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銳
幼兒園科學情感教育是對幼兒進行完整科學教育過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使幼兒對科學本身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引導幼兒自主進行科學探索活動。
一、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情感教育目標的必要性
注重科學情感教育的目標就是關注科學本身的人文價值,使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高度統一,科學情感教育目標的提出與實施能促進幼兒對科學本身的興趣與需要,有助于幼兒科學情感的培養,防止和克服教育目標中教育價值取向的失重現象,給予科學情感教育與科學認知教育以同等重要的地位。
我們認為,讓幼兒在有興趣的科學活動中增長知識、發展科學認知,與讓幼兒懷有對科學本身的深厚情感,從而引導其行為與認知,是兩個不同層次的目標。前者把目標的方向指向認知興趣指向活動(也許是活動內容,也許是活動形式)后者相對于前者,是上位目標、高層次目標,它直接把情感目標的方向指向科學本身,如果得以實現,可有效地發揮科學情感教育在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中的特殊作用。因此,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加強對幼兒科學情感的培育已是當務之急。
幼兒園迫切需要轉變觀念,既遵循幼兒在科學活動中認知與情感的互動規律,把科學教育作為促進幼兒科學認知發展的手段與工具;又重視幼兒科學情感教育目標的構建與確立,提出明確、具體的幼兒科學教育情感目標體系,并把它作為實現科學教育整體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為科學教育目標所容納,使幼兒的科學認知與科學情感活動都成為教育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將理性教育與非理性教育結合起來,既使幼兒的科學認知得到發展,又使幼兒的科學情感得到和諧發展。
二、幼兒科學情感教育的實施途徑
(一)教師要多引導幼兒在疑問中進行自主的科學探索活動
幼兒天生就是好奇、好問的,但這并不是說,幼兒對科學的情感可以天然生成。幼兒對科學本身的探究與欲望從何而來?來自于教師的引導與培養。情感不能灌輸,不能手把手地教,只能靠不斷體驗,形成心理“積淀”而成。所以,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情感,重在直接體驗,重在幼兒自主的探究過程,只有讓幼兒直接與科學現象接觸以獲得獨特的、挑戰性的直接經驗才能使幼兒產生探究的需要。科學的情感正是源于幼兒對科學本身的探究需求,只有注重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索與實驗,才能使其萌發有益的情感體驗。我們以為應該在幼兒對蘊含科學原理的“問題”感興趣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自己運用科學的方法,根據自己設計的實驗去尋找答案,增進體驗,因為科學的目的與生命力直接指向創造未知的事物,教師要善于捕捉幼兒的“問題”,因為“問題”是幼兒對科學的興趣點,是科學情感體驗的開始,是對科學本身探索。
(二)依據幼兒科學教育情感的價值目標體系,采取恰當方法
體現一種在科學面前的人文精神注重科學教育目標時的唯理性傾向,重視人文精神的弘揚,彌補科學面前人文精神的缺失,改變,構建合理的科學情感教育目標體系,讓幼兒既樂學科學又善學科學,尋求科學活動的情感內驅力。依據以上情感目標價值體系,以幼兒現有發展水平為基礎,采用恰當的方法(如參與體驗法、自主探索法、成功激勵法、設景激疑法等與不同年齡班幼兒相適宜的教育內容,從而循序漸進地實現科學情感教育目標,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把科學教育演變成單純科學知識教育的現象發生。
(三)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上的“單一”概念,確立整體意識。
長期以來,幼兒情感教育未被人們所重視,幼兒園對孩子的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識、技能、技巧傳授,輕能力、習慣、興趣、情操的培養。以往,我們在設計、組織有目的的教學活動時,多是單純追求各學科教學的工具性效應,忽視了在品德、情感等方面應該達到的目的。例如,在“認識春天”的教育活動時,多半限于讓幼兒掌握春天的氣候特征和動植物的變化,使幼兒感覺衣服的增減等,這樣孩子們所獲得的只是知識。在更新教育觀念后,在組織教育活動時,除了知識的傳授外,還注意了情感教育,如春天到了,帶小朋友到戶外春游,觀察春天的景象以及池塘里的蝌蚪的變化,并根據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啟發幼兒:“小朋友,春天到了,池塘里的蝌蚪也出生了,它們的媽媽是誰呀?為什么它們長得跟媽媽不一樣呢?”孩子們通過思考和討論,知道春天里蝌蚪的生長變化過程,接著,我又用擬人的手法問:“小蝌蚪找不到媽媽,會怎么樣?”孩子們發揮了想象力,有的說:“小蝌蚪傷心地哭了,”有的說:“沒有媽媽照顧,小蝌蚪會生病的。”這時,我便說:“讓我們幫幫小蝌蚪的忙吧!”孩子們的情緒明顯高漲,有的說:我們幫它找媽媽;有的說:我把它帶回家照顧它;有的說:我們要愛護它,讓它感受到我們的愛。孩子們有很多充滿愛心的想法。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孩子們既領略了知識的內容,又進入了情感世界,不知不覺地獲得了關心他人和同情、幫助弱小者的品質的熏陶。
本文系2018年度吉林省學前教育研究“十三五”規劃研究項目:“科學活動促進幼兒認知和情感共同發展的研究”研究成果。立項編號:JLXQGH ?135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