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夢婷
摘要: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致力于解決社會資源福利的分配問題,認為計劃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傳統的計劃經濟由于信息成本過大的問題失敗,“新計劃經濟”作為傳統計劃經濟的升級版,雖然存在著集權、創新性缺失、技術不足等問題,但貫徹了馬恩的思想,并能夠對社會資源福利進行合理高效的分配,因此“新計劃經濟”存在一定的可行性。
關鍵詞:計劃經濟;互聯網大數據;馬克思原理
一、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又稱指令型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不同于依賴供求關系對資源進行分配的市場經濟,計劃經濟采取了通過政府對大部分資源進行分配的方式來解決生產什么、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這三個基本的經濟問題。
(一)傳統計劃經濟
傳統的計劃經濟主要是由國家對經濟活動采取直接指令性的行政管理,這使得中央的經濟決策權高度集中。同時,政府在社會的資源分配上采取按勞分配的原則,即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但傳統的計劃經濟制度并不符合當時的經濟形勢,只靠按勞分配的分配原則更忽視了產品供求信息的收集和處理的巨大費用。這使得國有企業人心浮動,生產效益逐步下滑,國民生產水平和經濟水平下降,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最終傳統計劃經濟的策略破產。
(二)“新計劃經濟”
傳統計劃經濟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人們在衡量各種消費品的效用時,只單單考慮了制造它們所必要的勞動量,而忽視了產品供求信息的收集和處理的巨大費用。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信息的處理能力進一步的提高,“新計劃經濟”的構想也應運而生,人們希望通過信息技術對傳統計劃經濟進行升級,通過信息化解決傳統計劃經濟所面臨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新計劃經濟”是指通過信息技術進行生產信息和消費信息的采集和處理,在社會化大生產和靈活的物流配送體系下對產品的生產、銷售、分配、消費進行計劃指導的計劃經濟,即生產從屬于消費,未來的每一件產品,在生產之前都知道它的消費者是誰,唯一的標準就是符合不符合消費者需求。該經濟把準確預測消費和計劃生產擺在同等的位置上,使社會既有消費品市場的競爭又有計劃的和諧。在新計劃經濟下,生產商之間比拼的不再是價格,而是誰能最先對接到消費者的需求,并且完成消費者需求的精準程度。
二、影響“新計劃經濟”的因素
“新計劃經濟”是以大數據為依據對市場資源進行分配的經濟制度,所以“新計劃經濟”能否成功實施主要取決于制訂計劃所需的信息量,計劃制訂者可獲信息的真偽性和計劃欲達目標的簡復性和競合性。
(一)制定計劃所需的信息量
在制定計劃前,我們需要有足夠的數據作為決策的基礎。計劃經濟的本質是對人類消費品生產進行最優化,然而由于信息不足、不及時,導致計劃經濟無法跟上市場的真實發展。因此“新計劃經濟”成功的第一要點就是保證擁有充足且及時的信息量。
理想情況下,為了保證決策的正確性,計劃經濟需要掌握大量具有差異性的靜態數據并不斷從動態的角度進行分析,例如:每個社會成員對各種消費品的不同效用函數、各種產品的生產函數、社會的技術進步方向等。但是在現實情況下,計劃當局在收集、儲存和處理信息并作出最優決策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互聯網時代的大數據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計劃當局的信息能力,卻還不足以建立能夠替代市場經濟的計劃經濟。
(二)信息的真偽性
制定計劃除了需要大量的數據,還要保證各類信息的準確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通過“新計劃經濟”的方式進行正確分配。
然而大數據的條件下所收集的數據存在著真偽性,群眾在網絡上上傳的信息可能出于各種私人原因并不完全真實,比如游戲對于未成年人采取健康管理的方式,導致青少年利用家里長輩的身份證進行注冊,使得網絡上游戲者的年齡分布普遍處于四五十歲的情況。
除群眾上傳的信息具有一定的虛假性以外,計劃當局又具有部門化和等級制的特點,這導致了計劃當局的工作人員有可能會為了晉升或增加實權的目的,為了追求個人滿足的最大化,揣摩上級的意圖,采取報喜不報憂、謊報數據等策略。
“新計劃經濟”發展需要建立在科技能夠篩選真實信息且排除執行人員謀求私利的可能性的基礎上,這意味著目前的技術不足以我國實行“新計劃經濟”。
(三)計劃預答目標的簡復性與競合性
目標的簡復性是指目標簡單還是復雜;競合性是指各項目標之間是互斥還是互補,是競爭還是合作。
