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再創新高。當前在建筑學設計中融入生態意識的做法越來越受到重視,這既代表了人們對生態破壞的醒悟與彌補,也代表了建筑學設計順應時代發展有了更高的要求。隨著國民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物質生活條件也越來越高,人們對居住場所的要求從空間大小升級到人文關懷、舒適宜居上,所以在建筑學設計中融入生態意識是必然趨勢,其體現的是可持續發展觀,強調的是節能減排,資源的合理配置,追求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良性循環發展。
【關鍵詞】建筑學;設計;生態意識;問題;對策
人類對大自然的掠奪與征服對自然界而言是一場重大的破壞性活動。大量自然資源在此過程中被消耗,大量土地不再具備種植能力,環境污染、水污染、土地沙化現象反饋回人類,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為構建綠色家園就需要重視對可持續發展觀、生態學的研究。在可持續發展觀思想萌芽出現后,出現了大量生態城市、生態建筑的研究。近些年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筑、生態建筑成為了前沿性名詞,其對人類文明與理智的升華而言意義重大。
1 建筑學生態設計概述
生態建筑主要是指在建設中,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資源來打造宜居且有利于人們身心健康的建筑,設計期間需秉承建筑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核心理念。在設計中會應用到生態學、環境心理學和建筑材料學等多種學科,從而保證建筑的自然通風,提高環境的舒適度,實現智能控制。而建筑生態設計主要是指將建筑視作獨立的生態系統,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多種物質因素的影響,進而使其能夠在物質循環中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這種設計方式能夠有效降低建筑設計對建筑周邊環境的負面影響。現階段,由于經濟因素的影響,一些示范性建筑會應用生態建筑設計理念,但是很多普通的建筑還沒有滿足生態設計的基本要求。當前我國的很多建筑一般是以生態建筑為前提完成構造設計和材料選擇的,在設計中通過對選址、選型以及材料設備等多種因素的控制,有效強化建筑設計的生態效果。
2 建筑學設計融入生態意識的重要性
在普通大眾眼中,建筑可能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其實建筑也與藝術學、美學、生態學、材料學、環境學等都分不開的。建筑物的設計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首先離不開設計師的風格,每個設計師都有一定的風格,從建筑的構造到用材都能看出設計師擅用或常用的手法;離不開所處的環境,因為建筑物在設計建造時,要因地制宜,不能脫離周邊的環境,與周邊環境氛圍能夠渾然一體是為最佳,這樣才能反映出該區域的人文或自然景觀;離不開建筑主題,主題是反映建筑功能的最明顯最直接的一面,突出的主題特征能讓人們對建筑物有深刻的印象;同時更離不開生態環保,生態環保是現今社會追求的目標和發展的前提,也是建筑學打造宜居建筑,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核心理念。脫離實際,鋪張浪費的建筑物不僅使建筑設計出現倒退的現象,還影響到區域內的自然與社會環境,只有在建筑設計中充分考慮到健康、環保、生態等基本精神,才能保證建筑的宜居度和舒適度,為人們提供更加舒心、便利的場所,甚至成為當地的標志性建筑,影響著當地的建筑環境以及未來的規劃等。所以,我們必須研究建筑學設計中生態意識融入的相關問題。
3 提升建筑學設計生態意識的措施
3.1做好外部環境的協調工作
綠色建筑設計中,建筑與生態環境之間必須保持協調的關系,在建筑學設計當中要將建筑周圍的環境和建筑周邊的建筑設施作為設計中考量的重要因素,確保新建的建筑與周圍的建筑和基礎設施具有較高的協調性。不僅如此,為了更好地加強自然環境結合的基本效果,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還應將自然氣候和季節變化作為設計中考慮的綜合因素。如江南園林設計中具有鮮明特色的鴛鴦廳,就將建筑分成完整的兩個部分,一面朝北,一面朝南,兩個部分可順應東西兩個季節的活動。也就是說,在建筑設計中應用建筑生態學要以風景為主,建筑要成為風景建設中的組成部分。
3.2施工前的科學調度與客觀分析
只有將建筑主題特點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同時科學測評生態系統,才能實現建筑實物與自然環境的融洽相處。同時,我們需要注意到生態系統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生態系統有良好的自我調節凈化功能,能夠達到自我平衡,但這種平衡狀態一旦被打破,就很難再恢復,或者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恢復。所以我們要設計時始終堅持科學調度與客觀分析,并且要充分考慮到生態環境平衡的臨界點,一定要把控住這一限度,采用有效措施提高生態環境的質量,從而滿足生態環境建設的標準及要求。
3.3充分清潔可再生能源
太陽能和風能都是清潔的可再生資源,合理利用上述資源可顯著增強建筑學設計中的生態意識,保證城市與生態系統的協調性。如高質量的自然采光設計就能夠減少人工光源對電能的消耗,且通風性較好的建筑一方面可以增強室內的舒適度,另一方面也保證了空氣流通的質量,減少了空調運行過程中的電能消耗,達到了節能的目的。
3.4采取綠色化設計策略
建筑生態設計是將生態設計觀念融入到建筑設計中去,正確認識環境與建筑的相互關系,讓人、建筑、環境能夠更加協調相處、發展。綠色建筑是生態意識的核心,也是建筑生態設計和綠色化建筑發展的重要條件。建筑當中的環境設計一般包括室內裝潢設計,室內外環境的協調性設計,但無論哪種設計,都應該考慮到所在區域的自然、社會、人文環境,施始終貫穿生態化、綠色化設計策略,從而滿足綠色化建筑設計的基本要求。
4 結語
總之,在長年累月的發展過程中,生態意識如今已經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的同時,人們思想意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體現。以后的世界必然會是一種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世界,對建筑領域來說,有必要以此為目標為生態和諧、環境保護、節能減排貢獻力量。國內文化、經濟、政治的欣欣向榮賦予了建筑越來越多的功能,今后的社會必然會對生態建筑予以更多的重視與認可。
參考文獻:
[1]王洪新.論馬克思自然觀視野中的生態意識[J].學術交流,2013(2):89-92.
[2]李敏,張軍.生態文明與生態意識內涵研究[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4):7-9.
[3]王曉燕.景觀設計課程中微系統生態意識的培養[J].藝術教育,2013(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