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旨在達到資助和育人相結合的目的,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結合當前教育改革和脫貧攻堅任務,高校要承擔起資助和育人相統一的責任,推動資助育人政策實施的實效性、高效性、長效性,真正實現“以人為本、因人施助、精助優出”。本文擬從資助和育人兩方面對當前德育的現狀和原因進行分析,以及對資助育人工作提出淺略的建議。
【關鍵詞】高校;資助;育人;建議
目前,我國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起了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包括校園地國家助學貸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師范生免費教育、退役士兵教育資助、學費補償助學貸款代償、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多種形式有機結合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但當前也對高校的學生資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要把立德樹人放在突出位置,要實現資助和育人的結合,要把受資助學生培養成才,所以必須要在資助育人上下繡花功夫,探索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德育新常態”,讓資助留印育人有痕。
一、當前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現狀分析
(一)“熱資助”現象不利于“育真人”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問題,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學生資助體系,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和學校為補充“三位一體”的資助格局,建立了普惠性資助、助困性資助、獎勵性資助和補償性資助有機結合的“多元混合”資助模式。這些“熱心資助”保障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促進了教育公平。但也存在看重資助金的“熱愛資助”現象,一些學生從中投機取巧,為了得到資助金弄虛作假。
(二)存在不正確的資助理念
部分高校學生資助隊伍“個體化”,只有一個部門或一個人在唱“獨角戲”。也有部分高校存在“任務型”和“分配式”資助觀念,只是簡單按照相關文件要求應付工作。但卻忽視了對資助學生精神層面的關注,導致學生精神“缺鈣”。這種“救濟式”資助方式存在著重“物質”輕“意識”、重“資助”輕“育人”、重“給與”輕“回報”等問題。
(三)“平面型”資助,制約“立體式”育人發展
部分高校把學生資助工作當成一種“工具理性”,即將其作為操作方式和實踐途徑,就資助論資助,只是在平面上的資助,簡單的在平面開展工作而已,而缺乏更多的“價值理性”。這種“平面型”資助,忽視了資助工作的導向性和資助育人工作的系統性,缺少創新性、探索性和實踐性,制約了“立體式”育人的發展。
二、當前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原因分析
(一)心理攀比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的多樣化和豐富性,在大多數當代學生群體中存在攀比心理、功利主義傾向、物質享受和娛樂之風等現象,加之大學生思想不夠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物質和他人的影響,從而對自身正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產生了負面影響,導致了部分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消費觀念等發生了變化,給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困難。
(二)德育體制的局限性
多數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是通過思政課堂的知識傳授來教育引導學生,德育教育的力量和隊伍薄弱,大多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理論的引導學生要樹立遠大的理想目標,忽略了學生的能力發展、素質發展、身體發展、心理發展、情感發展等,沒有真正和學生發生情感的交流,沒有教會學生要把理想目標落實在一言一行中、一舉一動中,未能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相統一。
(三)資助育人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當前多數高校在對學生實施資助后,會開展相應的感恩資助活動,但形式單一,方法過于傳統,達不到預期效果,活動未能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沒有激發出學生的感恩情懷,學生的感恩意識較為薄弱。多數高校對學生受資助后的行為缺乏約束和評價,導致部分學生拿著資助金肆意揮霍,違背者了資助的初衷,育人效果收效甚微。
三、對新時代資助育人工作開展的建議
(一)國家政府
成立國家資助日,并構建完善地方、學校和家庭一體化資助模式,實現地方資助部門、村委會、學校和家庭的統一,并借助網絡建立貧困生大數據庫,實現信息互聯、互通、互動、互享,打造動態追蹤考評管理體系,構建“多維立體式”精準資助育人模式,實現“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目標。
(二)社會力量
一是社會企業要本著求同存異、互利互惠、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長期合作的原則,加入資助育人的隊伍。二是可借助網絡平臺開展豐富的活動,擴大宣傳力度,打造“陽光資助育人工程”、“網絡資助育人榮譽平臺”等線上品牌,引導和營造網絡資助育人的良好氛圍。
(三)高校方面
嚴格落實國家資助育人工作政策,設立專門的學生資助工作部門,確定學生資助專項負責人,創新學生精準資助育人工作理念和模式,打破“先資助,后育人”的資助模式,實現“資助”和“育人”并重,在保障“資金性”資助的前提下,進行“發展性”資助,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資助活動,將政治教育、思想引領、人生觀教育等內容融入資助育人的全過程,讓受資助的學生樹立起自信、自強、自尊、自愛的意識。
(四)學生個人
學生要正確理性對待資助,克服自己的功利化認識傾向,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主動服務的意識,在活動中完善、塑造和健全人格,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樹立感恩、誠信、自強、成才的意識,為自己、為家庭、為學校發奮圖強成為對國家的有用之才,實現自身的價值。
新時代學生資助工作要堅持尋求新模式、新方法、新思路,堅持實事求是、科學民主、與時俱進的原則,擴大資助范圍、增加資助力度、增強育人效果。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要不斷探索創新,持續完善資助育人體系,打造資助育人工作“新常態”,讓貧困大學生真正從主觀到客觀甩掉“貧困”的帽子,做“有價值的人”。
參考文獻:
[1]季楓.對高校貧困生實施發展性資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95.
[2]黃寂然.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隊伍的管理和考核[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106.
[3]包家官.發展型資助育人—高校資助工作的發展趨勢[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5(1):72.
作者簡介:
閆超宇(1995-),男,河南周口,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