還能讓他們展開想象,讓表達不再受到限制。
三、分清主次,服務課堂
現如今,大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會使用信息技術。但是,大部分教師不能很好的將信息技術融合到教學實踐中,上課時一味的展示“技術”,受到了信息技術的束縛也忽略了信息技術在課堂中只是輔助教學的作用。要想在課堂教學時有效地融合信息技術那就得從小學語文直觀、生動的特點和小學生活潑天真、好動的特點出發,讓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且直觀。比如在講述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難忘的潑水節》時,絕大多數學生是漢族,學生沒有見過少數民族的節日慶祝。為了能讓學生了解“潑水節”,我運用信息技術找到有關潑水節的視頻資料來輔助學生們認識傣族人民慶祝潑水節時的特色,學生有了認知后,這樣再講課時學生們就能和老師互動起來,能更好的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
四、發揮作用,完美融合
信息技術是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作用呢?第一要講信息技術的直觀性,例如在給學生講授《太陽》一課時,由于我們平時無法用肉眼直接對太陽進行觀察,所以課文中出現對太陽介紹的知識對學生來說難以理解。而采用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們觀看關于太陽的紀錄片和太陽在宇宙中的模型圖,學生很容易的從直觀的視覺中了解知識。然后要講的是信息技術的趣味性,學生在學習中有了興趣才能堅持學下去。信息技術用它獨特的、新穎的方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知識不再枯燥。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以信息技術也要做到和學生融合,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除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外更應該要擴大課堂教學的知識量。比如傳統的識字課,教師在黑板上一筆一劃的寫給學生,而利用信息技術可以直接將規范的字展現出來,利用動畫功能將字的筆順展示。這樣,學生相比傳統教學能在相同的時間學到更多的知識。
五、靈活運用技術,以石攻玉
雖然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但要使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效融合,還應該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把教學課件做的花里胡哨,不和諧的背景音樂,濫用圖片這些現象不僅不會讓學生能更好的上好一堂課,還可能會將學生引入學習的“歧途”。那么怎樣用才能算是巧用呢?這里我想用幾個實際例子和大家探討一下。比如在古詩詞的教學中,營造一個優美的氛圍,在朗誦時可適時的播放《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等一些古箏曲,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下很快就會進入情景。
綜上所述,要想把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有效融合,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時靈活運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讓課堂變得更生動更形象化,讓學生們愛上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