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鑫 邵丹丹


摘要:從智慧城市視域下對城市現有公共設施進行問題探究和優化設計,讓公共設施更好的為公眾服務,充分發揮其使用功能。并從以人為本、結合地域性文化、融入科技與數字化的交互體驗和生態保護的綠色設計四個方面進行公共設施的優化設計,舉出實例為具體的研究載體對公共設施的優化方向進行指導,最后對智慧城市視域下的公共設施優化設計的研究進行歸納總結,提出優化設計中將面臨的問題和解決建議。
關鍵詞:智慧城市;公共設施;優化設計
城市的內部結構與網絡技術的結合能夠在空間場所、行為和個人之間的相互作用讓人難以想象只是幾年前的事情。但近些年,隨著5G網絡通信的熱度逐漸攀升,一個互聯網新時代即將到來。“智慧城市”的理念自從發出呼吁以來,發展進程隨著互聯網的興盛得到了顯著加快,理念的提出為解決和發展一些社會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提升人與場所、場所與環境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給設計師們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的研究意義在于探究智慧城市理念下對城市現有公共設施進行優化設計,讓公共設施在科技的引領下更好的為人們服務。
一、理念概述
1“智慧城市”理念
智慧城市的概念主要是指基礎設施和各種系統可以通過技術集成的方式,最先使用在傳媒方面的工作,但現在智慧的理念已經融入到各行各業,運用新科技信息的手段提升城市的資源運用效率,優化城市內部的服務和管理,用現代化城市的大數據,互聯網各種新媒體手段解決城市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市民的居住質量,改善人居環境。
2城市公共設施
公共設施的定義非常廣泛,從廣義上通常解釋為由政府或者公共部門出資在公共場所中為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建造的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務設施,設施的種類可分為公共交通、社會福利、衛生醫療、教育教學、文化娛樂等等,基本可覆蓋所有常見社會部門,公共設施的種類可以是物品或者設備等,為提高居民的生活需求和質量而建造,大多數公共設施是免費為居民提供,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讓設施的覆蓋種類和數量也更加廣泛。
二、公共設施現存問題分析
公共設施的建設隨著城市的發展,社會的推進需要有同步的進步,雖然國內現在對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逐漸增強,更加廣泛的滿足居民的使用需求,但也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方面。
1 公共設施使用功能的單一性
公共設施讓群眾在公共空間中的各種互動需求得到滿足是最基本的功能,所以在開展設計工作時應該將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還要對功能進行分類,通過動態和靜態方面的特征對公共設施的使用過程進行了解和掌握(1)。現在已有的公共設施雖然基本滿足人們的需求,但對于資源利用方面而言,做到一物多用,使單一的功能變得多樣化更為重要。像路邊的公共座椅在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現有的公共座椅使用功能單一,多數只能提供坐具的功能,但人們的生活步入智能時代,手機,無線網成為市民的日常必需品,將普通的座椅增加手機充電,無線網連接等更加廣泛的功能,可以讓單一的使用變得更加多樣化。例如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有一個智能數字站,集合了座椅、小桌面、遮陽擋雨、無線網絡、植物景觀、城市服務信息等多個用途,用最少的占地空間實現更多功能(如圖1)。
2公共設施人性化服務的缺乏性
公共設施的建立是為大眾服務,主要作用是帶給大眾更好的人居環境,所以設施的設計不能給使用者帶來良好的人性化體驗,那么這個設計不能說是成功的。接著以公共座椅和手機充電舉例,生活中雖然也經常見到手機充電站,但座椅和手機充電為什么不結合在一起設計成為一個新的設計方向,如此一來,人們在使用充電功能使可以同時得到休息,設計變得更加人性化,城市生活也變得更加智能。
3公共設施與大眾行為的沖突性
公共設施是為滿足大眾市民的生活需要而設立的,由此大眾的行為方式成為設計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在這里要提到反人類設計,當設計的產品與大眾行為無任何交集時,這就是設計的反人類,是失敗的體現。例如日常中常見的汀步設計,相信對于很多人而言這樣的設計是反人類的典型代表,基本目前所存在的汀步完全沒有考慮到人體工程學和大眾行為,步石的間隔距離不是太大就是過小,距離過小行人通過的步伐太頻繁,但每次跨兩格又不安全。所以公共設施的建設要在研究大眾行為的基礎上做更好的設計。
三、智慧城市視域下的公共設施優化設計
1以人為本的優化設計
設計為人類服務,一切要以人的基本需求為準則,人的感官是多重的結合,優秀的設計要滿足各方面原則,首先是安全可信賴原則,在設計時增加提升市民安全感的元素,例如在公共設施中安裝自動報警系統,發生火災,地震等意外事件時,讓市民第一時間得到救援。其次是方便快捷原則,在使用時提供正確的信息,減少公眾在使用中會產生的錯誤,正確的引領公眾,像很多導視牌設計非常不明確,或者片面化不能給人以直觀的感受,增加數字化的科技手段給人立體的直觀的表達。最近熱門事件垃圾分類讓許多市民在垃圾的品種問題上大費腦筋,目前上海計劃19年底前預計投放2000個AI垃圾桶,這款垃圾桶利用太陽能或者插電裝置,可以識別95%的可回收垃圾品種,也可識別有害垃圾,讓市民不再為垃圾分類而煩惱。最后是對特殊群體的人性化服務,在智能科技的不斷深入下,人機交互的設計對老年人會有更大的挑戰,老年人是智慧城市發展中的弱勢群體,很難適應高速技術的革命。同時隨著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老年人對新事物接受能力的不足和空巢老人的社會狀況,許多老年人面臨著獨自參與社會活動的問題,所以在智能化公共設施的設計中應該注意老齡化的問題,讓不同文化層次和年齡階段的使用者都能獨立的正確操作,讓以人為本的設計準則貫穿始終。
2地域性文化的相互融合
不同地區有自己的文化內涵,中國地域廣闊,從南至北,從東到西都有自己的特有文化,如果公共設施的設計基本一致,毫無特色,那不論走到哪里都是一個感受。目前公共設施缺少本土的個性化設計,公共設施通過其造型、材料、色彩等,運用仿生、對比、夸張等表現手法給人們提供視覺與心理上的雙重愉悅感。在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過程中,應該通過產品的語言表達出所處時代的精神,所在國家的信仰,所處城市的文化底蘊和民風民俗,與城市景觀共同構建城市形象,直觀的表達出城市特有的風采與魅力,同時也表達出這個城市的人文追求(2)。當代社會人們的精神需求早已遠遠超過對物質的需求,公共設施可以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向世人展示當地的文化精髓。智能化的加入更是可以讓各種想要展示的元素有更加廣泛的發揮空間,例如公交站臺的設計,目前公交站臺的設計已經越來越人性化,但是缺少地域性文化的融合,比如可以在站臺增加LED屏幕,播放所處地段的人文景觀,特色美食,商場位置等市民想要了解的信息,街區的情況一目了然的體現,讓生活在智能的引領下更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