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座藝術寶庫,它擁有獨特的自然地理風光,光潔硬朗的鳴沙山在吟唱,美麗的月牙泉在舞蹈。它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來往的商隊在這里駐足,藝術與宗教文化碰撞的火花在這里迸發,歷經千年的莫高窟與現代文明對話。沙漠化已成為敦煌持續發展的瓶頸,只有積極實施防風固沙措施,合理利用水資源,才能繼續讓敦煌熠熠生輝。
關鍵詞:敦煌;鳴沙山;莫高窟;土地沙漠化;防風固沙
一、區域概況
敦煌,又名沙州,位于我國甘肅省酒泉市,本質上是一個四周皆為沙漠戈壁的小綠洲,該地區降水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氣候十分干燥,屬于典型的暖溫帶干旱性氣候。
敦煌歷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是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的一座閃耀的藝術寶庫。這里有光潔硬朗的鳴沙山、宗教色彩的莫高窟,神秘的飛天壁畫,東西方文化在這里交流與碰撞;與此同時這里還有大面積的沙化、水資源的短缺,著名的景點月牙泉受到隨時消失的威脅......
二、自然景觀——鳴沙山
在敦煌的西南方向是鳴沙山,自古盛傳鳴沙山會發出嗚嗚的轟響,有人說像鐘鼓管弦齊奏,也有人說像是戰場拼殺時的人喧馬嘶。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科學家們給出了四種解釋:(1)電荷說,科學家認為,陽光照射下的石英沙粒會產生靜電,帶電的沙粒在外力作用,彼此摩擦發出聲音。(2)共鳴說,持這種解釋的科學家認為,沙丘的構成狀態就像一個天然的共鳴箱,沙粒滾動所發出來的聲音在共鳴箱的作用下被放大。(3)碰撞說,即聲音是由于沙粒彼此碰撞而發出的。(4)吐氣說,具體指在夏日炎熱陽光的烤灼下,沙層增溫后,內部的空氣因膨脹順沙粒間隙向外排出,從而導致聲響[1]。
三、人文景觀——莫高窟
沙鳴山的東麓就是著名的莫高窟,在先秦時代它就已經坐落在河西走廊中,與山西大同的云崗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并成為中國四大石窟。傳說,來自異國的僧侶樂尊開鑿了河西走廊的第一個莫高洞窟,之后隨著佛教的盛行,石窟的建造得到了王公貴族的大力支持,從而快速發展。到了明清時期,莫高窟已經停止開鑿,以修復為主,所以部分洞窟看不到初建時的樣子。
莫高窟是將洞窟建筑、彩塑、繪畫三者結合的一座綜合性藝術寶庫[2]。通過雕塑、壁畫記載了佛祖的前生后世,也描繪了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往來,以及當時的軍事、科技、生活等珍貴史料。是我們人類的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對于研究整個世界的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土地沙漠化現狀
在敦煌這個連接東西方的節點位置上,西去的人與東進的人都要歷經辛苦抵達這里,補充飲水與糧食,當滯留在敦煌的商人和貨物越來越多,敦煌承擔起了貿易重鎮的角色。與此同時,語言、文字、繪畫、宗教等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給現在的我們留下了精美絕倫的莫高窟佛像雕塑、五彩斑斕的壁畫等等,讓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也能通過文物穿越千年,感受昔日的繁華。
然而,如今的土地沙漠化已成為制約敦煌地區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敦煌的沙漠化土地分布范圍廣,程度嚴重,占到該地區土地總面積的一半以上。且沙漠化已經對境內的各種文物古跡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其中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莫高窟,其精美的壁畫和彩塑均已受到了沙化的嚴重破壞[3]。因此防風固沙成為了敦煌一項長期又艱巨的任務。
五、治理措施
敦煌在國家和甘肅省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三北防護林生態工程,進行封沙育林、退耕還林、栽種固沙林。同時結合敦煌莫高窟崖頂風沙治理工程、河西走廊農業綜合開發工程、疏勒河流域生態移民工程、實施關井壓田工程、“封禁”鳴沙山景區等措施使得部分地區的沙漠化情況有所控制與改善。近年來隨著敦煌地區高速公路、飛機場、鐵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沙漠化土地向非沙漠化土地轉變,一定程度上也得使沙漠化土地面積的減少[4]。
此外,敦煌作為國家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城市,不斷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對工業和農業的用水進行合理規劃,優化產業用水結構,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也在一定程度遏制了土地沙漠化的勢頭[5]。
六、結論
治理風沙危害,合理利用水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夙愿,也是敦煌實現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堅持科學、綠色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讓敦煌這顆璀璨的歷史文化之星一直閃耀!
參考文獻:
[1]劉軼瑩,金秉福.敦煌鳴沙山砂質組成與結構[J].魯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1(01):84-91.
[2]張先堂.用匠心呵護文化遺產 讓人類共享敦煌藝術[J].上海質量,2018(06):21-23.
[3]王曉云,頡耀文,吳瑩瑩.敦煌市文物古跡的沙漠化環境[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5(03):34-38.
[4]趙鋒.敦煌綠洲正在萎縮 沙化進程加快[J].草業科學,2004(06):54.
[5]尚立照,陳翔舜,王小軍,高斌斌,丁乾平,趙洪民.基于RS和GIS的敦煌市沙漠化動態監測[J].水土保持通報,2016,36(02):125-128+135.
項目名稱:敦煌科普
作者簡介:張寧子揚(2005.11.4)女,漢族,山東省濟南市人,濟南市實驗初級中學學生,8年級,研究方向:敦煌科普。