國家宏觀調控的政策目標一般包括充分就業、穩定物價、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四項。從宏觀經濟政策目標的一致性和互補性看,對某一目標的追求或某一目標的實現,同時也能夠促進或影響其他目標實現;從宏觀經濟政策目標的矛盾和沖突看,任何一種政策手段都有其副作用,對其他目標的實現產生不利的影響。
然而,社會中人們的選擇偏好并不相同,這就導致了整個社會的經濟目標不唯一。根據著名的阿羅不可能定理,即便計劃當局的目標是實現全體成員物質文化需求的滿足最大化,它也難以從不同的個人偏好排序集結出最優的社會排序,而且往往無法概括出全體成員滿足最大化的狀況。因此,在計劃經濟下如何能夠利用有限的資源來滿足全體成員的需求也是一個難題。
三、“新計劃經濟”的優劣勢
(一)優勢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計劃,有計劃的組織生產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如果整個社會的產品按計劃生產,按計劃分配,就不會出現產品過剩、資源浪費的情況。
對消費者而言,“新計劃經濟”為消費者提供了自我設計的機會。這表明產品不再由生產者說了算,而是由消費者決定,傳統的供應關系和供銷模式將被顛覆,整個社會將處于逆向生產的狀態。相比于傳統的市場經濟,“新計劃經濟”使得資源更高效地被利用,提高了產品供銷的效率,有利于經濟加速發展。
對于政府而言,“新計劃經濟”使得政府能夠更直接的對社會進行引導和管控。在“新計劃經濟”下,大部分資源都是由政府進行分配,這表明政府不再需要用經濟政策對市場進行間接調控,而可以直接把持市場的發展軌跡。這為政府消除企業生產的事后性與盲目性,調整社會經濟結構,實現全民小康,提升就業率等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二)劣勢
首先,“新計劃經濟”將大部分的資源分配權力交給了政府,而政府考慮的除了經濟問題,還有政治問題、環境問題等,因此政府在進行資源分配時并不一定是按照最優的經濟效率進行分配,而是從全局穩定的目的出發調整資源分配。所以,“新計劃經濟”下的經濟不會處于最優的發展狀態。
其次,從生產者的角度看,廠商依照消費者的需求進行生產,會使得廠商的思維固化,不利于進行產品的創新。事實上,創新同樣也會影響消費者的需求情況,好的創新能夠發現消費者所不能發現的需求。在大數據的情況下,企業可以對創新進行風險預測,如果創新失敗,企業所承擔的損失并沒有合適的補償措施。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創新動力大大降低,會導致整體社會的創新能力大幅下降。
第三,從尊重個人自由的角度出發,“新計劃經濟”下的互聯網大數據大大增加了集權的可能性。在“新計劃經濟”下,需要一個組織對資源進行管理,不管這個組織是政府還是其他組織,每個人都將有大量的信息被其掌握,該組織將更有效地限制每個人的選擇自由,尤其是思想自由和表達自由。同時,信息的集權將導致經濟逐步發展為權貴經濟。
四、對于“新計劃經濟”的思考
雖然目前社會的科技還不成熟,不具有能夠完全正確處理信息的能力,難以制定滿足社會需求的計劃,人們的思想不夠開放,不能對計劃經濟進行一個重新的認識和定位,“新計劃經濟”在關于集權、創新等方面也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但計劃是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
理想狀態下,基于世界是可以認識的這一哲學理論,人們也可以正確認識社會經濟規律并利用它。“新計劃經濟”能夠高效地配置社會資源進行生產,政府能對公共資源進行約束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新計劃經濟”雖然現階段不能替代市場經濟而存在,但筆者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法律、科技的進步,基于資源高效配置的要求,社會最終會實行完善且可行的“新計劃經濟”。
面對“新計劃經濟”的提出,現階段我國應繼續發展智能數據處理的技術,制定遏制掌握數據集權的法律,讓人們正確認識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及其二者的關系,理性地正視社會的發展趨勢,而不要妖魔化計劃經濟。
參考文獻:
[1]賀軍.新計劃經濟論的可能影響值得警惕[N].社會科學報,2017-08-03 (002).
[2]王慶林.供給側改革下的新計劃經濟——基于大數據時代的思考[J].商場現代化,2016 (07):238-239.
[3]陶文昭.信息時代兩種經濟體制的新論爭[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 (05):132-137.
[4]張旭昆.大數據時代的計劃烏托邦——兼與馬云先生商榷[J].探索與爭鳴,2017 (10):72-77.
[5]馮寶興.介紹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的一個學派——“新計劃經濟學派”[J].經濟縱橫,1989 (09):58-62.
[6]鄢一龍.新計劃經濟還是“新鳥籠經濟”[J].經濟導刊,2017 (08):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