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笛
【摘要】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交融發展、國際競爭與發展風險疊加并存的今天,中國企業如何通過改善企業內部治理和優化發展方式,實現理性發展,從容應對外部挑戰,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能否早日實現和未來可持續發展,因此,從理論上探討這一問題十分重要。首先,從理論上首次全面系統分析和闡釋了什么是企業理性發展,嘗試構建相應的內容與標準體系,并分析企業理性發展面臨的內外部挑戰,從內外部兩個角度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企業;理性;發展
當前一個經濟周期內,國際經濟增長充滿了不確定性,這既給我國企業發展帶來了風險沖擊,也意味著壓力和機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探討推動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企業理性發展與轉型,既是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的重要啟示,也是應對世界經濟發展風險挑戰,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企業理性與市場意識、法治觀念、規則意識的形成緊密相關,是企業創造性行為的重要源泉,理性的企業發展模式,一般包含戰略理性、經濟理性、決策理性、技術理性、交易理性以及倫理理性等多層次概念,意味著企業“質量革命”,而這里的質量,并非傳統意義上企業產品或服務的質量,而是企業的成長質量,既尋求商業邏輯,又重視制度保障,蘊含著基于市場經濟規律導向、順應經濟新常態發展趨勢的新動能、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責任等多維內容,既滿足當前增長需要,又考慮長遠發展需要,且能夠應對不可預期的環境變化,保持穩定發展趨勢,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要求。
一、企業理性發展要以務實為基礎
當今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呈現交融發展態勢,不斷催生了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為企業實大力實施創新戰略提供了可能。理性的企業發展模式,必須要以創新為媒介,不斷強化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力建設,后者作為一系列知識和技能的集合,往往意味著一種整合性的且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力量,確保企業源源不斷的提供適應市場需要和變化的產品,是企業持續保持市場競爭優勢并在市場中取勝的根本性能力。企業核心競爭力離不開有效的創新,只有持續創新才能不斷尋求與環境的有效匹配,優化資源配置,保證企業在長期內長盛不衰,其中,包括根據內外部環境變遷創新打破企業僵化思維,全面推動企業戰略轉型,深度融入國家戰略和產業價值鏈,更加聚焦用戶這個中心,積極推動價值共享,確保企業“做對方向,做對趨勢,做對戰略”;結合知識經濟業態特點打破傳統企業邊界重塑組織形式和平臺渠道,從事業部、矩陣式組織形態轉向扁平化、網絡化組織形態,從而形成更富效率的治理結構和快速反應能力;結合新技術、新材料、新業態,積極推動技術變革與創新,形成更富競爭力的產品生態,正如任正非所提出的,企業的良性與持久發展只能靠產品和服務,目前,華為擁有標準必要專利數量已居全球之受,而且,針對西方企業世界性壟斷帶來的長遠隱患,積極打造其海思備胎計劃,這些都足以證明企業理性發展帶來的底氣和強大。寶鋼集團面對鋼鐵業的行業危機,大力推動以“職工經濟技術創新小組”“金蘋果計劃”與“藍領創新”等為內容的“全員創新”戰略,不斷推動企業實現轉型發展。
二、理性發展要以共享為保障
能否把價值鏈、價值網絡與企業進行有效組合,進而推動企業社會資本高效整合,在此基礎上,逐步健全基于價值鏈實現相關者利益共享體系,既是企業理性發展范疇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指導力量,只有把企業放到產業生態和全球產業鏈這一大坐標中,企業才能明確自身定位,做強自身價值,實現高效發展,由此形成的“利益共同體”能夠幫助企業更為精準的把握利益相關者所需價值,從而以低成本高速度滿足市場需求和達到顧客所需服務水平。具體而言,一方面,實現以自身價值鏈為基礎,企業與員工、股東、供應商、客戶等利益共享,另一方面,實現價值鏈之外的共享,包括與政府、社會的利益共享;也包括與競爭對手結盟等利益共享。每個企業在相同環境下對待利益伙伴的方式,越接近其喜歡被對待的方式,利益共同體實現的可能就越大。體現在實踐中,領先企業非常在意與政府的合作,非常在意與利益相關者的合作。他們會很好地構建包括跟員工、上下游供應商在內的利益共同體。
三、理性發展要以遠景為支撐
愿景植根于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核心靈魂和本質特征,其突出表現在于幾代人基于一致目標和愿景的共享和認同,進而始終保持著“企業存在的理由”。理性的企業文化蘊含著企業“遠景使命”,能夠根據企業內外部環境變化而進行適度的調整和修正,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具有自我完善和創新功能,促使各項經營管理行為在理性文化與創新思想交織中得到提升,是引領企業持續朝著正確方面發展和保持優異的長期效益的重要因素,世界優質企業通常都離不開一些共同的特征,其中包括持續傳承的核心價值觀,崇拜式的企業文化以及有效的核心價值觀培育能力。理性的企業文化不僅聚焦利益相關者價值和內部經濟效益,而且關注經濟社會發展,注重社會、生態效益的多重主張,在價值鏈內部關注員工、供應商等利益相關者發展,在價值鏈外部,堅持做到引領和奉獻行業發展,在戰略路徑上,敢于主動打開邊界、共享資源、積極主動保持與黨和政府的有效溝通,支持地方發展,配合解決各類社會問題,形成親清政商關系,近年來,一些企業積極參與精準扶貧,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四、結束語
現階段,我國企業已進入理性發展階段,而在當前世界經濟多變形勢和國內宏觀經濟波動背景下,理性發展又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路徑。企業理性發展,就其內涵而言,主要包括基于創新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基于價值鏈的利益共享機制以及基于愿景的企業文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推動實施企業理性那個發展,著力要從探索實現管理創新和培育企業文化入手,持續構建企業生存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春花.中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之道[J],中國經濟報告,2019(3):76.
[2]謝永健.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企業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7(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