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敏 唐文彰
摘要:孔子著作記述了大量古代科技知識,形成了獨特的科技觀。孔子科技觀雖散見于各經典中,但充滿了求真創新的探索精神、知德無神的科學特質、惜生愛物的人文關懷、敬天畏命的規律意識。吸取孔子科技觀的天道貴生、客觀求實、為仁從善的科技智慧,有助于我們防范科技“雙刃劍”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傷害。孔子科技觀的語言表達也有著巨大藝術魅力,獨特的表達形式與其科技觀內涵相得益彰。
關鍵詞:孔子;科技觀;科學意蘊;表達藝術
作為軸心時代中華文化集大成者,孔子思想之深邃震古爍今。然而,在孔子政治、教育思想被廣泛研究時,其科技觀常為人所遺忘、忽略甚至詬病。其中固然有其思想缺陷引起后世人們在科技探索中受其禁錮的原因,但更多是人們對其科技觀的誤讀,混同封建專制主義與孔子政治倫理思想,甚至將儒家思想與現代科學對立起來,片面認為孔子是反科技代表,這顯然是對孔子思想的誤解。事實上,面對科技“雙刃劍”作用,我們汲取孔子天道貴生、客觀求實、為仁從善的科技智慧,有助于化解科技負面作用帶來的倫理災難。1988年,全球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時聲明: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這種智慧,當然包括孔子的科技觀。
一、孔子對上古科技成就的總結探索
春秋時代,諸子崛興。孔子則整理了大量古籍。當時很多文獻內容雜駁,殘佚不全,或文句晦澀,詰屈聱牙。為此,孔子進行了艱苦的收集、刪選、勘校工作,還增加小序以明其要旨。孔子捉刀削簡,其個人思想也較完整地呈現于《六經》之中。孔子離世后,其弟子完成的言論集《論語》 《禮記》也記載了大量古代科技知識,從而形成儒家獨特的科技觀。
《易經》經孔子整理后成為儒家群經之首。《易經》探討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指出事物具有陰陽兩重性,其變化是陰陽相互作用所致,過程永無終止。中國古代科技名家大都從易學中獲得靈感。晉代劉徵的割圓術,就是受易學象數思維啟發而成。現代混沌原理、正反粒子、遺傳密碼、二進制計算機發明等,都蘊含著《易經》的太極思維。《易經》包含的歸納法、推演法、類推法及類象思維、互變思維,形成了古代科技創新方法。《尚書》作為中國最早史籍,記載了帝堯制歷、夏禹治水經驗,還敘述了各州水利工程、河流、土壤、植被乃至山列走向,記載了大量天文、地理、農學成就。李約瑟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2)。《樂經》則探討了音樂演奏規律,可惜經秦火后失傳。《論語》、《禮記》保存了孔子對天文、地理、動植物等自然現象和對農業技術的眾多認識。傳為孔子所編著的《夏小正》,是我國最早的物候著作,涉及天文、氣象、動植物等知識。由此可知,孔子對中國上古科技發展十分關注,不僅進行了全面探索,而且在很多方面開了歷史先河。
二、孔子科技觀的科學意蘊
孔子科技觀雖散見于各著述中,但體系較為完整,形成了儒家獨樹一幟的天道觀、地道觀、人道觀以及生命觀、農業觀、數學觀、音樂觀等。這些思想呈現出鮮明的科學意蘊:
一是求真創新的探索精神。孔子一生追求真理,篤行“朝聞道,夕死可也”的信條。他認為,在科學探索中,必須有艱苦探索的思想準備,“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治學應抱實事求是的客觀態度,要做到不懂就學、就問,千萬不能不懂裝懂。還要有不斷創新的探索斗志,始終做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
二是知德無神的科學特質。孔子認為,知識對人的德行有極重要作用。道德若缺乏知識和真理支撐,行為就會走向反面。在科技探索中,只有不斷充實知識,追求真理,才能保持良好德性。同時,要保持科學理性,不要相信不科學的離奇現象,“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應當“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
三是惜生愛物的人文關懷。孔子力主惜生、重生原則,認為人類在征服自然時,應保持對自然萬物的敬畏和愛心,要取之有時、取之有度。“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有節制地捕殺生物,保護弱小動物,這既是維持生態平衡的手段,也是仁愛精神的體現。
四是敬天畏命的規律意識。孔子認為,在科技探索中必須順應天常,按規律辦事,否則就會遭到自然的懲罰。《周易》揭示了天地哺育人類的真理,體現了感恩自然的情懷。《詩經》也表達了他對利用科技進步破壞生態的譴責。如《國風·伐檀》記錄了人們有了優良工具后大肆砍伐林木的場景,《國風·大叔于田》則控訴了貴族們縱火焚林的行為。
三、孔子科技觀的表達藝術
內容總是需要一定的形式來表達,而完美的形式對于增強內容的科學性和感染力有著重要價值。孔子在論述其科技觀時,語言表達也有著獨特魅力,更增添了其科技觀的理性光彩。
一是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孔子語言極其簡練,其編纂的《春秋》記載日食、地震、天災、風霜等102條,文字簡練,語義隱晦,每字必寓褒貶,含蓄委婉表達其觀點。《論語·鄉黨》說,谷物瓜果應“不時,不食”,只有守時令、按季節合理安排膳食,才合自然之道,也有益于養生。
二是質樸自然的理性邏輯。孔子在論述事物的自然之理時,總是用質樸無華的語言推演事物發展的內在邏輯,引導人們理性認識世界。如《論語·陽貨》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就揭示了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
三是喻事于理的睿言智思。孔子在記述科技事實時,常常會加入一些自己的觀點,但他并不將自己的論點強加于人,而總是巧用比喻,偶加調侃,讓聽者或如沐春風,或暗自羞慚。“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論語·顏淵》)孔子借物喻人,說明上層社會對下層社會的道德影響如同風對草的影響一樣,用自然規律喻示了社會規律。
四是述而不作的史家節操。孔子“信而好古”,刪選編纂籍時,一般不做過多修飾,較好地保留了古文獻原貌。這種謙遜崇實的學者態度使得他成為上古科技史的忠實記錄者,也是中國上古科技史的最早研究者。
注釋:
帕特里克·曼漢姆:諾貝爾獎獲得者說要汲取孔子的智慧。《堪培拉時報》(Canberra Times)1988年1月24日。
樂愛國:《儒家經典中的科技知識》,《中華文化論壇》2004年第1期。
作者簡介:邱敏,女,1992年生,湖北麻城人,武漢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科技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