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科技創新領域卻一直難與突破,因此,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成為當前教育的一個迫切任務。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創造想象力。孩子們是富于想象的,因此在小學階段,學校要不失時機地培養小學生的創造想象力,以初步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是現代學校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與其他課程教學在很多方面具有共性,更具有自身的鮮明特性。她為學生創設了獨有的開闊的學習和活動環境,又對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觀察,思維,實現的機會,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那么如何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滲透創新教育的呢?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和諧,突出創新觀念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創 造力量最能發展的條件是民主。”課堂教學民主是培養和形成創造性思維的根本保證。師生關系融洽、和諧,互相尊重,互動學習,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學氛 圍的主要因素。傳統教育中,課堂氣氛嚴肅,往往是“教師教,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這樣一種被動局面,學生很少有自己提問的欲望和權利,根本談不上什么 創造性思維的運用。信息技術下的多媒體教 學,能把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各種媒體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現形式靈活,將教學活動變得活潑、有趣,使學習氣氛變得輕松、和諧,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注意 力,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內化、吸收的熱情,能進一步促使學生創造能力的迸發。
例如,關于數學“平行”概念的交流課,教師在引出課題時用Flash制作了一組跳水平衡木的動畫,當畫中的人物成功地跳入水中后,其動作 引起了學生的注意,而當人物沒有成功,斜插入水后,計算機即傳出“啪”的一聲,學生幾乎全都笑了,一片水花過后,畫面上打出字幕:“他為什么沒有成功呢?”所有學生幾乎同時喊道:“不垂直”。教師自然而然的提出本課的主題“什么叫垂直呢?”接著教師講解有關垂直的概念。這節課通過多媒體課件的直觀演示,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的欲望,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順利地掌握了“垂直”的概念。如果光憑教師用嘴來說就顯得太空洞,其效果不言而喻。
二、運用信息技術質疑問難,喚醒創新意識
通常,人們只有在創新意識的引導下,才有可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而創新意識則是在質疑的情況下產生的。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須疑。”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促使學生去探索、去創新。所以,培養創新思維要從培養質疑問難開始,教師應重視學 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注意激發學生求異思維的興趣,引導他們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逐步養成質疑問難的習 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講授《圓》這節課時,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利用多媒體演示,創設情境:用長方形、三角 形、橢圓形、五邊形和圓形分別制作成馬車的輪子,讓一只小猴坐在馬車上,通過點擊鼠標,逐個演示運動過程,這樣不同車輛行駛的過程就自然逼真地展現出來,很快能啟發學生發現問題:為什么只有圓形做的輪子才能使猴子“平穩”地坐著前進呢?由于有了疑問,學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圓》的知識學習中,主動分析各種 圖形的特點。通過學習與思考,明白圓周上每一個點到圓心的距離相等,圓心的運動軌跡相對“平穩”,而其它圖形周邊上的點到它的中心距離相差較大,所以不能 使車子平穩前進。
三、運用信息技術激發靈感,培養創新思維
偉大科學家愛恩斯坦曾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想象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思維活動,是在頭腦中創造出過去沒有遇到過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將來才能實現的事實的形象思維活動。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通過觀察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動會變的形象演示,引導學生由此及 彼、觸類旁通,展開豐富的想象,激發靈感,探索新知,解決問題。例如,在講解梯形面積公式這一內容時,我們可以先回顧前面學習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時采 用的方法,利用多媒體演示兩組Flash動畫:(1)將兩個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拼補法;(2)將一個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分 成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均分法。教師及時鼓勵學生想象: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否也可以采用這種拼補法或均分法來推導呢?學生經過對比聯想,發現平行四 邊形也能分成相等的兩個梯形,而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也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由此學生歡呼雀躍:這是用原有知識解決新問題!于是教師適時的提供材料,學 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推導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
四、運用信息技術鼓勵探索,培養創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術中直觀的聲像結合、變小為大,化靜為動、超越時空界限的特點,讓學生感受事物的變化和生成過程,可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 知識面,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與愿望。例如:生物課中教學《生殖和 發育》這一課時,可利用多媒體播放胚胎生長發育過程的課件,感受胚胎的發育過程:通過一個受精卵的不斷分裂,形成胚胎,胚胎繼續發育分化成各種器官、系 統,最后生長成胎兒。課件觀看完畢后,教師適時的穿插展開,聯系科學界所運用的克隆技術,讓學生據此描述克隆羊或牛的過程,以及說說對克隆人的看法等等。這樣的課堂教學彌補了傳統的講授性課堂教學中一味說教、講解、學生難有直接感受的不足,通過具體生動的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克服了人類感官的局限性,揭示了 現象的本質,克服了學生觀察的困難,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通過教師的適時引導鼓勵,將問題開放化,來觸發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能力、方法去探索,找出事物間的聯系,從而獲取新知,對知識進行重新建構,培養了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
創新教育是以創新人格的培養為核心,以創新思維的激發為實施手段,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基本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為主 要特征的素質教育。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是信息時代教育的最終落腳點,也是教育改革的最終要求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