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紅
摘要:平面構成專業精準作業評價,在智能+的背景下逐漸產生了變化,并且其效果也更加的明顯,實現了整體上的提升。在本文中,將分析傳統平面構成專業作業評價的缺點,并基于此研究在智能+背景下平面構成專業精準作業評價的實踐應用,以此提升平面構成專業教學質量。
關鍵詞:智能+;平面構成專業;精準作業評價
引言:
在智能化技術不斷發展與應用的背景下,智能化的作用評價模式,改變了傳統平面構成專業的作業安排形式以及作業訓練方向。為此,需要不斷的深化實踐,以了解其應用的具體狀況,并進行研究調整,以提升其有效性,并優化平面構成專業精準作業的評價效果。
一、傳統平面構成專業作業評價的缺點
(一)作業斷層,缺乏前后聯系
傳統的平面構成專業作業評價中,都是機械性的考察作業中點、線、面的使用狀態,而忽略了其各種所具有的特性以及組織形式上的不同,缺乏對作業生命里的表述,沒有實質的內涵。使得作業評價缺乏前后聯系性,讓學生的設計思維原地踏步,并逐漸僵。并且平面構成專業的思維訓練是具有程序性的,需要先從對視覺元素的特點以及形式美的分析入手,而后在逐漸的發展其中具有可能性的表現方法,并最后對可行性進行歸納。但在使其前后之間的聯系時,便會導致其在設計上出現混亂與模糊的情況。
(二)固化模仿,缺乏思維訓練
因為傳統的平面專業構成體系在作業評價上缺乏對學生思想訓練能力的考察,導致了學生的思維方法以及動手能力往往難以得到提升,并且使學生在專業的學習過程中逐漸的迷失正確方向,導致了思維固化,趨于模仿,缺乏設計創新。同時,思維訓練的缺乏還會導致學生難以運用多種方法來完成相應的創作設計,導致其在整體上變成了一種形式化的模式。而且單獨零散的作業評價,也使得各種設計與構成形式被割裂,令其在相互之間的結合運用上存在著嚴重的矛盾[1]。此外,學生在缺乏思維鍛煉的情況下,專業設計的連續性、系統性以及品質往往難以令人滿意,視覺設計的傳達過于單薄,缺失創新設計。
二、智能+背景下平面構成專業精準作業評價的實踐
(一)智能+讓作業評價更加合理
在進行平面構成專業完成相應作業的過程中,因為其構成的規律具有零碎性等特點,往往會導致作業練習量的大幅增加,并產生消耗時間多,效率低等問題。這使得在進行精準作業評價的過程中,難以取得相應的效果,并且這些問題的產生往往是由于采用了傳統的手繪平涂以及毛筆、中性筆、馬克筆、三角板等有限的幾種工具。而且這種作業的完成方式,不僅導致了時間的浪費,還是學生的設計思維逐漸僵化,在形式美感以及創意上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無法實現對創意思維的開拓,并對學生創造力度的提高產生阻礙。而隨著智能+的應用,學生能夠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充分的應用電腦完成相應的設計工作,大幅節約了平面構成作業所需的時間,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有充分的精力去完成設計的提升。并且,這種方式還提升了學生對電腦的操作運用以及后期制作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業評價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安排學生以電腦制作的形式來完成設計工作,這是因為,無論是電腦還是手繪,其都是對設計作業進行完成的一種形式,無須進行割裂,不需要拘泥于形式。設計作業與作業評價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對學生思維邏輯以及創意觀念的培養得到提升和改進。
(二)智能+讓不同專業更有特性
由于平面構成專業在不同專業領域進行設計實踐的構成中,都是具有針對性,在設計實踐上的聯系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為此,在進行專業精準作業平價的過程中,需要注重于學生能夠在進行思維聯想的過程中,選擇最為正確的方向進行展開,并使其能夠迅速的發展當前專業背景下的平面構成中,自身應當注重的著眼點[2]。為此,進行平面構成的作業評價時,教師應當注重于考查學生在作業當中對平面構成發展的應用,同時考查學生二維表達方式的合理性。在應用智能軟件可以考查的時候,當前的平面構成設計在立面、構件以及結構上的適應性。此外,教師在進行作業評價時,還要確保學生是否能夠準確的將平面構成設計中的規律知識應用到其他專業的設計當中。例如,在進平面設計者中的圖文構成中,所關注的重點為印刷工藝的效果以及能否對信息進行準確的傳達。并且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在專業設計上的分工將被逐漸的細化,只有應用智能化的分析,來幫助學生認清不同專業的構成規律以及構成法則,才能使其更加細致化,更加專業化。
(三)有效評價帶來有效訓練
作業訓練所應當注重的是對設計思維的培養,但傳統的背景下,學生在完成設計作業的過程中,往往都對點、線、面等構成元素以及重復、漸變、發射、特異等構成骨骼形式間枯燥簡單的反復練習,更多的以模仿方式去完成。隨著智能+平臺的出現,學生的作業評價發生了改變,使得教師在安排作業訓練的過程中,應當更加注重其應用性。例如,在安排作業訓練時,要求學生將平面構成的元素以及形式規律通過電腦的形式,在紙杯上進行設計,以此來讓學生通過應用性的設計鍛煉,來培養學生的形式美感,同時鍛煉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并且平面構成設計作為設計類的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得到提升。為此,在進行精準作業評價以及作業安排的過程中,需要確保平面構成課程的考察方向與訓練形式,能符合學生與之后專業應用課程之間的前后聯系,并通過智能+平臺來改善傳統專業精準評價缺乏有效性的避免,以此構建起一個完善的作業訓練體系,并實現其應用性的提升。
結論:
綜上所述,傳統的平面構成專業作業評價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缺乏前后聯系以及對學生思維的訓練。而在智能化的背景下,平面構成專業的作業評價在訓練方式的改進、不同特性的把握以及作業訓練的應用性上都有著良好的體現,能夠促進平面構成的教學效果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冀德玉.平面構成實踐教學方法研究[J].大眾文藝,2013(07):256.
[2]邱紅霜.論嚴謹在平面構成作業中的重要性[J].廣西輕工業,2009,25(07):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