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濤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大國地位的提升,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響亮的名字真正屹立于世界強國之列。隨之而來的就是國民素質的不斷提升,對教育的愈加重視,素質教育已經越來越具體,而學校教育作為青少年教育最主要的陣地,其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進成為現在教育改革中不斷探索的方面之一,對如今以獨生子女為主要教育對象的教育現狀來說,如何做好教育,如何培養教學積極性成為擺在課堂教學更為實際的問題,而作為提升國民素質主要方面的身體素質提升的體育課堂來說,興趣教學的應用也尤為重要。
關鍵詞:興趣教學;體育
前言:
體育學科作為中考學科,都是應試性鍛煉學科,沒有固定教材,也不受重視,個人認為,這影響了青少年的成長,也影響了青少年運動技能的掌握,讓運動技能專業化而非群眾化,間接提升了近視率,使青少年的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下降,身體素質下降,肥胖率增加,基于此,我認為有必要加強青少年的體育課程,規范初中體育課程,提升初中課堂教學中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不斷探索體育課堂教學模式,讓體育課成為學生身體素質提升的最好載體,成為學生獲得體育運動技能的最好渠道,讓初中生在體育課中掌握應具備的基本運動技能及身體素質提升方式方法,這就要求我們體育教學部門,深入基層進行調查研究,培養一批有經驗、有能力的體育教師,探索出更好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運用興趣教學方法,從而達到提升體育教學水平,提升初中學生身體素質的目的。
1.體育興趣教學在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應用的現狀分析
1.1.課程設計的興趣性不足。現在的體育課大都采用放羊式學習或者是針對中考科目應試性訓練,都是學生被動接受,受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模式化進行,教師不注重課堂環節的設計,一旦上課,就是先跑圈,兩圈之后就做操,兩遍之后就放羊了,追逐跑跳隨意,只要沒有安全問題就算上完課了,學生因為隨便而喜歡體育課,沒有真正學到什么運動技能,這違背體育教學目標的。而根據大綱要求,初中體育課教學是在一定課時下學生要完成三大球基本運動技巧,身體柔韌性及力量訓練達到一定強度的教學目標的,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運動技巧,同時要教授學生體育健康知識,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況,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地進行運動技能的傳授,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克服困難,主動鍛煉,不斷掌握相應知識和技能,從而強健自己,提升素質。
1.2.教學有效性不高。興趣教學法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并沒有完全促進初中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這是因為某些教師沒有整體考慮興趣教學法。某些初中體育教師的教學思想跟不上教育事業發展的步伐,存在隨意停課的現象。教師很少對初中體育課程進行細化.使得初中生的體育學習觀念不足,認為文化學科對自己的發展較重要,也不愿意配合教師完成體育活動。教學有效性的不足。使得學生的體育學習目標不明,動力不足,無法開展有效教學。
2.有效應用興趣教學法的方法
2.1.游戲教學模式。初中學生心理尚未成熟,比較愛玩,老師應針對這一個性特點入手,找到學生共同興趣所在,從而設計與體育教學及學生興趣相關的游戲環節,增強體育教學的趣味性,在體育課堂中將健身性與趣味性融合在一起。比如,我校市體校籃球、田徑訓練點,我校的籃球隊是全市的驕傲。為此,我們在進行籃球課是,可以給學生滲透籃球文化,籃球的輝煌歷史,用身邊的事例教育學生,用身邊的事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與身邊的強手一起玩耍,共同成長,讓學生對籃球技能的掌握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主動學習,不斷訓練,掌握技能,完成教學目標。又比如,進行投擲項目學習時,可以變成游戲小組,以比賽的形式開展學習,這樣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愛上體育,積極提升自身體育素質和運動素養。
2.2.興趣小組教學模式。合作教學一直是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的重要模式,小組合作也是體育教學中應該采用的一種方法,而興趣小組則更是首選,因為體育教學是運動方法和運動技能的一種培養,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熱身還是某一動作示范后的練習和糾正,組成若干個興趣小組進行教學,都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進行籃球課時,我就把全班32名同學自由組合成兩個興趣小組,在兩個運動區內,每個小組又分成兩組進行練習和對抗,這樣既能相互學習,糾正錯誤動作,又能促進學習,更好地提升。
2.3.情景教學模式。情景教學模式是興趣教學法的一種體現方式,在體育教學中運用情景教學模式,可以使體育教學課堂更加豐富多彩,以引導的方式帶領大家學習體育知識,進行體育鍛煉。比如在100m短跑訓練中,可以將劉翔做為情景出發點,擴大劉翔的形象特點,從而在學生心中樹立一個高大的人物形象,這一方式能夠使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保持動力,提高體育鍛煉水平。
參考文獻:
[1]關龍.論初中體育教學中興趣教學的運用.課程教育研究,2017(17).
[2]劉超.淺談興趣教學法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09).
[3]董大偉.初中體育教學中興趣教學法的運用[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