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陸上交通靠車馬,水上交通靠舟船。歷經滄桑的我國古代造船業在當時是雄踞世界前列,西方歐洲也是望塵莫及。
關鍵詞:福船;船模;水密隔艙;絲綢之路
海洋,在不同的人看來大不一樣。如果你缺乏舟楫,它是不可逾越的天險;如果你有航海技術和工具,它是送你去往天涯海角的坦途。從秦漢時期開始,南中國的海面上,滿載著絲綢、瓷器、茶葉和香料的古老船隊,從閩浙、嶺南的諸多港口揚帆西行,在太平洋、印度洋上譜寫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在這條跨越遙遠時空的海洋之路上,一個名叫“泉州”的港口不會被人遺忘,一個叫作“福船”的文化符號歷久彌新?!案4笔菍Ω=ㄑ睾K炷痉慕y稱。早在宋代,福船便以“海舟以福建為上”而著稱于世。當時所造的海船不僅數量多,而且技術進步,被專稱為“泉舶”而為中外商客所樂用。意大利游歷家馬可·波羅曾聲稱,海舶之往來于波斯灣與中國海間者,華船為最大,多泉州所造。1974年泉州灣后渚港沉船的出土,再現了宋元時代福建造船業發達的歷史面貌,也為我們對早期先進的福船的認識提供了實物證據。
福船以尖底造型、小方頭闊尾營、多水密隔艙為主要特點,船體規模大而結構堅固,容量多且善于裝載,穩性好并抗風力強,吃水深適于遠洋,成為我國古代航行于“海上絲綢之路”的最優秀的尖底型海船代表。它不僅適合做深海捕撈的漁船,還適合做遠洋運輸的貨船,同時也是明朝水師的主要戰船。徐兢出使高麗、鄭和下西洋以及冊封使出使琉球都是乘坐福船。
福船得以安全行駛于蔚藍的海洋上,得益于一項技藝——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2008年6月,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11月,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項手工技藝以樟木、松木、杉木為主要材料,采用榫接等技術,用隔艙板把船艙分為互不相通的艙區,艙數有13個,也有8個,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
用“水密隔艙”技藝制作的福船,具有三大特點:一是被分隔成若干艙的船舶在航行中萬一破損一兩處,由于船舶已被分隔成若干個艙,一兩個進水的船艙不至于導致全船進水而沉沒。二是只要對破損進水的艙進行修復與堵漏就可使船只繼續航行。船舶的功能主要是運載貨物,在有“水密隔艙”的船舶上,貨物可以分艙儲放,便于裝卸與管理,而且在海損事故發生時,也可以盡量減少損失。三是由于船舶被隔板層層隔斷,厚實的隔艙板與船殼板緊密釘合,隔艙板實際上起著肋骨的作用,簡化了造船工藝,并使船體結構更加堅固,船的整體抗沉能力也因此得到提高。此外,漳灣福船把艙設計在船尾的正中位置,并且固定在支撐點上,便于操縱,既可以根據水的深淺或升或降,也可以根據航向靈活轉動,不至于偏離航線,從而保證了適航性。
這項人類造船史上的偉大發明,大約起源于唐代,宋代以后被普遍采用,并傳播到了國外,對提高航海安全起到了革命性作用,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非凡智慧和卓越才能。至今,該技藝仍普遍應用在現代船舶制造中。
福船它是中國傳統海洋文化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符號及載體,是中國輝煌航海文明的關鍵標志與象征。但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這項技藝在閩南已瀕臨失傳。首先由于金屬船的普遍應用,福船制造業日益萎縮。其次,具有福船制作技藝的民間匠人散落在福建泉州、福州、漳州、寧德及浙江象山區域,人數不足300人,大多數為年齡較大的匠人。這些民間藝人制作多以模型廠或工作室形式存在,采用師帶徒方式培養技藝傳承人,普遍規模較小,且側重于福船船模制作,文化研究力量弱。而沒有系統的文化支撐,傳承過程容易出現技藝的遺失。再次,技藝的傳承,通過對老規矩的繼承和數十年實踐的摸索而口口相授,這既是老手藝的美感所在,也是其面臨的困境之處。
為了防止“福船”制作技藝的消失,一是需要當地政府拿出專項經費委托技藝傳承人制造船模;船模即船舶模型,是完全依照真船的形狀、結構、色彩,甚至內飾部件,嚴格按比例縮小而制作的比例模型。船模材料最早為陶質,后出現木質、瓷質等。最早的獨木舟陶船模,1977年出土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遺址,長7.7厘米,寬2.6厘米。外形兩頭尖而上翹,帶有穿孔,距今7000年。船模主要作用之一,用于船舶制造,即先制作船舶小樣,再按比例放樣制作實船,史料載有:據《金史·張中彥傳》記載:“舟之始制,匠者未得其法,中彥手制小舟才數寸許,不假膠漆而苜尾自相鉤帶,謂之‘鼓之卯,諸匠無不駭服。”可見張中彥采用造船放樣原理,與現代造船的放樣原理基本一致。船模還用于海神廟等廟宇供奉,古代海島習俗即新建海船下水前,須將船模供奉于海神天后宮里,作為實船的替身,以祈求海神娘娘的保佑,船上人員與親友按時到海神廟祭祀,這一習俗沿襲至今。
二是在省市的文化活動中心設立船模館;中國是創造舟船、開拓航海技術的領先國家之一。設立船模館館藏中國古代特色船模,弘揚中國歷史悠久、意蘊豐富的舟船文化。
三是在學校開設“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興趣班,組織編撰《水密隔艙福船技藝》等教本,同時邀請民俗專家開展“福安民間船舶修造技藝的傳承與發展”等主題講座。讓福船制造技藝這一中國民間工藝瑰寶另辟蹊徑、重煥光彩。
重啟海上絲綢之路的今天,“福船”這個珍貴的文化符號成為新興文創產業里重要的創作靈感,讓福船從單純的交通工具,延伸出觀光旅游、學術研究等功能,福船模型就是利用這一非遺元素研發出來的衍生文創產品,當非遺文化資源向產業轉化,就能為學生就業、創業開辟新的路徑。
作者簡介:鄭文祥,福船工藝傳人,福安六嶼村人,閩東船模制作開創者。15歲開始學習傳統木帆船制造,掌握了木質船舶從設計到施工的整船全套制作工藝;2005年創辦福安市揚帆船模工作室,潛心研究傳統木帆船制作工藝,并制作各類傳統木帆船模型,真實還原了閩東乃至國內沿海傳統運輸的木質船舶,再現了閩東早期船舶發展的盛況,向人們展示了祖輩高超的傳統造船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